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摘 要】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實施,加強了中考對于名著內容考核的比例,這也意味著學生需要將課余時間,進行重新安排,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對于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這也是名著閱讀在語文課堂中,教學重要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通過開展名著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相關的寫作素材,因此,本文就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教學策略和模式研究,進行分析和總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合作教學;理解能力;讀后活動;教材內容
在現代化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是需要讓學生通過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對于現實的世界,可以有更多的感悟,運用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可以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這樣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也可以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思考的學習空間,學生通過名著文章的閱讀,不僅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讓學生可以對于語文這門學科,有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通過開展不同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基礎上,進行讀后感的交流與互動,教師也需要指導學生,對于一些重要的文章內容進行深刻的記憶,這樣在考試的過程中,才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通過名著的閱讀,讓學生不斷的進行知識內容的思考。
一、運用合作教學
學生在進入到初中階段之后,課下的時間也都用來完成的各個學科的學習任務了,學生的時間觀念,以及學習習慣,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就需要適當的關注學生的學習計劃,以及對于課余時間的安排情況,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在開展名著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交流。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動物笑談》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對于文章內容的閱讀,回顧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細節(jié)描寫,與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手法進行對比,這樣學生才會找到自己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的過程中,也需要讓學生學習作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在學生了解故事內容的前提下,體會作者幽默的語言風格,學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過程中,也可以學習作者專注、忘我的研究精神,以及熱愛動物的良好品質,學生在之前的學習生涯中,已經對于散文的特點進行了了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有關于人和動物相處的畫面,讓學生在看畫面的過程中,分析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師在運用合作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對于閱讀的文章進行自由選擇。
二、提高理解能力
隨著素質教學理念的提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也進行了一定的改善,學習角色的轉變,讓學生意識到不管自己是否喜歡這門學科,教師在課堂中所講解的知識內容,都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開展不同類型的名著閱讀活動,可以對于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教師也可以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研究中不斷的學習,以及思考相應的知識。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誡子書》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結合一些歷史性的故事,為學生介紹作者諸葛亮,并且讓學生根據工具書,了解文章內容的大概含義,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 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于兒子的殷殷教誨,以及無盡的期望盡在此書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文章下面的注釋內容的過程中,也需要通過結合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熟練的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翻譯,可以讓學生對于一些常見的句型,進行比較牢固的掌握,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開展名著閱讀活動的過程中,也可以結合課堂中的實際教學內容,這樣才可以有效的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三、開展讀后活動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教學資源的種類變得是非常的豐富,學生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中進行聽講,也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找不同科目的任課教師,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在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時候,也可以開展讀后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在運用拋錨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名著閱讀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植樹的牧羊人》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任務,讓學生結合有關于二戰(zhàn)時期的歷史知識,進行文章內容的學習,教師也可以拓展一些背景性的知識內容,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變得更加的深刻,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描寫的,重點是描寫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在對于文章內容進行段落劃分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對于文章的大意進行總結,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描寫的就是,老人心存善念,在荒山進行植樹,通過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也可以促進學生對于文章情感的理解。
四、立足教材內容
在不同科目的教學中,教師都是需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是教師的教學對象,也可以完成學習任務的主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名著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個性化的名著閱讀形式,通過立足于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對于名著的類型,進行合理科學的選擇,與學生當前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結合。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詠雪》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有關于《世說新語》的內容,本篇文章就是選自它,這是一步志人小說集,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劃分朗讀節(jié)奏的停頓,然后在進行重點字詞的翻譯,內集指的是就是把家里人都劇集在一起,兒女指的是子女,這里泛指的是小輩,包括侄兒侄女,教師在立足于教材內容的前提下,也可以讓學生對于知識內容進行深刻的解讀,通過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對于名著的類型進行合理選擇。
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于文章內容閱讀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中講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就可以從學生的學習表現中,得出相應的答案,在開展名著閱讀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先收集相關的影視資料,通過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片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趣味性,也可以讓學生主動的參與閱讀活動中來,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也需要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才可以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梅.探究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開展引導式名著閱讀[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2)
[2]王奎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名著經典閱讀效率的對策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7)
(作者單位:廣州市第四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