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娟
摘要:目的 探討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后其心理韌性及一般效能感的效果,是否是有助于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方法。方法 以某縣留守兒童為主要研究對象,分發(fā)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28份,篩選出來280份,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一般組和對照組,奇數(shù)班為一般組,偶數(shù)班為對照組,一般組134例,對照組96例,一般組分為5個小團體進行心理干預,對照組則接受一次傳染病預防科普。結論 團體心理輔導對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干預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應用。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心理韌性;自我效能
引言:
留守兒童是一種弱勢群體,他們是一群年齡不超過16周歲就因為家長其一或者全部出外打工時間超過半年及以上,被留在戶籍地沒有辦法感受到完整的來自家長的愛,并且接受長輩或者委托人進行撫養(yǎng)以及教育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與父母長期缺少聯(lián)系、缺少完整的家庭對其的關愛、在其成長過程中許多問題無法得到妥善的解決致使其出現(xiàn)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綜上所述,本文在對留守兒童有過長期觀察之后,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輔導,并對最終結果進行評價,初步探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建設的干預方案。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某市一所農村中學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開展初中生心理狀況調查[1]。選擇初一年級11-16周歲的學生,分發(fā)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28份,從中篩選出留守兒童280人。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配為原則,將其分為兩組,奇數(shù)班為一般組,偶數(shù)班為對照組,其中一般組為152人,平均年齡(12.24±1.25)歲,男生75人,女生77人;在對照組138人中,平均年齡(12.78±1.58)歲,其中男生69人,女生69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也是在人遭受周圍環(huán)境大變、挫折、甚至身心威脅之時,能夠反饋到行為的一種生物自我本能。心理韌性的強大與否能夠保證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勇于面對人生的轉折與挑戰(zhàn)。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胡月琴、甘怡群編制。
1.2.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對自我的審視的一種積極性的看法,能夠反饋到行為,產生對自我的認同感,能夠用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采取適當?shù)男袆尤ッ媾R挫折。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Schwarzer編制,王才康等人譯制。
1.2.3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一般組對其實施的是團體心理輔導干預為主,總共進行9次,周期為每周1次,每次間隔1.5h,進行心理輔導的人員由精通心理學輔導的項目專員成員組成,對照組則接受傳染病知識科普講座一次[2]。
1.2.4數(shù)據(jù)分析
本次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20.0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最終的統(tǒng)計。
2結果
2.1 團體輔導前干預組合對照組進行前測比較,干預組在和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分析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統(tǒng)計學分析意義。
2.2 對團體輔導后兩組進行比較[3],干預組的一般自我效能以及心理韌性的總分、各因子與對照組相比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3.1團隊心理輔導在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具有的意義
團體心理輔導是指被輔導者在一個團體環(huán)境之下對其提供心理學支持,通過成員間相互交流,在長期的學習與探討的過程中學會接納自我,學習心得行為模式以及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方式以促使自我適應能力以及自我心理問題疏導等方面能力的提升。這種模式的開展不僅具有教育兒童、預防心理問題和治療心理創(chuàng)傷的功能,也具有極強借鑒意義,這種模式在特殊人群的心理輔導過程中日益改善且效果良好。
3.2團隊心理輔導對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所取得的效果
對兩組后測結果而言,應用團隊心理輔導干預對于提高留守兒童心理韌性水平以及自我效能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團隊心理輔導模式,一般組心理韌性和自我效能感均比對照組評分系數(shù)高。這其中除去家庭支持的原因外,一般組在心理韌性總分以及其他四個因素的處理上均達到了顯著水平。說明團隊心理輔導能夠有效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韌性,尤其是在積極認知上、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等方面。一般組在家庭支持上沒有顯著的效果,原因可能為,家庭支持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程度有關。在初中生面對挫折與其他心理問題時,不愿向他人求助,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與溝通,導致對事物產生消極的認知會造成消極心理的養(yǎng)成。
本文指出,團隊心理輔導在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韌性提升上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說明此法在教育教學實現(xiàn)過程中值得被借鑒與應用。但是團隊心理輔導時間較為短暫,目前在此研究領域也沒有完善的心理輔導方案,需要相關人員在不斷的實踐探索與改進的過程中,對其進一步補充與修改,并實際應用到諸如留守兒童這樣的特殊群體里。
參考文獻:
[1]袁靜. 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韌性的調查及團體輔導干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2]夏海云. 貧困地區(qū)留守初中生人際信任在領悟社會支持與學校歸屬感之間的中介作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3]葉麗紅,錢雨,吳潤康,陳凱磊,傅傳喜,郭璇,毛盈穎. 山區(qū)留守中學生心理韌性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8,42(07):584-58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