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嵐
【摘要】英語課堂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陣地。只有進行高質量的教學預設,為課堂的生成做充分準備,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才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發(fā)展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持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 預設;生成
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體。“預設”是相對于輸入信息的一種行為準備,“生成”是相對于概念化信息的一個思維活動過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1]。反之,如果不重視教學的隨堂生成,那么預設必定形如虛設。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上完課后,執(zhí)教老師如雷驚醒:“糟了,我忘了說這句話”“我沒有完成教案”“唉,多好的問題!我當時怎么就沒想到呢,都怪我老擔心會漏了后面那個環(huán)節(jié)……”這些話語暗示著什么呢?這其中的失敗因素又是什么?課已結束,可教師的心卻還在預設階段。
不合時宜的教學預設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和諧,反之,成功的教學預設將會給教師的課堂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收獲更大的知識彩蛋。以顧潔老師執(zhí)教的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Project 2 Review and check片段為例。
Step 1: Free talk.
Where...now? Where...just now? 主要詢問人在哪里。復習Unit 3的句型,同時導入自我介紹。對學生來說借班上課的老師是一位新老師,因此,學生有興趣去了解老師的信息,學生主動向老師提問,但老師沒做回答,設下懸念。
Step 2: Read some message about teacher.
通過學生自己閱讀短文來了解新老師的信息,完成信息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顧潔老師還為學生特意留了一處懸念,讓學生通過閱讀,猜出她想要的生日禮物。這樣設計給學生留足了課堂生成的空間。
Step 3: Presentation.
學生猜到了老師喜歡的生日禮物是cards,于是老師出示一副改制的撲克牌,每張牌上都有一個的public sign,由此巧妙導入復習Unit 5有關公共標志的相關句型。接著引出同學們熟悉的Tim,閱讀有關Tim的短文,因為Tim在公園做了很多不文明的事情,請學生去幫助他理解標志,然后猜Tim會得到哪些生日禮物。閱讀有關描述禮物的信息,猜出4件禮物的名稱。
Step 4: Revision.
通過禮物在房間中的位置擺放,復習一般過去時中關于Where is /are...?及Where was / were...?的用法。
Step 5: Finish Mikes diary in groups.
顧潔老師的課堂設計從表面上看僅僅只是一個框架結構,不像我們經常為了上好一節(jié)公開課,將所有的臺詞都背在腦海里,她的設計看似不經意,卻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牢牢地吸引著學生,她憑借智慧駕馭課堂,用愛心教導學生。所以,成功的教學預設離不開諸多良好教學行為的輔助。
一、合理定位目標為教學預設掌舵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為了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為了追求生成性課堂教學,而過分強調“標新立異”,忽視正面的行為導向;過分追求“別具一格”,導致教學環(huán)節(jié)虛而不實;盲目采用“滿堂問”,片面追求課堂的熱鬧氛圍。
教學生成一定是有目標引領的,在實現(xiàn)預設目標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孰優(yōu)孰劣將尤為明顯。生成結果與預設目標不相符一般會有多種表現(xiàn),例如,操作時間不夠,教學結果不能按時出來;設置任務難度過高,實現(xiàn)教學預設的條件尚不完備;預設目標不夠明顯,與學生的理解背道而馳……如果不考慮以上這些因素而只一味地追求教學生成,那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是不現(xiàn)實的?!皢栕×恕薄按疱e了”……這才是真切、樸實的課堂生成狀態(tài)。對課堂而言,學生答錯后,教學生成的新契機就出現(xiàn)了,而教師被學生“問住了”,往往意味著萌發(fā)了新的教學生成點。只要教師有同理心,把自己也看成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成長,就不會害怕課堂中頻頻出現(xiàn)這樣的節(jié)點。因為對于教師來說,被“問住”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對于課堂生成,教師要站在大教育觀的角度有選擇地進行引導。尤其是當預設與生成不和諧統(tǒng)一的時候,教師應著眼于“我要教給學生什么”,這個“教”一定是雙向行為,而不是單方面的灌輸。有效的課堂生成要求教師提升自身教學技能,擴充知識儲備。所以,教師應加強學習,努力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錘煉教學基本功,以適應多變的生成性課堂需求。
二、合理內化教材為教學預設打好路基
教材作為學習的基本工具,其基礎性、主干性地位和作用不可磨滅,跳出教材的前提一定是以教材為依托,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深入的理解,發(fā)掘教科書的本義,認同教材的意義和導向,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新課程理念去挖掘和研究教材,去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否則,所謂的個性解讀和生成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學實際中出現(xiàn)的諸多不和諧的生成都是源自對文本的背離和誤讀。所以,作為教師,拿到教材后要具備走進去的深度和跳出來的勇氣,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理解教材的本意,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把教材精髓內化與吸收,這是課堂中催生和捕獲有價值的生成的條件。其次,教師不僅要對書本和教學大綱做深入細致的研讀,更要廣泛通曉相關知識和汲取信息,充盈文化常識,并把這些知識具體化,變成對教學有幫助的東西[2]。如此一來,教材在學生面前就不再是孤立的一本工具書,而是有著深藍色天空作背景的一幅美圖。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鳖櫇嵗蠋熱槍α昙墝W生,設計多篇文章讓學生閱讀,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xiàn)了教材的預設目標,又巧妙地告知學生:信息還可以通過閱讀文本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