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
公元607年,推古天皇外交官小野妹子(性別:男,第二次、第三次遣隋使首領,漢名:蘇因高)踏上大隋的土地,走向他神往的長安。他不是第一個來到中國的日本人,但他此行身負重托,簡單的國書代表不了他求取漢籍佛典的渴望,那種渴望是圣德太子的心向往之,是日夜聽聞不得親見的遺憾,是對璀璨中華文化明珠的皈依。
公元717年,一個滿眼帶著好奇的20歲年輕人走入正值開元盛世的長安。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令他心馳神往;而唐人的一顰一笑、一唱一和都讓他樂不思鄉(xiāng)。他,就是第八批遣唐使中的一員——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兒時的仲麻呂就醉心中華墳典不能自拔,成年后的他不顧山海的艱險阻隔終于踏上他魂牽夢縈的唐土。在這里,他像唐人一樣讀書科舉;在這里,他和唐人一起飲酒唱和。中華文化的魅力讓他把一生都留在了這里。仲麻呂正是那個時代日本讀書人的縮影。在他歿后25年,日本天皇在奈良留下那句著名的“さよぅ なら”后,遷都平安京。新建起的平安京分東西二區(qū)。西區(qū)名為長安,東區(qū)名為洛陽,居中的朱雀路在朝陽升起時每每都綻放著盛唐的光輝。(西區(qū)長安因經(jīng)濟條件所限并未真正完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包容天地。它的悠遠不絕橫亙千古,光照史冊;它的海納百川縱越萬里,潤澤友邦。那一日,我在典籍里又見到了空海和尚(日本僧人,法號遍照金剛,曾留學長安,歸國后著書立說,博涉佛學與文學),他在歸國后撰成《文鏡秘府論》,給我講起他年輕時游學唐土的文學收獲,喜上眉梢。那一日,我在墳典中又見到朝鮮學者梁會源(朝鮮李朝末期學者),他在為古書作跋時從容寫下“崇禎后五甲寅”(1914年)的年號。那時無論是大明還是朝鮮李朝都早已滅亡(大明于1644年滅亡,朝鮮李朝于1910年滅亡),但他依然懷揣中華文化情結,至死不渝。那一日,我在安南看到了來自中原的金冊銀印。那一日,我在紅海岸邊看到了跨越萬里的中華陶俑......
歲月,如大浪淘沙,淘不盡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時光,如涓涓細流,送去了中華文明的傳承火種。這,就是偉大的中華文明,歷經(jīng)五千年仍熠熠生輝;這,就是偉大的中華文化,不戰(zhàn)屈人萬邦來朝。我輩炎黃子孫,定當砥礪奮進,自強不息;我輩漢唐后裔,必將承前啟后,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