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本科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雙重功能,應用型高校培養(yǎng)的是技術型、技能型、應用型的人才。本文以山西應用科技學院為例,從筆者的教育實踐出發(fā),對應用型本科器樂專業(yè)課程模式進行探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是對高校器樂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分類,并對其特征進行總結歸納;二是立足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對其器樂專業(yè)課程教學模式現狀進行分析;最后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器樂專業(yè)課程模式的發(fā)展進行思考及探索,旨在為應用型高校器樂專業(yè)課程的建設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器樂專業(yè);教學模式;方法探索
【總統訪華】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206-02
【本文著錄格式】崔楠楠應用型本科器樂課程教學模式初探——以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器樂主修課程為例[J].北方音樂,2020,06(11):206-207.
一、應用型本科器樂課程教學模式的性質、分類及特征
(一)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性質
1.“高階段性”
應用型本科教育首先是專科教育結構的一個升級和高一階段發(fā)展,在學歷上屬于本科層次,其“高階段性”具體表現在對學生要求的全面性,從思想理論、知識水平、能力構成等方面都要求學生均衡、協調、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層級結構中高層次專門性人才。
2.“職業(yè)性”
應用型本科教育,其本質屬性屬于高等職業(yè)教育,因此具有職業(yè)內容、職業(yè)方向的明確性和目的性,其都是為社會企事業(yè)單位培養(yǎng)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具有“高精準”——即高效性、精確性、專業(yè)對口性的教育教學特征。
3.“實踐應用性”
應用型本科的“應用性”特征體現在學科知識的實踐性、可操作性、技能技術性,所培養(yǎng)的人才是將知識有效內化成一種能力,即具有社會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除了完成主修專業(yè)課程外,還需要具體的實操、實訓課程的學習,從而突出應用型本科“實踐應用性”的辦學特征。
(二)應用型本科器樂課程模式的結構分類及特征
1.課程模式結構分類
應用型本科的辦學性質要求其在課程設置、課程培養(yǎng)目標上具有“高階段性”“職業(yè)性”“實踐應用性”的特征,目前,本科教育音樂學院的器樂課程中存在以下幾種課程結構模式:
(1)“一對一”主修課:器樂課程由于學生所學專業(yè)樂器的不同,“一對一”小課教學是最傳統、最古老的“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一種高校音樂學院針對器樂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種課程模式。教師的授課建立在全面了解學生基礎之上,從學生個體出發(fā),針對其專業(yè)程度,為學生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和內容。對于學生演奏中的問題能給予迅速、有效、精確的糾正,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演奏能力。
(2)重奏小組課:“一對一”授課模式下學生專業(yè)能力能夠循序漸進地獲得提升,但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說學生演奏內容的單一性、缺乏協同演奏的合作能力、缺乏多聲思維演奏的能力等。因此,就需要重奏小組課模式對其進行必要的補充與擴展,在重奏小組課中,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重奏作品,較獨奏來說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在這一過程中,應增進學生的協同演奏能力,挖掘開發(fā)學生的多聲思維、合作能力,在一定意義上,重奏課是對“一對一”教學模式的擴展。
(3)輔助教學課程:器樂教學不僅僅是要提高學生的演奏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演奏獲得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這就需要融入多門音樂專業(yè)課程的學科知識,比如基本樂科、視唱練耳、作品分析、和聲學、音樂史等,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綜合演奏能力。
(4)實踐課:樂器教學最終以舞臺演奏為呈現方式,這就需要通過實踐課來完成,比如音樂會、學期考試、匯報表演等,直接面向師生和更多的群體進行演奏。在實踐課中,就需要幫助學生克服演奏心理障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狀態(tài)和演奏肢體形態(tài),在演奏內容上有整體完整的呈現。
2.課程模式特征
總體來說,應用型本科器樂課程模式具有職業(yè)技能導向性、立體多維性、內外交互式的特征。其一,以“應用型”為核心進行樂器演奏教學課程模式的建設,突出技術職業(yè)化的主體方向;其二,幾種課程模式互為補充,內容含量豐富、形式多樣,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和素質獲得全面發(fā)展與提高;其三,在器樂教學課程中,學生演奏技術能力提高的同時對學生的內在音樂能力,如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演奏的應激心理健康進行建設和培養(yǎng),由此體現出內外交互式的課程模式特征。
二、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器樂主修課程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一)音樂學院器樂主修課程現狀
1.教師結構方面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是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目前在音樂學院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共計80人,其中器樂教研室20人,在西洋樂專業(yè)任課教師共14人,這14人中10人執(zhí)教鋼琴,2人執(zhí)教小號,1人執(zhí)教小提琴,1人執(zhí)教大提琴(兼職)。絕大部分教師屬于青年教師,教師結構具有年輕化的特征,學歷均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結構的偏年輕化,使教師在專業(yè)提升及教學科研方面,缺乏一定實踐教學經驗,但青年教師的加入所帶來的教學理念更為新穎。此外,西洋樂器教師結構不太完善,比如說打擊樂、中提琴、圓號、長號等樂器還缺少專業(yè)老師,當然這一點在招生環(huán)節(jié)上同樣顯示出西洋樂器發(fā)展中的問題,有一些管樂器,冷門樂器學的人少,生源量缺失不足。
2.課程設置方面
主修課作為學生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核心課程,對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主修課程,學院還開設普修課、排練課,課程模式主要以“一對一”授課模式為主,聲樂學生普修課為鋼琴,器樂學生普修課為聲樂。主修專業(yè)課1周1節(jié)課,每學期16周,1學年32課時。對學生的考核主要由期中檢測、期末考核、平時練琴時長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課程內容包括基礎訓練、作品學習。課程設置有待進一步完善,從外部看專業(yè)課學習必須要有全面系統的輔助課程來補充,如基礎樂理、識譜、和聲曲式、樂器與樂團、音樂體裁、音樂史有等基礎理論知識,但大部分教師依然忽略各個學科課程有機融合的認識,忽略對作品結構、背景的講解,而采取“示范+模仿”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對作品的學習內容和音樂理解本身是割裂的,很難激發(fā)學生對作品的自我思考與自我風格的形成。
3.教材使用及內容方面
教材是課程內容學習的重要載體。目前,在學院主修課程教學過程中,教材的選擇和使用大都是根據學生的現有程度進行曲目的設置,大部分教師使用的教材是考級教材,一方面考級教材具有由淺入深階段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其內容較為豐富,基礎練習和曲目都包含在內。但本科音樂專業(yè)器樂教學的內容應該遠遠超過考級教材的范疇,在教材選擇上,應包含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作品。此外,學院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主要以外國作曲家的作品為主要學習內容,中國本民族音樂作品的學習內容較少,這樣不利于“西樂中國化”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音樂風格的把握,教學中應對中外音樂作品進行綜合學習,打破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的壁壘,弘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
(二)當前課程模式所帶來的問題
教師固有化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教學思維上,教師傳授知識形成了標準化、模式化、固有化的問題,如果以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音樂訓練,無論是在音樂演奏技能還是音樂內在情感處理上,都將固化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演奏思維,限制了學生作為音樂學習者本體而具有的對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和活力性。因此,這種固有化傾向應該摒棄。
課程內容系統性不足:課程內容從外部結構來看,在各門課程間存在知識銜接不上的問題或者同一知識點在多門課程中重復出現,不能有效、高效地打破課程壁壘,發(fā)揮課程的整體性、綜合性和互補性。就器樂主修課程而言,目前課程內容上僅以“一對一”教學為主要授課模式,在學生重奏、鋼琴伴奏的配備、校外藝術團體實踐方面還不夠完善;另一方面,從內部結構來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應用不能很好的作用于樂器演奏中,對演奏本身缺乏系統的框架認識,在學習內容上忽略對民族音樂、區(qū)域性音樂的接觸和了解。這也就使樂器學習淪為被動的機械式的學習。
教學過程中師生缺少雙向互動作用: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學過程要改變師對生的單向作用,也就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在器樂主修課程中,依然存在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一個作品的學習,往往不能舉一反三地將學習方法運用到其他作品的學習中,這就是單向教學的弊端,目前要建立的是師生互動的“交互式”學習模式,還課堂于學生,將基礎練習、樂曲學習步驟和方法滲透到學生的學習思維中,在課堂上以解決學生的練習問題及學習難點為主要內容,而不是單純地“示范+模仿”,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專業(yè)樂器學習、作品演繹中更多的體現個性化特征。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器樂課程模式改革上的探索
綜上所述,在教學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在器樂課程模式改革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立體式”教師結構,橫向上對教師專業(yè)、教學素質進行培訓提升與發(fā)展,搭建學術平臺,給教師一定的自主性。此外,在縱向上建設新老教師“傳幫帶”的路徑,打破學科課程壁壘,突破教學屏障,形成綜合高效的教學體系和師資隊伍。
二是建設順應跨學科發(fā)展趨勢的綜合器樂主修課程模式,將優(yōu)秀的中國作品、優(yōu)秀的區(qū)域音樂作品加入到主修課程內容中,弘揚本地區(qū)、本民族優(yōu)秀作品,對學習內容和范圍進行補充和延展,讓學生接觸到更全面、更多樣的作品風格。此外,開設具有特色的重奏課,打破單一演奏形式,為學生搭建豐富多樣的校內外演奏平臺,加強和建立學院與校外藝術團體、藝術機構的人才輸送渠道。
三是關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科技含量,扭轉學在課堂的傳統模式,發(fā)揮線上信息資源的學習和檢索,加強媒體資源的滲透和參與,利用知網、音樂公眾號、網課、系列作品音樂會等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之外進行有效學習,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丁英超.我國專業(yè)院校民族器樂課程設置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2003.
作者簡介:崔楠楠(1992—),女,漢族,山西省河津市,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器樂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