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筍
[摘 要]在素質(zhì)教育的大背景下,群文閱讀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趨勢。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采用多元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朗讀、鑒賞、歸納中感知文本內(nèi)容,梳理文本的個性特色,挖掘文本的主題內(nèi)涵。經(jīng)過系統(tǒng)化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逐漸生成,教學目標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達成。
[關鍵詞]群文閱讀;實效性;朗讀;鑒賞;歸納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4-0008-01
群文閱讀,從字面意思解釋就是將一組內(nèi)容、主題類似的文章進行組合、展示的過程,學生在整體性閱讀中,完成知識吸收,提升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小學是學生打基礎、培養(yǎng)習慣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講授課文的模式,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朗讀中感知群文內(nèi)容提要
朗讀能夠?qū)⒄Z言文字的特性呈現(xiàn)出來,是最有效的語文教學手段。朗讀形式相對多元,精讀、略讀、齊讀、速讀、選讀,都是常見的朗讀形式,不同的朗讀形式其發(fā)揮的作用和價值也是不同的。具體操作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現(xiàn)實需要和學生的喜好做出選擇。經(jīng)過朗讀,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就為探究性學習掃除了障礙。
學習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喬萬尼·莫斯卡的一篇記敘性文章《在學校的最后一天》。文章展示出來后,學生非常感興趣。這時,教師提出要求:“請大家拿起筆,快速瀏覽課文,將文章中重要的詞語、句子勾畫、梳理出來,然后進行內(nèi)容復述?!泵鞔_了學習內(nèi)容后,學生快速安靜下來,潛心閱讀。速讀是一種快速閱讀的方式,在速度中學生能夠很快感知文本內(nèi)容,了解故事大意。教師選擇的文章內(nèi)容較長,學生朗讀起來比較吃力,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讓學生通過速讀的方式來感知文本,很好地滿足了課堂需要。
二、鑒賞中梳理群文個性特色
群文閱讀中選取的文章各具特色,如何將文本的個性特征挖掘出來呢?這考驗的是教師的導學智慧。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文本鑒賞這個角度出發(fā),展開挖掘。在鑒賞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完成了知識構(gòu)建;同時,文本的個性特點自然凸顯出來,學生就能快速抓取文本的內(nèi)質(zhì)與核心。
學習《海濱小鎮(zhèn)》時,教師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鐘樹梁的《又是花燈滿街》和古清生的《一朵小花》,讓學生任選一篇進行文本閱讀。這些文章語言優(yōu)美,給學生帶來了很深的印象。幾篇文章雖然都是寫景文,但個性特色比較明顯,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知,教師讓學生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進行分析、鑒賞。學生從常用的鑒賞方法著手,如修辭手法、文本用詞等,在鑒賞中不僅感受到了句子的特點,還捕捉到了不同文本的個性特征。群文閱讀蘊含的信息資源異常豐富,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抓取其中的精髓,教師從句子賞析上著手展開探研,教學發(fā)動效果極好。
三、歸納中彰顯群文主題內(nèi)涵
群文閱讀雖然有共同的主題,但在大主題之下,每篇文章所蘊含的小主題又是不同的。學生必須嚼透每篇文章的主題,然后進行匯聚,才能對群文主題有更好的歸納和理解。
學習《父親、樹林和鳥》一課,教師展示出來的相似文章有《第七條獵狗》《最后一頭戰(zhàn)象》等。雖然文章主題都與動物、自然相關,但每篇文章闡述的主題不盡相同。這時,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對每篇文章的主題進行逐一探索、歸納。小學生沒有深刻的主題感知意識,缺乏歸納方法,教師及時進行技法點撥,學生很快掌握了歸納方法。為了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教師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抓鬮決定概括哪篇文章。課堂學習氛圍瞬間被點燃,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對文本主題思想有了精準把握。當學生對單篇文章的主題有了很好的了解后,再從宏觀上感知群文閱讀的主題自然就輕松了。
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進行路線規(guī)劃。教師從教學的不同層面切入,讓朗讀、鑒賞、歸納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群文閱讀教學的一體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學效果自然更值得期待。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