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國金
摘 要?《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育人功能體現在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而課堂教學中的激趣、質疑、明理、導行等環(huán)節(jié)是否有效,是達成其育人目標的關鍵。
關鍵詞?品德課堂;有效初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6-0089-01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活動課程。該門課程的教學不僅應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還應關注學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勞動技能,更應關注對學生進行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要做到這些,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關鍵。
一、聯系學生生活,精心課前準備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苯滩牟皇墙虒W的唯一資源,筆者善于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進課程資源。教學設計時,筆者將教材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利于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fā)學生的體驗。如筆者在教學《斤斤計較選村官》一課前,安排同學們利用周末回家鄉(xiāng)做“社會調查”:一是村委會的干部是怎樣產生的?二是村民喜歡什么樣的村官?課堂上我讓同學們分組交流:怎樣選舉村干部?與競選班干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村民喜歡什么樣的村官?你呢?并模擬選舉村官。這樣的實踐活動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又為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成長服務。
二、優(yōu)化課堂結構,切實體現有效
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筆者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和行為藝術充分地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教與學互相交融,師與生互相尊重,使課堂氛圍充滿民主、平等與和諧。筆者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精心設計,善于把教學內容轉換成一幅幅活生生的圖畫、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活動場景,讓教學方式生活化,引導學生通過共同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故事演講、快樂游戲、欣賞體驗、實踐練習等學習方式,展示優(yōu)點,表述想法,暴露問題,共同探究、交流,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學生時空,增強課堂時效。如筆者將《我們自己做主》一課的教學與我班的干部改選同時進行。課堂上,筆者抓住班干部選舉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班集體中的一員,自己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也有責任和義務選好班干部。從同學們關于選誰的討論與發(fā)言中,筆者看到了他們對班上不守紀律同學的寬容與鼓勵;看到了他們對自己同伴的愛護與信任;看到了他們熱愛班集體,維護班集體、關心班集體的優(yōu)良品德;看到了他們對人對事的公平和公正的美好心靈;看到了我們教育的意義所在。
三、關注學生發(fā)展,評價方式多樣
筆者善于注重評價策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fā)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創(chuàng)新評價方法: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
四、注重課外延伸,拓展育人渠道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筆者特別注意把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特別是課外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密切聯系主題班隊活動、節(jié)日慶祝活動、家庭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讓教學內容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互補、延伸,真正體現讓生活走進兒童,讓兒童走進生活,讓品德融入生活。不斷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fā)展,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修正自己,發(fā)展自己。
五、結語
課堂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師與學生的有機合作。同時,教師要根據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為方向,去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品德與社會》作為小學德育課程,對端正學生發(fā)展基礎十分重要,教師要學習各種經驗去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端正三觀,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2]李桂強,《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第11期
[3]顧衛(wèi)紅,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4]田玉華,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1)(06)
[5]高寶屏,試論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考試周刊2015(2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