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莉, 蔡志成, 李映來, 張瀚中, 夏生林
人群死因監(jiān)測是重點的公共衛(wèi)生監(jiān)測之一,死因監(jiān)測信息也是衛(wèi)生信息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群的死亡原因構成、死亡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人群健康狀況和衛(wèi)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標[1]。中山市于2014年成為國家死因監(jiān)測點,通過全市所有醫(yī)療機構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對該市所有死亡個案信息進行網絡直報。為了解中山市戶籍居民健康狀況及主要死因狀況,掌握該地區(qū)人口的死亡水平和時間變化趨勢,本研究對2014—2018年中山市戶籍居民死亡監(jiān)測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居民主要死因的死亡率及時間變化趨勢,分析其對期望壽命的影響,以確定優(yōu)先重點防控的疾病種類,為政府部門制定衛(wèi)生方針政策和疾病預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選取中山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記管理系統(tǒng)中2014—2018年上報的中山市戶籍居民的全部死亡個案。人口資料來源于中山市公安局戶籍部門的統(tǒng)計資料。
重點從數(shù)據(jù)填報的源頭開展質量控制,每年定期培訓從事死因網絡報送的臨床醫(yī)生和公衛(wèi)人員,確保相關專業(yè)技術人員掌握死因推斷技巧和《居民死亡醫(yī)學證明(推斷)書》的填報規(guī)范,同時,加強市級層面的網絡直報數(shù)據(jù)審核,保證死亡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死亡率分析按總體死亡率、分性別死亡率、分病種死亡率分別討論。壽命損失分析使用去死因壽命分析法,用Excel編制去死因壽命表,計算消除某種死因后的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量,綜合分析該死因對期望壽命的影響。
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對根本死因進行分類和編碼。死亡水平和死因構成的描述性分析主要選用死亡率、期望壽命、死因順位等指標,時間變化趨勢分析采用美國癌癥數(shù)據(jù)中心開發(fā)的Joinpoint(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Version 4.5.0.1,2017)軟件統(tǒng)計,用年度變化百分比(APC)表示[2-4]。檢驗水準α設為0.05。
2014—2018年中山市戶籍居民平均死亡人數(shù)為9 553人,平均死亡率575.88/10萬,死亡率存在逐年降低的趨勢(APC=-1.77%,P<0.01)。分性別統(tǒng)計顯示,男性各年度的死亡均高于女性(P<0.05),且男性死亡率存在逐年降低的趨勢(APC=-1.60%,P<0.05),女性死亡率的APC為-1.8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14—2018年中山市戶籍居民死亡率 /10萬
慢性病是中山市居民2014—2018年最主要的死因,占全死因的88.90%以上。慢性病的總體死亡率年度變化百分比(APC=-1.99%,P<0.05)和男性死亡率(APC=-1.69%,P<0.01)年度變化百分比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慢性病死因構成比未見下降趨勢,且變化幅度較小。女性的慢性病死因構成略高于男性,但是死亡率低于男性(P<0.05)。見表2。
表2 2014—2018年中山市居民慢性病類死因構成比和死亡率 %,/10萬
按具體病種分析,2014—2018年中山市居民前兩位的死因均為惡性腫瘤和心臟病,占全死因構成的50%以上。順位前四位的均為慢性病類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上述四類慢性病死因占全死因構成比均在80%以上。除2014年外,其余年份死因順位一致。雖然各年度傷害死因構成均居第五位,但構成比明顯小于前四位慢性病類的死因。見表3。
惡性腫瘤為各年度死亡率最高的病種,其次為心臟病。心臟病(APC=-5.41%,P<0.05)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APC=-7.33%,P<0.01)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前五位主要死因的死亡率順位與表3的死因構成比順位一致。見表4。
表3 2014—2018年中山市居民主要死因順位和構成比 %
表4 2014—2018年中山市居民主要死因死亡率及變化趨勢分析 /10萬
2014—2018年中山市戶籍居民期望壽命逐年上升,從78.82歲增長到79.92歲,增長了1.1歲。去死因期望壽命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去死因期望壽命增加前兩位的疾病依次為惡性腫瘤和心臟病,女性反之為心臟病和惡性腫瘤。各類主要死因中,女性去死因增加的壽命均多于男性。見表5。
表5 2014—2018年中山市居民主要死因去死因增壽分析 歲
為排除流動人口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影響,本文選擇將中山市戶籍人口列為研究對象,與國內同類研究選取的對象范圍一致,有利于研究結果的比較。選取研究年份為2014—2018年,主要原因是中山市慢性病防治所成立于2014年,在2014年之前的死因監(jiān)測僅為部分監(jiān)測點的數(shù)據(jù),而2014年以后開展全市死因監(jiān)測工作,獲得的數(shù)據(jù)不但質量更高,而且更有代表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014—2018年中山市戶籍居民的平均死亡率高于廣州市(327.185/100萬)[5]、鄭州市(330.94/10萬)[6]和全國(310.83 /10萬)[7]的水平,低于東莞市(392.91/10萬)[8]。中山市戶籍居民各年度的標化死亡率均低于報告死亡率,顯示中山市已經出現(xiàn)人口老齡化的現(xiàn)象,這也從一方面解釋了居民死亡率高于全國水平這一研究結果;另一方面,中山市戶籍居民的總死亡率和男性死亡率均呈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與該市經濟水平不斷發(fā)展、居民健康意識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不斷改善、人均期望壽命不斷提高等眾多因素有關。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與天津市[9]、廣州市、東莞市等同類研究結果一致,文獻分析原因歸結于男女性的性別生理特點差異,并且兩者在社會生活中所承擔的角色和對應的壓力不同有關;此外,國內外慢性病研究均提示,男性具有不良生活習慣的比例遠高于女性,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包括抽煙、酗酒、不良的膳食習慣、體力活動不足和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等[10-11]。因此,男性應列為慢性病干預工作的重點人群。
全國第三次死因調查結果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12],本研究結果與其結論一致。2014—2018年中山市居民根本死因為慢性病的死亡病例占比高達88%以上,高于深圳市報告的62.30%[13-14],且研究年份期間未見慢性病死因構成有下降趨勢,顯示慢性病已嚴重危害了中山市居民健康,成為主要的致死因素。從死因順位上看,慢性病類死因占據(jù)了前四位,雖然具體順位略有不同,但疾病種類均為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合計占全死因的81.58%~85.19%,與廣州市報告的前四位主要死因一致,但高于廣州市79.40%的構成比。惡性腫瘤和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多年來均保持在較穩(wěn)定的水平,未見下降趨勢,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心臟病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死亡率出現(xiàn)逐年下降的趨勢,這與疾病治療水平的提高,以及長期的慢病干預工作成效有關,但這兩類疾病仍然長期占據(jù)中山市居民主要死因的第二位和第四位,因此,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上述4類慢性病仍然是該市慢病防控的重中之重。
2014—2018年中山市戶籍居民期望壽命高于2015年調查[15]的我國人均期望壽命(76.2)歲,高于廣東省人均期望壽命(77.2)歲[16]。同時,中山市男性居民期望壽命高于我國2015年男性期望壽命(73.7)歲,中山市女性期望壽命也高于2015年全國調查的女性期望壽命(79.1)歲,顯示中山市戶籍居民總體健康水平高于全國和省內平均水平。不同性別去死因期望壽命增加幅度順位不同,男女性均應重點關注惡性腫瘤和心臟病。女性五類具體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壽命增加值均高于男性,與女性平均期望壽命總體高于男性,以及女性接受慢性病干預的依從性好有關。
綜上所述,慢性病嚴重威脅了中山市戶籍居民的身體健康,是該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其中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居民死亡的主要慢性病種類,慢性病防控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仍然是政府、衛(wèi)生部門及全社會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政府應該針對上述四類慢性病加大防控投入和資源配置,提高惡性腫瘤的早診早治,開展積極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促進居民健康行為的形成,以降低全人群慢性病發(fā)病和死亡水平,提高中山市居民的期望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