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吳慧聰 張亞君
摘?要:隨著“打工潮”的興起,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因為與家人聚少離多,很多留守兒童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監(jiān)護人缺乏教育能力、學校教育片面化、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等。本文作者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認為首先應該完善家庭教育,利用互聯(lián)網等相關手段充分發(fā)揮父母和監(jiān)護人的教育職能;其次應該依靠學校少年宮及社團等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興趣,進而做好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
關鍵詞: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引言:
我們學校地處丘陵地帶,經濟不是很發(fā)達,近年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本地大量剩余勞動力擁向城市,“留守兒童”日益增多。這些“留守兒童”大多同爺爺奶奶居住,甚至住在親戚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長期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心理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作者調查分析“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嘗試找出這些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尋求有效的教育對策,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改善他們的不良心理狀況,幫助他們重拾自信,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農村初中“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問題:
(一)性格孤僻不合群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缺少語言及心理的溝通,所以性格變得孤僻,不能融入同齡人中去。
(二)焦慮與自卑
祖輩們因為知識匱乏,所以只關心孩子生活方面的成長,而從未關注孩子心理方面的問題,所以“留守兒童”更容易表現(xiàn)出消極心理,進而有自卑傾向。
(三)逆反心理嚴重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缺位,孩子感到不到親情,有很強的逆反心理。
(四)道德意志薄弱
長期缺乏管教與監(jiān)督,加之初中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做出違背道德甚至是觸犯法律的事情,也不足為奇。
(五)注意力不集中且學習困難
祖輩們文化程度不高,沒有能力輔導孩子,況且這些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學習主動性又差,以至于這些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越來越低,課堂上注意力越來越分散,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當然,并非所有的留守兒童都存在這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既然存在,就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
二、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
(一)父母教育的缺失
因為父母教育的缺席,造成孩子童年的缺憾,這對孩子的造成的心理陰影是無法彌補的。
(二)臨時監(jiān)護人教育能力不足
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多數(shù)是其祖輩,相比心理健康,他們更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與否,很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刁蠻任性的不良習性。
(三)學校教育不足
農村初中較偏遠,多為寄宿制,師資匱乏,只能大班額授課,甚至有些地區(qū)還是復式教學,教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學校教育資源不足也會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
(四)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度不高,相關部門對網吧等娛樂場所監(jiān)管不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另外本地農村教育評價機制的弊端及一些不良的社會之風也會成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誘因。
三、解決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必須由政府、社區(qū)、學校、家庭、以及留守兒童自身之間協(xié)調合作,缺一不可。
(一)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
1.有效利用政府決策
政府應逐步弱化或者取消與戶籍相關聯(lián)的城鄉(xiāng)隔離的各種制度,引導全社會扶持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他們照看自己的孩子,也為政府教育減輕了負擔。鼓勵教師城鄉(xiāng)交流、置換。城市學校從師資、設備等方面幫扶農村學校。
2.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氛圍
政府、學校以及社會群體協(xié)作,對校園周邊治安環(huán)境進行集中整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利用鄉(xiāng)村少年宮、心理咨詢室等設施,建設“留守兒童愛心之家”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
(二)加強家庭教育
為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1.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有效溝通渠道
父母要利用微信、釘釘、曉黑板等通訊工具經常與學校保持聯(lián)系,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心理情況;其次,學校與監(jiān)護人有效溝通,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父母學會用互聯(lián)網通訊工具,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等親子互動,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親情的存在。
2.調整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父母應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主觀愿望,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引導。使孩子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以增加孩子上進心及進取心,而不是時刻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話掛在嘴邊。
3.轉變監(jiān)護人的觀念
監(jiān)護人是留守兒童的首要負責人,只有監(jiān)護人切實將責任放在首位,才能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建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三)改進學校教育
以我們學校為例,來談談改進學校教育的方法:
1.教師主動參與心理健康講座等培訓、學習,強化自身心理素質,做好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細化管理辦法,并落到實處,在管理中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照顧、注重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1)學校成立“鄉(xiāng)村少年宮”“留守兒童之家”等愛心領導小組,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充分發(fā)揮領導小組的幫扶作用。
(2)通過家訪等方式,對留守兒童家庭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掌握留守兒童動態(tài)信息。
(3)建立“大手拉小手”愛心結對子小組,任課教師主動做本班留守兒童的“代理爸爸”、“代理媽媽”,關心留守兒童思想、生活及學習狀況。實行跟蹤服務責任制。
(4)及時與家長溝通,幫助留守兒童的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5)通過家訪加強與代理監(jiān)護人的溝通。
(6)針對我校農村留守兒童面廣量大的實際情況,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教研組。每兩周召開一次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對策”研討會,探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3.利用學校團委組織及校本課程的實施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
4.關愛每一個留守兒童:優(yōu)先對其進行學習輔導,并督促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叮囑食堂在生活上對其優(yōu)先照顧,要留意營養(yǎng)搭配均衡。留守兒童患病時,班級老師悉心照料;學校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傾注愛心,促進感情內化。
總之,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同心協(xié)力,對留守兒童積極引導,才能幫助每一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讓他們成為積極向上、身心健全的國之棟梁。
參考文獻:
[1] 康釗,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學術論壇,2011,(11):103.
[2] 辜勝阻,易善策,李華,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對策,教育研究,20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