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書治要》作為一部治國理政寶典,非常重視領導者的個人修養(yǎng),認為這是關乎國家治亂的關鍵之所在。孝道作為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在個人修養(yǎng)中亦占據重要地位。理清孝道與修身的關系,對于今天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群書治要;孝道;修身
2019年3月,習主席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廣大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yǎng),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保持對黨的忠誠心、對人民的感恩心、對事業(yè)的進取心、對法紀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堅、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边@里提到的“修煉自我”,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說的修身功夫。為政之道,修身為本。廣大干部如何通過修身提高自身執(zhí)政能力,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現結合《群書治要》對這一問題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治國以修身為本,修身以孝為本
《群書治要》成書于唐貞觀五年,其編撰目的在于“務乎政數”、“本求治要”,為唐太宗治理國家提供借鑒。編撰者魏征等人作為治國理政的專家,非常重視為政者的修身功夫,因為他們深知,修身是治國的根本,是關乎國家治亂的關鍵之所在?!埃ㄐ蓿┥碚?,治之本也?!?“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
今天的領導干部要更加注重修身,因為當今社會種種的誘惑比以前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墮落也比以前容易了太多。領導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權力,面臨的誘惑又比平常人增加了很多,要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不忘初心,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干部,唯有依靠過硬的修身功夫才能實現。
既然修身如此重要,那么修身應該從哪里開始?《群書治要·孔子家語》中說“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這里明確告訴我們,孝為修身之本,修身一定從孝親開始。
(一)孝親為修身之起點
修身的意思是修心養(yǎng)性,立德正身。正身是為政的首要前提。《論語·子路》中孔子說:“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領導干部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如何去領導別人?而立德正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盡孝,因為“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如果連人世間最自然、最樸素的孝道都做不到的話,這個人還有什么德行可言!
北宋著名學者司馬光說:“圣人之德莫加于孝,猶江河之有源,草木之有本,源遠則流大,本固則葉繁。”他把孝對于修身立德的重要性比作江河之源、草木之本,沒有孝,修身立德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孝德為修身之內容
孝為德之本,孝德擴展即為一切德行,因而可以說落實孝德就是修身的全部內容?!度簳我ざY記》中曾子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日常起居不莊重、為國效力不忠誠、擔任官職不負責、朋友交往沒信用、作戰(zhàn)之時不勇敢都是不孝的表現,如果這五點做不到,災禍很快就會降臨并牽連到自己的父母,怎么敢有絲毫不恭敬?曾子還從仁、義、忠、信、禮、行、強、樂等八個方面全面闡述了孝為德之本,認為孝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修身的德目雖多,都沒有離開孝的范疇。
(三)孝心為修身之動力
孝心為一個人的修身提供強大的動力。一個有孝心的人會時刻不忘父母的教誨,念念想著為父母增光?!度簳我ば⒔洝吩疲骸傲⑸硇械?,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通過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使父母聲名顯耀,這是孝子的目標?!度簳我ざY記》也說:“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意思是孝子考慮到要給父母帶來好名聲,所以做善事一定會努力完成,絕不半途而廢?!抖Y記·祭義》說孝子“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孝子時時刻刻記著父母,一言一行都想著給父母帶來榮耀?!度簳我ざY記》還強調孝子要時刻記著先人的志向:“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耆欲不忘乎心,安得不敬乎?”《禮記·中庸》對此舉例說明:“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子要善于繼承先人的志向、善于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yè)。因此,一個人若能以先人之志為己志,念念不忘為父母增光,自然會有無窮的動力來修正自己的身心。
(四)至孝為修身之終極目標
《大學》里面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毙奚淼淖罱K目的是“明明德”、“止于至善”?!度簳我ば⒔洝吩疲骸靶┲?,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毙┻_到極致的時候,就可以“通于神明”,意思就是“明明德”,因此可以說修身的最終目標就是達到“至孝”,這時候每個人自性本具的德行完全顯露,修身達到圓滿的境界。
二、以孝修身的具體要求
《禮記·祭義》記載:“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曰:吾聞諸曾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跬步弗敢忘孝也?!薄案改溉尤鴼w之”才算得上是孝。那什么是“全”?有兩層意思,即“不虧其體”、“不辱其身”。《群書治要·魏志》也說“夫人為子之道,莫大于寶身全行,以顯父母?!边@里的“寶身全行”指的就是“不虧其體”、“不辱其身”。
孝子首先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度簳我ば⒔洝吩疲骸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辈粴眢w是孝的開始,因為古人認為這個身體并不是自己的,“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自身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既然是父母的身體,當然要保護好,不然就是大不孝。要保護身體,就不能做冒險之事,《禮記》有很多這方面的訓誡,諸如“道而弗徑、舟而不游”,不要為了貪圖捷徑而去走危險的小道,過河時一定是乘船而不是游泳;“不登高、不臨深、不處險地”,要盡量避開危險,不要拿身體去冒險。一旦身體受到毀傷,最傷心難過的就是父母了,令父母傷心絕不是孝子所為。
以孝修身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不辱其身”,這是更高層次的盡孝。“不辱其身”是指一個人在道德品行上不能有污損,不然就會敗壞父母的名聲,這是極其嚴重的不孝?!抖Y記·祭義》云“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能夠不使自己的父母受到羞辱,才可以算是孝。《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p>
三、以孝修身的利益
以孝修身在健康、智慧、事業(yè)等方面都會獲得莫大的利益?!吨杏埂酚涊d,孔老夫子稱贊舜王時說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闭嬲写蟮滦械娜?,一定會得到與他的德行相稱的地位、福祿、名聲和壽命。大舜正是以其至孝的德行最后位居天子,富有四海,高壽而終,為后人做了最好的示范。
(一)孝與健康
《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仁者壽?!比蚀鹊娜舜蠖嘟】甸L壽,而孝為仁之本,故而也可以說“孝者壽”。從古今中外的許多案例來看,孝順之人健康長壽的比例非常高,這是什么原因?
古人認為,人體健康與體內氣血運行密切相關?!度簳我す茏印酚涊d:“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蓖ㄟ^調理血氣,以求壽命長久、修養(yǎng)身心、提高德行,這就是修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元真”就是“先天之真氣”,若五臟的元真之氣通達順暢,那么人就會安和、健康。
《傷寒雜病論》中說:“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蔽宄>褪侨省⒘x、禮、智、信。中醫(yī)認為,五行與五常、五臟都是對應的,它們的關系是:木金火水土、仁義禮智信、肝肺心腎脾,肝仁屬木,肺義屬金,心禮屬火,腎智屬水,脾信屬土。就是說,五常之德落實的好,可以滋養(yǎng)五臟中和之氣:仁養(yǎng)肝,禮養(yǎng)心,信養(yǎng)脾,義養(yǎng)肺,智養(yǎng)腎。
所以,行五??梢责B(yǎng)五臟,曾國藩先生深得此法要領。他在《養(yǎng)身要言》中說:“一陽初動處,萬物始生時,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仁所以養(yǎng)肝也;擴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裁之吾心而安,撥之天理而順,義所以養(yǎng)肺也;內有整齊思慮,外而敬慎威儀,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禮所以養(yǎng)心也;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智所以養(yǎng)腎也;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信所以養(yǎng)脾也?!?/p>
既然行五??梢责B(yǎng)五臟,而五常根本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所以孝道做得好,五常之德就具備了,五臟自然元真通暢,身體健康就會水到渠成。
(二)孝與智慧
孝道可以啟發(fā)智慧?!洞髮W》里說“致知在格物”,要獲得智慧就要“格物”,就是革除物欲的意思,人減少欲望可以獲得智慧,因為欲望少的人內心比較清靜,這時候自性本具的智慧就會透露出來。孝順之人為了使父母安心,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很多欲望,放下很多非分之想,無形之中做到了“格物”,因而隨著其孝行的進步,其智慧亦必不斷提升。
《孝經·感應章》說:“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蹦鼙M心盡力孝敬父母的人,必能明了天地萬物之理,最終達到無所不通的境界。這就是孝道啟發(fā)智慧的證明。
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績,是一位大孝子。小時候隨父親去人家做客,臨走還不忘給母親帶幾個橘子,留下了“陸績懷橘”的故事。陸績長大后博學多識,智慧過人,通曉天文地理,做過渾天圖,成為我國早期的大科學家。這是孝道開啟智慧的典范。
(三)孝與事業(yè)
俗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歸根結底在于沒有孝心。如果一個人連對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他就純粹以利害的原則來為人處世。這件事對我有利益有好處,我就全力以赴;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絕不會去做?!度簳我ぶ芤住飞嫌幸痪湓捳f“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就是說和你一樣的人,會感召在一起成為朋友。一個人以功利之心為人處世,他所感召的朋友也是以利害之心和他相交往的。如果周圍全是這樣的人,做事怎么可能順利?
這句話反過來也可以說“諸事順利皆因孝”,孝道可以幫助事業(yè)一帆風順。因為若一個人孝敬父母,他就懂得知恩報恩,會培養(yǎng)起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那他所結交的朋友也一定是知恩報恩的。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會有很多人全力相助,何愁事業(yè)不會成功?
綜上可見,《群書治要》非常重視統(tǒng)治者的自身修養(yǎng),并認為孝道與修身的關系十分密切,修身離不開孝道。修身以孝親為起點,以孝德為內容,以孝心為動力,以至孝為終極目標。修身的關鍵是修養(yǎng)道德。孝是道德之根本,也是落實仁道的根本,在儒家倫理道德架構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根源性的作用,對“仁”、“義”、“禮”、“智”、“信”諸德均有統(tǒng)攝與指導作用。正是在孝道的基礎上,其余諸德才能萌芽并茁壯成長。能行孝道,則其余諸德自然具備,《禮記·祭義》中說:“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可見一切道德都是圍繞“孝”而存在,沒有了孝,修身將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1] (唐)魏征等撰,劉余莉主編.《群書治要》譯注[M].北京:中國書店,2013.
[2] (宋)司馬光撰.進古文孝經指解表[A].見:周海生,駱明.《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2):歷代《孝經》序跋題識》[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3]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 王竹星等主編.《金匱要略》白話精解[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5] 陳戍國.禮記校注[M]. 長沙:岳麓書社,2004.
作者簡介:苗水(1982- ),男,漢族,山東臨沂人,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倫理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