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云
【摘 要】 思維導圖在實踐教學中被證明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知識內涵,同時鍛煉學生發(fā)散思維,形成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小學語文是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鍛煉思維能力的關鍵科目,需要在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本文先從課程教學角度分析了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的構建應用,再從閱讀思考能力入手,進一步分析這種教學模式的構建技巧。
【關鍵詞】 思維導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
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各階段教學都在積極采用更靈活、更科學的教學方法。思維導圖是一種具有發(fā)散性的教學方法,通過構建不同主題,讓學生產生聯想,構建知識體系,有利于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閱讀教學關乎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使用思維導圖教學法,構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實踐的方法。
一、通過思維導圖,深化課程內容理解
1.課前預習階段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可以全面貫穿一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教師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能力。具體來講,在課文預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文章思維導圖,將文章中的核心內容提取出來。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有比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初步閱讀能力。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本中《陶校長的演講》一文課前預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紙上繪制思維導圖,首先,可以讓孩子去查閱課文中“陶校長”的身份,然后將“陶校長”作為思維導圖的核心主題,然后在該主題旁邊備注這個人物的身份,再從“陶校長”向四個方向繪制連接線,根據課文中陶校長提出的四個問題,寫下四個二級主題“身體”“學問”“工作”“道德”,再進一步在四個二級主題上寫一些學生自己的相關想法。
顯然,該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梳理課文主題結構,同時讓學生能夠自主通過各種渠道去對文中主人公的身份及特點進行了解,為后續(xù)的課文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2.課中學習理解階段
進入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們交流分享自己所制作的思維導圖,起到不斷完善和發(fā)散思維的效果。這個過程的關鍵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涵,同時具備發(fā)散閱讀能力。還是以《陶校長的演講》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讓學生了解陶行知的生平,再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與合作來完善自己所繪制的思維導圖,將陶行知自身的特點與文章中他所提到的“每天四問”聯系起來。這種方式有利于深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閱讀知識應用能力。
3.課后復習階段
在課后復習階段,思維導圖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復習效率,不斷強化該篇課文章中核心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句有更更深的記憶,更能進一步理解文章精髓。也就是說,思維導圖在課文復習階段,可以讓學生以較短時間來回憶知識點主要框架,在已形成的知識體系中進行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對強化學生大腦記憶和思考能力有顯著作用。
二、通過思維導圖,形成閱讀應用體系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建立優(yōu)質的閱讀思維,具備較好的閱讀應用能力。而構建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將是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之一。
1.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
因為思維導圖可以很大程度上簡化文章結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含義,發(fā)現文章中有意義、有趣的部分。相對于傳統閱讀模式帶給學生的困難感受,顯然這種方法有利于避免學生對閱讀產生畏難情緒,喪失興趣。思維導圖所構建的核心體系,能夠讓學生形成比較好的閱讀思維,可以從閱讀初期、中期、末期全面理解文章關鍵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產生更多閱讀的欲望,逐漸愛上閱讀,養(yǎng)成較好的閱讀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
眾所周知,有效閱讀量的增加,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構建優(yōu)質人格有積極意義。而積累閱讀的關鍵方法是發(fā)散閱讀,讓學生從一篇文章逐漸延伸到更多文字的閱讀中去。而思維導圖教學模式本身就是基于發(fā)散思維,讓學生通過一個個主題,產生延伸閱讀的興趣和動力,不斷擴大自己腦海中思維導圖的規(guī)模。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臥薪嘗膽》課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大多數學生通過該文對春秋時期的人物故事有很強烈的興趣,因此有針對性地構建了一個以“春秋故事”為主體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查閱資料去收集春秋時期各個君王、忠人義士的故事。通過該方法,能全面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具備發(fā)散思維、深化思維的能力。
3.鍛煉學生閱讀應用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個教學重點也應當形成有機結構,從語言邏輯、文章閱讀到寫作應用,都需要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學習、理解、應用的體系。通過思維導圖教學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行文技巧、思想表達方式進行深入學習,進而應用到學習和實際生活中去。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金蟬脫殼》一文學習中,教師除了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課文思想內涵、故事結構的思維導圖以外,還專門在寫作方法和技巧方面構建了一個思維導圖,讓學生通過所學的修辭手法、寫作方法來歸納《金蟬脫殼》的行文方法。比如以比喻句、擬人句等修辭手法為主題,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相應的句子,進行分析學習和模仿寫作。顯然,在該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學習課文的寫作技巧,對鍛煉學生閱讀應用能力有諸多意義。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教學模式是當代教學創(chuàng)新的產物,在大量的實踐應用當中,該教學模式被證明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及深遠意義。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當在課堂教學的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復習中靈活應用思維導圖教學法,讓學生在課文理解和總結發(fā)散方面具備較好能力。另外,更需要在日常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發(fā)散思維,最終強化閱讀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同時具備扎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良好的思維能力、優(yōu)質的人格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周明環(huán).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師,2019(7).
[2]趙樹豐.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甘肅教育,2019,628(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