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態(tài)自然人文景觀話語與語類翻譯

      2020-06-22 07:45李琪
      關(guān)鍵詞:翻譯話語景觀

      李琪

      〔摘要〕 現(xiàn)代生態(tài)學這門學科研究人和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人類和自然兩者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功能和過程。研究生態(tài)學已成為當下的熱點,外語界學者們眾多的生態(tài)學術(shù)論文和專著不斷誕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生態(tài)語言學、翻譯生態(tài)學、生態(tài)翻譯學等等。但到目前為止,還少有人涉及自然人文景觀話語與語類翻譯的問題。文章運用語類理論著重探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語類的同質(zhì)性與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翻譯問題;二是語類的特點與自然人文景觀話語文化翻譯問題,以期說明復合型語篇中不同的子類篇應該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同時說明自然人文景觀文化翻譯的策略和技巧。

      〔關(guān)鍵詞〕 景觀;話語;語類;翻譯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20)03-0033-08

      引 言

      景觀從最早對耶路撒冷所羅門王國的城堡、宮殿、教堂、花草的“美麗景色”的描述到20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地理學家特羅爾(Troll)首次提出“景觀生態(tài)”的這個概念,再到20世紀末我國著名景觀生態(tài)學家肖篤寧(1997)[1]對景觀所下的定義,這足以說明人們對景觀的認識和發(fā)展成為“景觀生態(tài)”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當下,人們對生物與環(huán)境和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guān)系和自然和人類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功能及過程的研究已成為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研究的核心,其它許多新興交叉性學科也得以蓬勃的發(fā)展,如生態(tài)語言學研究有黃國文(2017)[2],張瑞杰、ArranStibbe、何偉(2016)[3]等;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有胡庚申(2013)[4]等;翻譯生態(tài)學研究有許建忠(2009)[5]等;生態(tài)翻譯學與文學翻譯研究有賈延玲、于一鳴、王樹杰(2017)[6]等。除了個體對生態(tài)語言研究取得豐碩成績外,還有兩個生態(tài)研究學術(shù)團體很值得一提:一個是“中國生態(tài)語言學研究會”,一個是“生態(tài)翻譯學學派”。何偉、黃國文、王文斌等學者本著對生態(tài)語言學的建設和發(fā)展,促進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溝通和文化交流,服務于人類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宗旨,共同推動國內(nèi)學術(shù)界,于2017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國生態(tài)語言學研究會”,隨后,于2019年11月9日加入我國一級學會“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現(xiàn)正式更名為“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生態(tài)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自生態(tài)語言學研究會成立以來,該學術(shù)團體有幾大特點:(1)定性精確,目的明確。該團體認為,生態(tài)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一門學科,其目的通過揭示語言對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加強人們對生態(tài)的認識,影響人們對生態(tài)所采取的行為,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發(fā)展,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和諧共生;(2)擁有一支高端學術(shù)人才帶領(lǐng)的、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參與的和老中青相結(jié)合的雄壯的學術(shù)研究隊伍;(3)已經(jīng)發(fā)表和出版了許多高質(zhì)量的學術(shù)論文和著作;(4)定期召開全國學術(shù)會議和國際會議。胡庚申教授的《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gòu)與詮釋》一出版,得到國內(nèi)學者高度評價。10多年來,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其主要標志有以下5點:(1)生態(tài)翻譯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已經(jīng)走出國門,受到美國、英國、南非、奧地利、波蘭、德國、芬蘭、俄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翻譯專家和學者的關(guān)心、支持,涌現(xiàn)了一大批參與者;(2)2011年《生態(tài)翻譯學學刊》的創(chuàng)刊發(fā)行,為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者提供了學術(shù)平臺;(3)2010年“國際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會”的適時成立和一系列學術(shù)會議的召開,為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提供交流和傳播的通道,大大促進了生態(tài)翻譯學發(fā)展;(4)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視野越來越開闊,在深化和拓展生態(tài)翻譯學本體研究的基礎(chǔ)上,適時展開類似“譯學研究的生態(tài)范式及其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等;(5)研究成果豐富多彩,據(jù)網(wǎng)絡搜尋,已發(fā)表相關(guān)的研究論文上萬篇,碩博士相關(guān)論文上百篇,國家級相關(guān)課題幾十項。但到目前為止,還很少有人涉及生態(tài)自然人文景觀與語類翻譯的研究。語類理論對景觀話語翻譯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運用語類理論著重探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語類的同質(zhì)性與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翻譯,二是語類的特點與自然人文景觀文化話語翻譯。

      一、 語類的同質(zhì)性與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翻譯

      語類(genre)這個概念源于拉丁語genus,其內(nèi)容包括“體裁”、“類”、“型”和“類型”。在研究前期,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以“體裁”的概念加以研究,囊括了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兩大核心內(nèi)容。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學派的大師們對genre的語篇分析和研究,這對我們從事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翻譯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啟迪作用。Halliday開初把genre看作是語篇類型進行研究,后來更關(guān)注語類的研究,認為語式是語篇象征性的組織,語類的修辭目的與語域的語場、語旨、語式三大變項之間有著密切關(guān)系[7]。Halliday構(gòu)建了下列語境模型:文化語境、情景語境、語域、語義學、詞匯語法和音系學。從而,也說明了Halliday十分注重語類與文化密切關(guān)系的研究。Hasan[8]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模式中的語篇”(Text i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model)論文中充分闡述了語境和語域(語場、語旨和語式)三個變項的關(guān)系問題,實例分析了語域的交際渠道、視覺接觸、眼神交流、社會距離和角色。她曾闡述過“語類結(jié)構(gòu)潛勢”(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認為語類的語義結(jié)構(gòu)由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組成,必要成分與語場具有較大關(guān)系,因而語場對語類的確定起著重要作用。Martin[9]對語類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語類不僅僅與語式、語場和語旨有關(guān)系,而且語類與語域的三個變量的總體目標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提出了自己的語境模型:即意識形態(tài)、語類、語域、語義學、語法和音系學。這種語境模型為語篇組織結(jié)構(gòu)分析提供了合理的依據(jù),這也就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以“語類”概念分析語篇,不再是以“體裁”概念分析語篇的緣故。Ventola(1987)[10]十分贊同Martin的觀點,分析“服務”和“接待”等具體語類的語篇,并認為“語類是通過語言的活動來實現(xiàn)的,其實現(xiàn)還可以通過其他符號系統(tǒng)”。Eggins(1994)[11]也贊同Martin的觀點,認為語類是語言使用類型的結(jié)果,這種活動的類型是有步驟、有目的的。Swales(1990)[12]是對genre的研究所形成的“北美新修辭學派”、“專門用途英語學派”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學派”三大學派中的“專門用途英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認為體裁(genre)是一組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交際事件。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學派以“語言、語篇、語境”作為研究語言的重要內(nèi)容,探討了語言的本質(zhì),語言的功能以及人們是如何用語言表達意義的,如何用語言做事的,其研究深入廣泛,成績斐然,尤其是“語篇分析”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這充分彰顯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是一門適用性語言學。與此同時,該學派還詳盡地討論了語類結(jié)構(gòu)、語篇類型、語類與語境、語類與修辭、語類與文化、語類與社會、語類與語義等諸多問題。依據(jù)他們的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以及成效,我國著名學者方琰教授(1998)首次將genre 翻譯為“語類”,并發(fā)表題為“淺談語類”的文章,指出了語類的同質(zhì)性,“即相同的形式、相同的內(nèi)容和相同風格的類型”[13](18)。語類的同質(zhì)性與前期“體裁”研究中的“文章體裁”具有相同的特點。一般說來,體裁分為兩大類: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什么是文學體裁,陳剛等學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說明。陳剛(2015)[14]著作《文學多體裁翻譯》對散文、戲劇、小說、詩歌、對聯(lián)、傳記、歌曲等七大文學體裁進行了實踐、理論及評析層面的討論,此乃全國首部包括文學體裁翻譯之巨著。文章體裁主要指記敘文、說明文、抒情文、議論文和描寫文。每種文章都具有自己的語言特征和同質(zhì)性,描寫文就是具體地描繪人物或景物的狀態(tài)的文章,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類文章依據(jù)其性質(zhì)和語言特點主要屬于描寫文和說明文,自然景觀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界原有物態(tài)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沒有明顯人類活動的影響”[1](172)。人文景觀在自然景觀的基礎(chǔ)上附加人類活動的形態(tài)痕跡,由人類文化和自然物質(zhì)共同產(chǎn)生的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話語既有共性,也有區(qū)別。其共性在于文體均屬于描寫性或描寫與說明復合性語篇,其區(qū)別在于人文景觀話語更富有文化審美內(nèi)涵。不同語類的翻譯具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龔芬指出“辜正坤教授在1987年舉行的全國首屆翻譯研討會上提出了‘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在翻譯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同的文本應該采用不同的翻譯標準,這才是一種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15](77)。我們“應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采用不同翻譯方法——語義翻譯或交際翻譯。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和文體,紐馬克將文本分為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16](131-133)?!氨磉_功能旨在于表情達意,其文本主要包括文學作品、私人信件、自傳、散文等;信息功能的核心是語言之外的現(xiàn)實世界,其文本包括非文學作品、教科書、學術(shù)論文、報刊雜志等;呼喚功能的核心是號召讀者去行動、去思考、去感受,如通知、指示、宣傳廣告等等”[16](131-133)。廖七一認為,這樣劃分并不是絕對的,大多數(shù)文本都同時具有這三種功能,只是一兩種占主導地位[16](134)。從上述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紐馬克對語類內(nèi)容中的“類型”翻譯和陳剛對語類內(nèi)容中的“體裁”翻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同的豐碩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從語類內(nèi)容中的“類”的角度探討“篇類”翻譯問題,即“語篇類別”翻譯問題?!邦悺?,本義是指許多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的綜合。而“分類”,則是指事物的性質(zhì)劃分類別?!邦悺钡母拍顚儆诳茖W的范疇,其中含有對事物進行分析、排比、歸納和綜合;“分類”則是更進一步對客觀事物進行科學的研究,因為“分門別類必須有一個前提,即首先要確定分類的標準,而且在進行某一項分類時,分類的標準必須統(tǒng)一,換言之:標準只能有一個。標準不同,則分類研究成果各不相同”[17](36-37)。語篇類別翻譯應該考慮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語篇”概念的界定問題;一個是語篇類別翻譯的要求和標準問題。胡壯麟指出,“本書所談的語篇是廣義的,既包括‘話語(discourse),也包括‘篇章(text)。它可以是一個詞,如發(fā)生火情時有人呼叫‘火!火!;它可以是一個短語或詞組,如上海街頭小販們的吆喝:‘五一香——茶葉蛋!;它可以是一個小句,如在公眾場所掛著‘禁止吸煙、‘此路不通那樣的告示;它可以是一付對聯(lián)、一首小詩、一篇散文、一則日記、一部小說(三部曲或其中的章節(jié))……; 它也可以是一句口號、一支歌曲、一次對話、一場口角、一次長達兩三小時的演講……”[18](1-2)。這足以說明一個語篇可能就是一個同類篇,也可能存在子類篇,子子類篇,甚至更多。這就要求翻譯者應該考慮第二個問題:語篇類別翻譯的要求和標準問題。不同類別的語篇具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就是文學類語篇翻譯的要求和標準也大不相同,非文學性語篇翻譯也是如此。譯者應該依據(jù)原語語篇相同的形式、內(nèi)容、風格的同質(zhì)性和特點,明確其要求,確定其翻譯標準。我們不妨選擇一語類子篇《泰山》對自然景觀漢英描寫性語類的話語作一對比分析:

      泰山的每個季節(jié)都有獨特的魅力。春天,綠茵茵的山坡上,爭奇斗艷的花朵隨處可見。夏天,泰山的雷暴雨堪稱奇觀。秋天,楓樹葉漫山遍野,蔚藍色的河水穿流而行。冬天,雪蓋群峰松披霜,景觀素雅悲壯,別有一番情趣。喜逢艷陽日,極目遠眺,重巒疊嶂,盡收眼簾[19](195)。

      Each season here has its beauty: bright flowers in full bloom covering the green slopes in spring, spectacular summer thunderstorms which are rarely seen elsewhere, blue rivers running across the mountains overlaid with red maple leaves in fall, and snowcapped mountains and frosted pine trees in winter that present a quiet, grand spectacl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On a clear day one can see the peaks rising one after another[19](192)

      上述語類子語篇依據(jù)其內(nèi)容和文體屬于描寫性語類話語,其呼喚功能在于外宣,吸引讀者去感受泰山壯麗的自然風景。描寫性的文本具有描寫文的同質(zhì)性,即相同的內(nèi)容、形式、文體,其翻譯應該達到呼喚功能的目的和要求,依據(jù)文本的語言特點和功能采用對應的翻譯技巧。漢語景觀描寫的語言表達“常常伴有大量的對偶平行結(jié)構(gòu)和連珠四字句,以求行文工整,聲律對仗,文意對比,達到音、形、意皆美,詩情畫意盎然的效果”[20](104)。陳剛指出,描寫型語篇,用詞要生動形象,明白暢曉;旅游翻譯有“直譯、意譯、歸化、異化”4種方法和30多種英漢互譯的操作技巧,如“增詞、減詞、加注、補償、分譯、音譯、雜合、形合、意合、釋義、重構(gòu)、替代等等”[21](379-395)。漢語語類子語篇語言文字精煉優(yōu)美,生動形象,描寫細膩,文彩濃郁,寫法風趣,效果感人。在上例短短的語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鮮活的描寫性形容詞和連珠四字句,6句話生動地描述了泰山一年四季壯觀的自然風景。在其英譯文中,譯者主要采用了歸化和意譯翻譯方法以及意合翻譯技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譯者運用意合技巧,英譯文頭一句表達了原文語類子語篇中的頭5句話,完全符合目標語讀者的習慣,充分顯示了歸化翻譯方法。應該說,英譯文靈活正確地轉(zhuǎn)換了語類子語篇的語義和功能。

      按照語類的原理,一個語篇很有可能包含子類篇,子子類篇,子子子類篇。譬如說,記敘性語篇完全可能包含描寫、議論、說明和抒情子類篇,以形成復合型、交叉型、混合型,甚至融合型語篇。語類的同質(zhì)性要求不同類型的語篇采取不同的翻譯標準和方法。自然人文景觀語篇往往包含描寫和說明復合型子類篇,也很有可能包含詩句、名句、文化典故等子類語篇。我們再對《九寨溝》節(jié)選語篇和其英譯文作一對比分析。

      九寨溝風景區(qū)位于四川省北部,處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是一條全長50多公里的山溝谷地,平均海拔兩千多米。因為溝里有九個藏村寨,所以就有了這個名字。深山中復雜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造就了九寨溝獨特的地形地貌。寶石一樣的湖泊,飛流直下的瀑布,覆蓋著白雪的山峰,在多彩的自然植被裝飾下,成了一個美麗的人間童話世界[22](32)。

      The Jiuzhaigou Scenic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the Sichuan Basin It is a valley with a total length of more than 50 kilometers, and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over 2,000 meters There are nine Tibetan villages in this valley, hence its name (the valley of nine villages) The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deep mountains have created the unique landform of Jiuzhaigou The precious lakes and waterfalls, covered with snow peaks and decorated with colorful natural vegetation, are more like a beautiful fairy tale world on earth [23](26)

      在這一例寫景狀物的語篇中,包含了兩個子類語篇,一是從“九寨溝風景區(qū)”到“就有了這個名字”構(gòu)成了說明性子類語篇,二是從“深山中復雜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到“人間童話世界”構(gòu)成描寫性子類語篇。兩個子類語篇構(gòu)成了復合型語篇。按照紐馬克的觀點,說明性語篇功能旨在傳遞信息;描寫性語篇功能主要在于呼喚,號召讀者去行動、去思考、去感受,其翻譯要求也應有所不同。說明文往往用簡潔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成因、關(guān)系、功能等概說、界說、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tài)具體描繪出來。在漢語說明性子類語篇中,作者對“九寨溝”的位置、形狀、成因進行了概說,其語言簡潔明了,結(jié)構(gòu)簡易清晰,其英譯文采用了直譯翻譯方法和音譯翻譯技巧,如把“九寨溝”音譯為“Jiuzhaigou”,在該子類語篇中譯文用詞簡易,結(jié)構(gòu)均為簡單句,有效地轉(zhuǎn)換了原語的語義和功能。在漢語描寫性子類語篇中,每個小句均使用了描述性形容詞,使人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其英譯文采用了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的翻譯方法,如譯者把“寶石一樣的湖泊,飛流直下的瀑布”意譯為“the precious lakes and waterfalls”;英譯文中的描述性形容詞分別對應于原語描述性詞語,如deep mountains——深山、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復雜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unique landform——獨特的地形地貌、colorful natural vegetation——多彩的自然植被、beautiful fairy tale world——美麗的童話世界??偠灾Z類的同質(zhì)性要求我們對不同的文章體裁采取不同的翻譯標準和方法。

      二、 自然人文景觀文化話語與語類翻譯

      語類除了具有同質(zhì)性外,還具有一個總體目標,文化、語域配置和文章體裁四大特點[24](115-117)。語類具有與語域的語場、語旨、語式三個變項有關(guān)的特點得已公認,但僅僅看作是情景語境加以研究。高生文(2014)[25]的論文“翻譯研究的語域分析模式”在評述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域思想的基礎(chǔ)上,以一個嶄新的視角首次提出了“語域的兩面性假設”。他認為,語域的分析既要對語義分析,也要對所涉及的情景分析,二者統(tǒng)一起來分析才能更好地認識語域的本質(zhì),才更有意義。在此基礎(chǔ)上,文章繼續(xù)闡述了語域與翻譯的三級模式,認為理解原文和譯文的過程就是重建與再創(chuàng)語域的過程,就是原文和譯文與譯者創(chuàng)作和譯者翻譯的語境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這篇論文為我們探討語類的語域與翻譯提供了一種很好的翻譯方法和思路。語類與文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文化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的龐大體系,我們可以從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歷史學諸多學科領(lǐng)域研究文化,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為之所下定義的有四百多種,這正從一個角度說明文化的恢宏璀璨、絢麗多彩和歷久彌新的特性。文化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社會性、系統(tǒng)性和歷史繼承性?!罢Z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他們的關(guān)系可以表述為:(1)語言是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物,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指的是人類一切的創(chuàng)造物,包括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2)語言是記錄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3)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26](8-13)。語類本身就是文化的產(chǎn)物,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語類[11]。各國的文化既有個性,也存在著共性。文化的共性在于“人類”,凡人都具有遺傳因素,保爾·??寺≒aul Ekman)所調(diào)查中的“恐懼、憤怒、厭惡、驚奇、悲傷和喜悅”六種元情感就是很好的說明[27](463-465)。文化的差異集中體現(xiàn)于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和建設上的不平衡性。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語言中主要體現(xiàn)于社會習俗、自然關(guān)系、社會關(guān)系、思維方式和信念價值五個方面。龔芬(2011)曾引介了奈達(Nida)依據(jù)語言文化個性所劃分的五種文化:“物質(zhì)文化、語言文化、社會文化、生態(tài)文化和宗教文化”[15](108)。例如:

      (1) Be swift to hear, slow to speak. (語言文化)//敏于聽,而緩于言(語言文化)。

      (2) Burn ones boats.(物質(zhì)文化)//破釜沉舟(物質(zhì)文化)。

      (3) 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is king.(社會文化)//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生態(tài)文化)。

      (4) To put all cards on the table.(物質(zhì)文化)//打開天窗說亮話(語言文化)。

      (5) 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物質(zhì)文化)//前車之鑒(社會文化)。

      (6)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生態(tài)文化)//鳥愛其巢,人愛其家(生態(tài)文化+社會文化)。

      (7) Loaves and fishes.(物質(zhì)文化→宗教文化)//世俗利益(社會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生態(tài)自然人文景觀的日月云霞、奇花異草、風霜雨雪、高山大海、異獸怪石、森林草原、荒漠沼澤、熱帶雨林、鳥獸禽魚、城市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村田園、名都勝跡等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美妙的自然風景畫卷和人類文明、人類文化的知識之窗。生態(tài)自然人文景觀話語所蘊含的文化最主要涉及建筑、園林、文物、遺址、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領(lǐng)域,當然還包括歷史、宗教、語言、文學、服飾、音樂、美術(shù)、科技、經(jīng)濟、教育、衛(wèi)生、體育、傳統(tǒng)節(jié)日、飲食等諸多領(lǐng)域。生態(tài)自然人文景觀文化主要體現(xiàn)于地名、景點名稱、歷史人物、詩詞、名言、引喻、典故、習語等景觀特色文化話語。翻譯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文化具有共性也有個性,文化轉(zhuǎn)換必須堅持翻譯原則,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技巧。

      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是翻譯的兩大策略,也是當下翻譯領(lǐng)域的兩大熱門話題。率先使用這對術(shù)語是韋努蒂(Venuti Lawrence)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來的[15](81)。翻譯是由一種語言(原語)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目標語)的過程和產(chǎn)物。所謂歸化翻譯就是以目標語文化為基準,盡量符合目標語的表達方式,使目標語讀者的理解毫無障礙。異化翻譯就是轉(zhuǎn)換成目標語的譯文中仍保留原語文化的異質(zhì)性。其實,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在我國文化翻譯史上早有論述和實踐。佛經(jīng)的翻譯經(jīng)由異化到歸化的過程;鴉片戰(zhàn)爭到20世紀30年代,嚴復和林紓采用的是歸化翻譯策略;魯迅先生提倡異化翻譯,認為文學翻譯“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許淵沖認為“翻譯是兩種語言化的競賽” “使用譯語的表達形式的歸化翻譯易于讀者理解和接受”。王東風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共存的現(xiàn)象”。劉英凱認為,歸化是“翻譯的歧路”,等等。孫致禮曾在“文化與翻譯”一文中提出了頗具有指導意義的一條基本原則:“文化上要盡量采取異化,盡量避免歸化;文字上不得已進行歸化時,也要盡量不引起文化歸化為前提”[28](11)。許多文化與翻譯領(lǐng)域的名家都對翻譯提出過各自的真知灼見。我們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另一個國家、另一個民族的文化既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也有很大的不同。研究文化與翻譯,就要看翻譯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和哪些文化因素影響和制約了翻譯。在影響和制約了文化翻譯又無對應的語言表達形式的情況下最好采用異化譯法;在不受影響和制約文化翻譯又既有相對應的語言表達形式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歸化譯法。 一般說來,應用型翻譯往往采用五大策略“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音譯和數(shù)十種翻譯技巧”[21](379-380)。

      我們認為,在翻譯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的過程中,在兩種語言文化具有共性和相同或相似的語言表達方式的條件下以譯入語為取向,采用歸化譯法;在原語和目標語文化內(nèi)涵上具有差異時應盡量采用異化譯法。以譯出語文化為取向,采用異化譯法,如the Kunming Lake→(昆明湖);Great Barrier Reef→(大堡礁);Niagara Falls→(尼亞加大瀑布);The Palace Museum→(故宮)等。該取向“以原語為基準,轉(zhuǎn)換其文化內(nèi)容,其目的是盡可能保留原語文本的原汁原味和鮮明特色”[29](43)。以譯入語文化為取向采用歸化譯法,如頤和園→(The Summer Palace);獨樂寺→(Solitary Joy Temple);退思園→(Retreat and Meditation Garden);culinary heritage→(飲食文化)等。該取向“以目標語的表達方式為基準,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29](43),使讀者一看就懂,產(chǎn)生原文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除了所分析的幾種翻譯方法外,在生態(tài)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翻譯中,還需要掌握幾種文化翻譯技巧。

      1. 音譯

      當我們在翻譯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的過程中,如果原語的文化詞語具有獨特性,我們可以采用音譯技巧。音譯就是把一種語言的詞語用另一種語言中與它發(fā)音相同或相近的語音表達出來的譯法。自然人文景觀話語音譯主要用于景點人名、物名、地名等,如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Guangzhou(廣州)、Dali(大理)、Wuhan(武漢);Kiessling(起士林)、Kakadu(卡喀杜)、Tuisi(退思)、Thomas Cook(托馬斯·庫克)(先名后姓音譯成漢語);chocolate(巧克力)、jiaozi(餃子)等。音譯還可以與意譯相結(jié)合進行翻譯,如建國飯店(Jianguo Hotel)、cigar(雪茄煙)、盤山(The Panshan Mountain)、天津今晚大酒店(Tianjin Jinwan Hotel)、橋東區(qū)(Qiaodong District)、呼倫湖(Hulun Lake)、烏龍?zhí)豆珗@(Ulong Tan Park)等。

      2. 注釋法

      采用注釋法的優(yōu)點在于:(1)原語民族文化性很強,具有鮮明的異域文化形象,而目標語中無法找到對應詞語,漢譯時往往需要通過加注使目標語讀者了解原語文化的有關(guān)知識;(2)將全新的文化概念譯介入目標語文化中,給目標語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增加活力。例如:

      (1) 長江山峽

      譯注: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e west of Chongqing to the east of Yichang in Hubei Province, is a magnificent canyon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known as one of the “Top ten scenic spots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23](13)

      (2)故宮三大殿

      譯注:The three grand halls refer to the Taihe (Supreme Harmony) Hall, the Zhonghe (Central Harmony) Hall, and the Baohe ( Preserving Harmony) Hall in the Forbidden City. They are palaces used by the ancient emperors to exercise their power or to celebrate. Among them, the Taihe Hall is the largest, and the Zhonghe Hall is the smallest. The three grand halls are decorated in bright colors,with sensible layout and exquisite structure; they a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palace architecture. [23](17)

      (3) the Rosetta

      譯注:羅塞塔碑,1799年在尼羅河口羅塞塔附近發(fā)現(xiàn)的石碑,其碑文用象形文字、古埃及通俗文字和希臘文字刻成,1822年對銘文中象形文字的釋讀使埃及文明的其他許多早期記錄得以解釋[19](171)。

      3. 直譯法

      采用直譯法的條件是,原語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直接轉(zhuǎn)換于目標語中,目標語讀者能夠接受和理解。此法有助于保留原語的文化形象,豐富兩種語言的表現(xiàn)力。例如:

      (1) 苛政猛于虎。

      譯文:Tyranny is fiercer than a tiger.

      (2)我國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有詩云:“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譯文: Wang Wei, a famous poet of Tang Dynasty, once wrote, “when residents live together in Wulingyuan, they would have the feeling that they were living outside the secular world”. [19](178)

      (3) The stone peaks resemble beautiful “fairies”, “elderly people collecting medicine”, as well as “peacocks”, “l(fā)ions” and other different images; there are high mountain peaks straight into the clouds, like a “rock forest”. [23](27)

      譯文:有美麗的“仙女” “采藥的老人”,還有“孔雀” “獅子”等不同形象,一座座高高的山峰直入云間,好像一座“巖石森林”[22](33)。

      4. 意譯法

      意譯是在原語和目標語存在文化差異的情況下所采用的一種翻譯策略。如果以原語文化為基準,采用逐字逐句的直譯或注釋有可能導致目標語讀者難以理解;如果以目標語文化為基準,采用目標語文化所表達的方式又容易將目標語的文化色彩加入于原語之中。在此情況下,譯者可以依據(jù)詞匯、語義和文化等方面的空缺,采用意譯法,即采用不同的形式,表達相同的內(nèi)涵意義的一種轉(zhuǎn)換方法。生態(tài)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翻譯也往往需要采用意譯法。例如:

      (1) 昭君出塞。

      譯文1:“Wang Zhaojun s Tragic Marriage Mission to the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20](117)

      譯文2:“Wang Zhaojuns Marriage to the King of the Xiongnu”. [20](117)

      (2) 紅燒獅子頭。

      譯文:Stewed Meatball with Brown Sauce.

      三、 結(jié) 語

      自然人文景觀是生態(tài)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人文景觀語篇有著自身的特點,蘊含著描寫與說明復合型或交叉型結(jié)構(gòu),構(gòu)成子類篇+子類篇的復合型語篇。不同類型的語篇有著不同的語言特點;描寫文文字優(yōu)美、生動形象、描寫細膩、寫法風趣,效果感人;說明文文字簡潔明了,其表達方式重在于對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成因、關(guān)系、功用等進行概說、界說、解說。語類的同質(zhì)性原理告訴我們,不同類型的翻譯具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反之,只有相同形式、相同內(nèi)容、相同的文體才能采用同一標準和要求進行翻譯。同時,語類的文章體裁特點和文化特點對我們從事自然人文景觀文化翻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作用。

      語類本身就是文化的產(chǎn)物,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語類。自然人文景觀話語無不蘊含著文化,尤其是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奈達(Nida)所提出的五大類語言文化對我們轉(zhuǎn)換自然人文景觀話語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自然人文景觀文化話語主要體現(xiàn)于建筑、園林、文物、遺址等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還涉及到社會、政治、歷史、宗教、語言、文學、服飾、音樂、美術(shù)、科技、經(jīng)濟、教育、衛(wèi)生、體育、傳統(tǒng)節(jié)日、飲食等諸多領(lǐng)域。轉(zhuǎn)換自然人文景觀文化的翻譯方法最主要的是采取“異化法”“歸化法”“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法”等,還包括眾多翻譯技巧,如“注釋”“增詞”“減詞”“補償”“替代”“分譯”“合并”等。實踐證明,自然景觀文化翻譯還有很大空間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丁圣彥.現(xiàn)代生態(tài)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黃國文.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到生態(tài)語言學[J].外語教學,2017,(5):1-7.

      [3] 張瑞杰,何偉,Stibbe, A.《生態(tài)語言學:語言、生態(tài)與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評介[J].現(xiàn)代外語,2016,(6):863-866.

      [4] 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gòu)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 許建忠.翻譯生態(tài)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

      [6] 賈延玲.生態(tài)翻譯學與文學翻譯研究[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

      [7]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8] Hasan, R. Text i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model [A]. In Dressler, W. (ed.). Current Trends in Text Linguistics [C].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77: 228-246.

      [9]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2.

      [10] Ventola, E.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Interaction: A Systemic Approach to Semiotics of Service Encounter [M]. London: Pinter, 1987.

      [11] Eggins, 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M]. London: Printer, 1994.

      [12] Swales, M. J.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3] 方琰.淺談語類[J].外國語,1998,(1):17-22.

      [14] 陳剛.文學多體裁翻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15] 龔芬.翻譯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6]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17] 程郁綴. 唐詩宋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8] 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19] 譚衛(wèi)國.旅游文化精讀范文[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

      [20] 楊芙蓉.生態(tài)翻譯視域下應用文體翻譯探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8.

      [21] 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2] 程愛民.中國概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

      [23] Cheng Aimin. Understanding China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9.

      [24] 李發(fā)根.語類翻譯探究[J].外語學刊,2016,(4):115-117.

      [25] 高生文.翻譯研究的語域分析模式[J].山東外語教學,2014,(1):102-106.

      [26]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27] (德)格爾德·米策爾(Gerd Mietzel).心理學入門[M]. 張鳳鳳,金建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28] 孫致禮.文化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1):41-42,46.

      [29] 紀俊超.旅游英語翻譯實務[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高生文)

      Discourse of Ecological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ranslation Based on Genre

      LI Qi

      (Schoo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Abstract: Modern ec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creatures, human and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process of natural ecosystem and cultural ecosystem. The study of ecology becomes the hot area nowadays and many academic theses and works, and new subjects in the circle of foreign languages have come out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es, such as ecolinguistics, translation ecology and ecotranslatology. But until now, few people explore the problems between discourse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ranslation based on gen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two problems applying genre theory: one of the problems is genre homogeneit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discourse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other problem i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 between genre features and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e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result that within compound text, different subtexts should use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nd the skills and strategie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Key words: landscape; discourse; genre; translation

      猜你喜歡
      翻譯話語景觀
      畫與理
      “可食地景”在校園景觀中的應用
      亞太區(qū)域合作的話語消退與重新激活
      《景觀平面圖》
      創(chuàng)意涂鴉
      雷人話語
      雷人話語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mào)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中東政治景觀——阿倫德
      施秉县| 读书| 航空| 江都市| 延津县| 邹平县| 固原市| 乌鲁木齐县| 湘乡市| 蒙自县| 奉新县| 土默特右旗| 平定县| 甘孜县| 屯昌县| 夏邑县| 禄丰县| 修水县| 右玉县| 陇南市| 保靖县| 桐乡市| 通城县| 聂拉木县| 海口市| 勃利县| 三门县| 仪征市| 张家川| 香港| 莆田市| 宁夏| 遵义县| 河池市| 安多县| 黎平县| 满城县| 安吉县| 宁武县| 九龙城区|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