賴嘉瑜
[摘 要]? 圍繞一定話題對現(xiàn)行小學英語教材進行文本重構,能擺脫孤立的詞匯或語法的教與學,豐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與形式,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語用體驗及學科情感。在進行文本重構時,教師應遵循源于教學、緊扣話題、基于學情及突顯整體的原則,并借助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小學英語;話題;文本重構;教學文本
一、基于話題重構教學文本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英語早就成為人們了解其他地區(qū)情況的主要工具,在各類交際活動中扮演著交流或傳遞信息的重要角色。課堂是語言學習的主陣地,自然也離不開有效的交流,而交流活動的核心便是由話題及實現(xiàn)話題具體化的載體所組成。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這一載體便是具有有意義話題的教學文本。
但現(xiàn)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往往忽視話題的作用與價值。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小學英語(深圳版)二年級上冊教材《英語·口語交際》第8單元“In my room”一課為例,稍有經(jīng)驗的老師也許一眼就能看出“bag”“box”“desk”“chair”這4個詞是本單元的重點詞匯,“Put ...on/in...”是本單元的重點句型。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些重點知識,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往往多專注于如何反復再現(xiàn)與操練這些知識,試圖讓學生能達到會認、會讀、會說甚至會寫的程度。
然而,這樣的語言學習方式僅局限于教材里呈現(xiàn)的平面信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會顯得蒼白、乏味,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簡化成了詞組背誦、記憶訓練,很難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真正地提升。究其原因,一些教師缺乏對教學文本的核心——話題內(nèi)容的學習,即沒考慮到用一個有意義的話題來支撐整個教學活動,甚至教材原有的話題也成了擺設,游離于實際的課程與教學中,極易導致學生即便學會了重點知識的外形,也很難真正地理解語言的應用場景,乃至語言背后的文化與生活內(nèi)涵。知識的學習是有必要的,但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應關注知識背后的文化教育、審美教育、生活教育等。
如此看來,“怎樣教”并不是小學英語教學中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回答“怎樣教”之前,教師更應該審思與厘清“教什么”。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米才能做出飯來,有好米才能做出香噴噴的米飯。如果將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比作烹飪米飯這一過程,教師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尋找到米,準確地說是尋找到“好米”。
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米”便是教學文本。那么,是不是把英語教材中的所有語言內(nèi)容都堆砌到課堂上,就解決了英語課堂教學中缺“好米”的問題了呢?很顯然不是。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nèi)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shù)厝∩峄蛘{(diào)整”。換言之,就是要結合生活實際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合理地文本重構,并且重構的重心應是要基于話題的意義去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并將新舊知識融于一體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好米”是以有意義的話題重新構建的教學文本。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現(xiàn)有的教材進行解構,再根據(jù)具體課程選擇適切的并有意義的話題進行文本重構,這不僅是對新課標要求的積極回應,也是當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內(nèi)在要求。
二、基于話題重構教學文本的教學策略
所謂文本重構,其實是相當于對原有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即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教學,在教材原有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剪裁、整合甚至再創(chuàng)作。這種重構雖然是進行具有想象力的創(chuàng)作,但并不是漫無邊際的,更不是恣意妄行的。教師要避免在文本重構的路上走偏、迷失,需時刻謹記“知識無涯,重構有度”。文本重構也并非是僅僅在課堂上加一個或幾個語篇就行的,它需要考慮和兼顧的問題是多方面的,至少應遵循一些基本原則來進行文本的合理重構。筆者結合自身的觀察與實踐探索,從中總結出幾種重構教學文本時可行的教學策略。
(一)重構的素材應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文本重構的主要素材來源于教材,話題的設定或選擇要體現(xiàn)教材原有的主題。但教材只是教學內(nèi)容的原材料,只是展開英語教學的一個依據(jù),如果缺乏解讀教材文本的意識與能力,會在重構的路上越走越偏?,F(xiàn)行大部分小學英語教材的內(nèi)容形式均是對話組合或簡短的語篇,包括上述舉例的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深圳版)也是如此。這一方面說明對話(話題)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為教師重構教學文本提供了原材料。
教師在重構教學文本時的主要素材取自教材,但又不能僅局限于教材,要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進行改編與創(chuàng)作。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教師將原教材的對話式語篇改為獨白式語篇,能為學生提供可理解的更大信息量和更廣信息面;將原本是獨白式語篇改為對話式語篇,會極大地加強課堂活動的交際性。
(二)基于學情創(chuàng)設更適切的話題
在確定話題時,教師還要明確重構文本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而服務的。因此,除了以解讀教材為基礎,重構本文還應該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與已有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出發(fā),重構的教學文本要符合“i+1理論”的語言輸入原則,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太難或太易都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喜歡說話,尤其是小學生。但很多學生一到英語課堂就沉默不語,這是為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老師所提出的話題是學生不感興趣、知之甚少或是無意義的,導致他們無話可說,也無從說起。因此,在話題的選擇上,教師除了要兼顧教材原有的話題,還要考慮話題的生活性、可操作性及現(xiàn)實性等,即所選話題要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要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著手;又要緊扣教材原有話題,不至于跑偏;還要將相似或相關的話題融合在一起,使重構之后的教學文本變得更為形象具體、內(nèi)容連貫,這些都是在文本重構之時要考慮的問題。這樣能有效確保學生具備一定的與話題有關的語言基礎,進而才能在課堂上圍繞這些話題展開較為深入的學習與討論。
(三)重構需突顯單元整體教學思想
除了上述兩個原則,重構文本時還要有單元意識、模塊意識,甚至要有全冊書的概念,要有小學階段整套教材的概念,這樣才能更利于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話題雖有所不同,但往往都內(nèi)含一定的邏輯關聯(lián),有著外在的或內(nèi)在的某些聯(lián)系。因此,在進行文本重構時,教師要“瞻前顧后”,整合相同或相似主題的話題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單位整體的教學思想不只是表現(xiàn)在整合相同或相似主題的話題材料上,還要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比如,不同年級的文本重構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既要考慮前面的基礎,也要考慮后續(xù)的鋪墊。重構后文本的內(nèi)容豐富程度與難易應有所不同。低年級的教學文本,應以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及夯實基礎為主,可以是一組對話、一首兒歌、一首小詩、一個故事等;步入小學中高年級后,由于教材文本在長度和難度上逐步增加,所涉及到的詞匯、句型、語法以及文化等內(nèi)容更為豐富,教學文本的篇幅則需隨之加長,可以變成一篇日記、一封信,甚至是一份菜譜、一張告示或一首歌的歌詞。
總之,要以整體的大局觀來構建教學文本,任何形式的文本都可用于教學中,任何年級與單位的教材內(nèi)容都可以進行重組,都是為整體教學而服務,無需拘泥于某一個固定層級、單元及形式,只要其符合當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都是可以拿來為重構教學文本所用。
三、基于話題重構教學文本例析
可以說,文本重構的內(nèi)容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語用體驗及學科情感,文本重構的過程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反思,而這個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正是教師教學專業(yè)能力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筆者在此嘗試運用前文所述幾項策略,對“In my room”一課進行教學文本的重構,以便更好地與廣大同行探討與交流重構教學文本的經(jīng)驗。
(一)基于原有文本的話題語義來創(chuàng)設新話題
回觀上文提及的“In my room”一課,主要是圍繞著“在我房間”這一話題進行結識朋友的相關語言學習。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在前面的單元學習過很多與本單元密切相關的句型。本單元“In my room”一課要求學生學習文具和玩具的詞匯“bag”“desk”“chair”“box”“pencil case”,正確理解并運用介詞“in\on”,通過句型“I put…in\on...”表述物品的擺放位置等。但在本課之前,關于玩具和文具的詞匯,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pencil”“rubber”“ruler”“bike”“kite”“ball”“doll”等。因此,教師就可以考慮在教學過程中滾動以前的詞匯,既復習了前面學習的知識,也豐富了本單元可表達的語言內(nèi)容。同時,學生上一單元剛剛學過“I can see.../ I like...”句型,在文本帶動當中,就可以引用這些句型,使學生輸入和輸出的文本內(nèi)容更加豐盈。
也就是說,當所教內(nèi)容略顯單調(diào)、情景不夠豐富時,教師需要結合已學內(nèi)容進行單元統(tǒng)整,重構教學文本,創(chuàng)設更為豐富的語境,這樣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本單元就可以在“In my room”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出“I like my room”這一新話題,即根據(jù)“在我的房間里”這一話題,創(chuàng)設出更具體生動的“我喜歡我的房間”這一話題,這樣就在原有教材的話題基礎上,創(chuàng)設出內(nèi)容更豐富、更具有意義的話題了。
(二)根據(jù)學情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節(jié)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房間,也都有自己喜歡的物品。而如何擺放和整理自己的房間,體會保持房間清潔的樂趣與好處這一能力和情感的目標歸屬,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是非常符合他們的實際生活需求的。教師可以針對二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擺放房間的物品并不只局限于本單元出現(xiàn)的物品詞匯,還可以復現(xiàn)一年級學過的文具與玩具等常見物品詞匯。將已有知識整合到本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當中,使語言變得更為豐盈。
同時,可以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采用學生特別喜歡的動畫《粉紅小豬》里的主角Peppa和她的弟弟George為文本故事的主要人物,增設“In Peppas room”“In Georges room”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構造出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再引出教材話題“In my room”,讓學生在參觀、了解不同人物房間的語境中習得語言、內(nèi)化語言、提升語用能力。這3個分話題是具有一定聯(lián)系與邏輯的,很好地豐富了原有教材的話題,設計出了趣味教學情節(jié),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他們喜愛的動畫《粉紅豬小妹》里面人物的房間情況,然后再過渡到自己的房間擺放物品情況,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始終沉浸在同一個語境中,進行全語境式的學習過程。這樣做可以調(diào)動其觀察能力,激發(fā)他們模仿的興致及獲取信息的積極性,同時,學生也能較充分地理解語義,并結合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有品質(zhì)的語言輸出。
(三)以單元整體教學思想來設計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
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師用單元整體目標統(tǒng)領分課時的教學要求,而分課時目標的達成又是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重要前提。因此,按照前文幾項原則,教師可以試圖重構出3個分課時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以期通過3個分課時目標的落實,最終實現(xiàn)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本單元創(chuàng)設的話題為“I like my room”,其教學目標為:學生能正確認讀和運用物品詞匯和句型“I put... in/ on...”來表述房間物品的擺放,通過整理收拾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收拾好房間后整潔舒服的情感。在此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統(tǒng)整下,教師可以對分課時的目標與內(nèi)容做如下設計。
第一課時的話題為“In Peppas room”,通過Peppa姐弟倆收拾好圣誕節(jié)禮物的故事,讓學生感知并理解文本,初步區(qū)分in和on,并嘗試認讀相關物品的詞匯。同時,初步體驗收拾好自己喜歡的東西、房間整潔的良好感覺;第二課時的話題為“In Georges room”,通過George 不見了心愛的恐龍并開始尋找恐龍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文本帶動中進一步運用詞匯和句型,更進一步體會到房間不整潔、東西沒擺放好就難以找到自己的物品,由此帶來的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從而體會到收拾房間的重要性;第三課時的話題為“In my room”,通過教師引出自己的房間,在學生的幫助下收拾好,再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會并陳述他們是如何擺放自己房間物品的,練習語言表達能力。這樣便可通過3個連貫的、有意義的話題及內(nèi)容來完成本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目標。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有意義的語境中習得語言知識,也能讓學生對生活物品的擺放與整理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督促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達到育人的效果。
(四)借助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育人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最關注的是課堂是否能夠體現(xiàn)其育人的價值。具體表現(xiàn)為教學內(nèi)容是否能夠引起學生內(nèi)心的共鳴,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除了基于有意義的話題構建有趣的教學情節(jié),設計層層遞進的目標,教師在進行文本重構時,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僅靠語言與文字難以實現(xiàn)的情感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上均強調(diào)了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部2018年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也指出要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可見,借助信息技術來解決日常課堂教學問題的能力,已成為新時代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
本課例中由于僅靠語言描述,很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參觀他人房間及擺放自己房間物品這些活動情節(jié),因此,教師可以提前預設好,如與家長合作拍攝一些班級里學生的房間,或通過視頻在線跟學生家長對話,甚至可以利用VR技術給予學生可視、可聽、可感的真實體驗,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與體驗不同人房間的物品擺放及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拓寬對房間物品擺放的認識。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融入課堂,在語言內(nèi)容帶動語言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情感目標的滲透,引起學生內(nèi)心共鳴,突顯課程育人的價值。
[參 考 文 獻]
[1]王世發(fā).話題·交流[J].中學語文教學,2003(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劉指引.基于問題設計的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4]錢滿秋.基于可理解性輸入i+1理論的英語詞塊習得探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3).
[5]王錫安.加強學校課程整合,回歸課程育人本質(zhì)[J].教育科學論壇,2015(17).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