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馮桂芬“采西學”思想探析

      2020-08-06 08:29王婷
      蘭臺世界 2020年7期
      關鍵詞:晚清

      王婷

      摘 要 馮桂芬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向西方學習的代表人物之一。面對清朝末年社會動蕩的時局,馮桂芬以中國文化為根基,用開放、務實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將“變法”與“自強”聯(lián)系起來,提出了“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改革主張,其中“采西學”思想獨具特色。盡管在封建主義的束縛下,其“采西學”思想有一定的局限,但我們必須承認在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上,馮桂芬是從器物學習到制度學習的先驅(qū)人物,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關鍵詞 晚清 馮桂芬 采西學 承上啟下

      Abstract? Feng Guifen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who learned from the West. Facing the social unrest in the last years of Qing Dynasty, he took Chinese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treated foreign cultures with an open and pragmatic attitude, and first linked "reform" with "self-improvement."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reform, which was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upplemented by advanced technology of foreign countries. Among them, the thought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 was unique.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feudalism, Feng Guifen's thought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 had certain limitations, but we must admit tha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Feng Guifen was the pioneer from object learning to system learning, and he acted a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Keyword late Qing Dynasty; Feng Guifen; learning from the west;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馮桂芬(1809—1874),近代著名思想家。咸豐十年(1860),馮桂芬在上海期間寫下了《校邠廬抗議》一書,在書中他提出了獨具特色的“采西學”主張,成為洋務思潮的理論基礎,對維新派產(chǎn)生重要的啟蒙意義。時至今日,馮桂芬及其思想仍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就馮桂芬的“采西學”思想進行闡釋,分析該思想提出的背景、內(nèi)涵與實踐、影響和意義,使人們在深刻了解馮桂芬“采西學”思想的基礎上,管窺晚清社會變革中,西方文明對士大夫階層帶來的沖擊和異動。

      一、“采西學”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

      晚清中國,“社會的腐敗,思想的窒息,文化的空疏,士人的沉寂,預示著舊制度、舊秩序正走向腐朽和滅亡,而這也正是被壓抑的文化生命力開始蘇醒,孕育新時機的時候”[1]46。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馮桂芬積極探索自強之道,力圖通過“采西學”的方式,扭轉(zhuǎn)危局。

      1.馮桂芬對國內(nèi)時局的體察。馮桂芬生活的江南地區(qū),賦稅沉重。清廷將富庶的江南地區(qū)作為財政的重要來源,除一般賦稅之外,加征漕糧。馮桂芬生活的蘇州,是漕糧負擔最為沉重的地區(qū)之一,而且這些賦稅不是按照人丁數(shù)或田畝數(shù)平均計算,“紳戶多折銀,最少者約一石二三斗當一石,多者遞增,最多者倍之。民戶最弱者折銀,約三四石當一石”,更有甚者通過本家勢力或賄賂手段被政府認定為“全荒之戶”,即可免賦。于是就出現(xiàn)了“同一百畝之家,有不完一文者,有完至百數(shù)十千者”的不合理現(xiàn)象[2]229。馮桂芬的外公正是由于催科而破產(chǎn),所以他深諳重賦給老百姓帶來的苦難。

      對于科舉制度下士人的艱辛,馮桂芬有著親身體會。馮桂芬年幼入塾學習,道光八年(1828),馮桂芬參加本省鄉(xiāng)試,中副榜。道光十二年(1832),馮桂芬通過江南鄉(xiāng)試,卻在接下來三年一屆的會試中,接連失敗。道光二十年(1840),馮桂芬考中進士。在科舉及第這條路上,馮桂芬花費了12年的時間。在此期間,馮家兩次失火,欠下了許多債務,但他還要繼續(xù)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在科考這條路上。為此,他發(fā)出“四民中,士最貴亦最貧,商賈無論已,農(nóng)工勤力,類能自給,獨安分讀書之士,修羊所入,輒足以贍八口”[3]184的感嘆。

      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使馮桂芬對于兵荒交迫、民不聊生的社會有了切膚之痛。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1.11),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鄉(xiāng)發(fā)動起義——太平天國起義。這支農(nóng)民軍一路突圍北上,咸豐三年(1853)定都天京,作為江蘇省城的蘇州形勢驟危。同年,馮桂芬奉旨在籍辦理勸捐、團練事務,以抵抗太平軍。在這個過程中他對于勸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將敘勸捐耶?凡在鄰里鄉(xiāng)黨,罔非兄弟甥舅,減彼之財,增己之秩,于情安乎?”[4]559-560馮桂芬對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害、勸捐之苦,感到不忍。

      2.馮桂芬對世界大勢的了解。馮桂芬親聞、親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帶來的時代轉(zhuǎn)變。18世紀末,英國為攫取在中國的利益,發(fā)起了罪惡的鴉片貿(mào)易。短短幾十年,政治腐敗、白銀外流、武備廢弛,種種社會矛盾引發(fā)馮桂芬的憂思。1840年,馮桂芬考中進士,進京為官。1856年,英、法、俄、美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了長達四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以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告終,中國又一次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種外力的壓迫下,一些陶醉于“天朝上國”之類的觀念,也悄然發(fā)生著轉(zhuǎn)變。目睹時代艱難的馮桂芬感到了歷史的災難,他已經(jīng)認識到,中國急需變法以圖自強。

      馮桂芬對于中外大勢的了解,與林則徐、魏源、姚瑩等人有著重要關系。林、魏、姚都是鴉片戰(zhàn)爭前后“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則徐是馮桂芬的恩師,馮桂芬幼時就讀于蘇州正誼書院,林則徐在此擔任主講,這期間便對馮大加贊賞。魏源、姚瑩是馮桂芬的友人,魏源雖比馮桂芬年長,但兩人曾一同修禊,祭祀顧炎武,一起討論治理黃河的問題,馮桂芬還對魏源的《海國圖志》進行了中肯的評論。姚瑩著有《康輶紀行》《東瀛文集》,講求經(jīng)世致用之學,與馮桂芬志趣相投。他們或多或少都對馮桂芬產(chǎn)生了影響。

      咸豐十年(1860),清廷與太平軍對峙天京,為躲避戰(zhàn)亂,馮桂芬移居上海,第二年馮桂芬又住到了租界。彼時的上海已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的金融機構(gòu)、教育機構(gòu)等,中西交往頻繁,在口岸城市中首屈一指,是西學傳播的窗口。馮桂芬在此生活了四年,他親眼目睹了西方的輪船等新式機器,親自向西方傳教士請教西方興辦教育的方式。對于西方文明的直接感觸,無疑成為他思想發(fā)生蛻變的催化劑。在此期間,他寫下了《校邠廬抗議》一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對于世界以及西學的認識。

      二、“采西學”思想的內(nèi)涵及實踐

      1.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引進西方機械設備。馮桂芬承認中國是被西方列強打敗的,他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其機械設備,為我所用。他提出要“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盵5]211

      第一,馮桂芬關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墾荒議》中:“前閱西人書,有火輪機開墾之法,用力少而成功多,蕩平之后,務求而得之,更佐以龍尾車,而后荒田無不墾,熟田無不耕?!盵6]254可見,他十分強調(diào)機器耕作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重要性。第二,針對賦稅不均的現(xiàn)象,他主張利用近代羅盤、算術方法來清丈土地,賦稅按畝均收,以后永不加賦。第三,針對淮鹽的運輸問題,馮桂芬提出了修造容量足夠大的輪船運鹽的構(gòu)想,這是魏源未曾提出過的建議。第四,開礦富國。開礦在清代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事情,馮桂芬卻極力鼓勵私人開礦,他否定風水迷信之說,并從西方國家開發(fā)礦產(chǎn)的做法中認識到開礦“不失為藏富之道”[7]148。最后,在軍事方面,馮桂芬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以及軍隊低下的素質(zhì)。他將中國與英法兩國進行對比:英法兩國僅有30萬左右兵力,卻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橫行七八萬里,中國雖然兵多,但在作戰(zhàn)中卻屢戰(zhàn)屢敗。因此必須減兵強軍,提高軍隊作戰(zhàn)能力。馮桂芬重視仿造洋器,他認為窮兵黷武不是圣人之道,但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才可以在作戰(zhàn)中取得勝利,在不戰(zhàn)時保持和平,馮桂芬把仿造洋器提升到了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高度。

      2.贊揚西方民主制度,改革行政官僚體制弊端。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中羅列了六個“不如夷”,他對西方的教育、政治與社會制度已有所觸及。其中,“君民不隔不如夷”涉及中國政治體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改革官員選拔方式,推廣多樣化的取士之法,官員幕僚可由郡縣選拔,參與應試,選取各地才德出眾者。馮桂芬還提倡“選事”[8]59,即毛遂自薦。委派官員時,最好能讓官員說出自己的意見,以便發(fā)揮官員能力。第二,改善民意上達機制。馮桂芬認為君民上下意見不通,容易造成君權動搖、人民困苦、社會動蕩,為此他提出了“復陳詩”改革建議,即“宜令郡縣舉貢生監(jiān),平日有學有行者,作為竹枝詞、新樂府之類,鈔送山長,擇其優(yōu),櫝藏其原本,錄副隱名,送學政進呈,國學由祭酒進呈,候皇上采擇施行?!盵9]161通過這種形式,“通上下之情”。

      3.創(chuàng)辦上海同文館,培養(yǎng)翻譯人才。清廷缺乏翻譯的人才、機構(gòu),也缺乏這方面的制度、規(guī)范。在戰(zhàn)敗簽訂合約時,很容易受侵略者的強權蒙蔽與欺詐。要改變國人視聽閉塞、清政府蒙昧無知的局面,馮桂芬認為僅僅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雇傭西人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設立翻譯學校,培養(yǎng)自己的涉外事務人才。

      創(chuàng)辦上海同文館是馮桂芬在采西學方面的重要實踐。在《采西學議》中,馮桂芬主張在上海、廣東設立翻譯公所,教習外語。在《上海設立同文館議》中,馮桂芬建議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培養(yǎng)外交、翻譯人才。馮桂芬的建議得到李鴻章的支持。馮桂芬對上海同文館的辦學宗旨、教學方針做了規(guī)定:選取14歲以下且有資質(zhì)的孩童入學,學校聘請西人教習外語,聘請舉貢生監(jiān)教授經(jīng)學、算學、史學、詞章。學生必須學習算學與西文兩科,并按期進行考察,根據(jù)成績優(yōu)劣,進行獎懲。學生學習三年期滿,最終通過遴選,優(yōu)秀者可在通商大臣、督府衙門處獲得官職,還可擔任翻譯官。上海同文館是晚清三所官辦外語學校之一,培養(yǎng)了大量的外交人才。

      三、對馮桂芬“采西學”思想的評價

      1.繼承了林則徐、魏源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林則徐、魏源是近代士大夫階層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群體,也是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則徐撰寫《四洲志》描述西方文明風俗,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他們的思想火花在中國數(shù)十年間卻寂寂無聞、鮮有問津,馮桂芬的“采西學”思想在林、魏的思想上發(fā)展而來。

      首先,馮桂芬在《制洋器議》中提出“六不如夷說”,即“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船堅炮利不如夷,有進無退不如夷?!盵10]198馮桂芬從人才、地利、軍事、君臣關系、名實之分等六個方面與西方侵略者進行了比較,從更多的角度提出清廷與西方列強存在的制度與文明差距,顯然是對舊社會、清王朝萎靡不振反思的深化,相較于魏源、林則徐僅僅著眼于軍事器械方面,具有更大的啟蒙價值。

      其次,馮桂芬主張在認識差距的基礎上,使西學成為救國的良方。馮桂芬已經(jīng)認識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樣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他的改革思想,已經(jīng)上升到了向西方文化學習的新層次,比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更先進一步。《采西學議》中,“聘西人課以諸國語言文字,又聘內(nèi)地名師課以經(jīng)史等學,兼習算學”,“甲辰修改,墨守西人舊法,進退其數(shù),不足依據(jù),必求所以正之”[11]210正是體現(xiàn)。正如陳旭麓先生評價“馮桂芬是沿著龔、魏以來的道路前進的,成為封建頑固派的反對者。”[12]13

      2.對洋務派、維新派思想的啟發(fā)。馮桂芬提出“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13]211,迎合了士大夫階層中進取派的要求,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馮桂芬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培養(yǎng)翻譯人才等觀點被洋務派采納,安慶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京師同文館的建立,與馮桂芬的倡議密不可分。曾國藩致函馮桂芬“自大著珍藏敝齋,傳抄日廣,京師暨長沙均有友人寫去副本……尊論必為世所取法,蓋無疑義。”[14]77李鴻章曾為馮桂芬親撰墓志銘,他寫道:“予至滬,奏辟均自隨。君設會防局,調(diào)和中外;又設廣方言館,求博通西學之才,儲以濟變?!盵15]77應當說,馮桂芬的思想成為洋務運動的法理基礎。

      馮桂芬關于學習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備受早期維新派的推崇。19世紀早期,在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情況下,早期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開始提出一系列訴求,很明顯受到了馮桂芬的影響。在代表人物中,王韜提倡統(tǒng)治者廣開言路,上傳下達,逐步建立西方議會制度;鄭觀應強調(diào)重商,君民共主;薛福成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傮w而言,在政治上提出了開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經(jīng)濟上倡導工商皆本,扶持民族資產(chǎn)階級,與西方殖民者爭利,實際上是為資產(chǎn)階級利益發(fā)聲。除此之外,19世紀八、九十年代,特別是戊戌維新期間,馮桂芬在上海時完成的著作《校邠廬抗議》被頻繁刊印,成為維新志士們的重要參考資料。他們的主張與實踐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了馮桂芬的影響,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各個階層從不同的階級利益出發(fā),面對共同的西方侵略者,各種思想相互激蕩。馮桂芬作為從器物學習到制度學習的先驅(qū)性人物,產(chǎn)生了過渡式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3.馮桂芬“采西學”思想的局限。正如馮在《校邠廬抗議》自序中所言:“間有私議,不能無參以雜家,佐以私臆,甚且羼以夷說,而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為宗旨。”[16]68馮桂芬既倡導西學,又不可避免受封建思想影響。在政治上,他既看到“君民不隔不如夷”,但又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在整頓吏治方面,他所主張的以德才選拔人才、“復陳詩”“復鄉(xiāng)職”,更多強調(diào)的是傳統(tǒng)政治下的明主清官。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他提倡以推廣稻田為主來實現(xiàn)增產(chǎn),卻未涉及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局限性很大。在對待太平天國的問題上,他主張在基層設立“義莊”,即以一姓一族為一莊,以莊內(nèi)最有地位的地主當“學正”,在族內(nèi)擁有絕對的權力統(tǒng)治族人[17]79,仍拘泥于自給自足、脆弱保守式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模式。在封建主義的束縛下,馮桂芬的“采西學”思想有一定的局限。

      西學東漸,是晚清的一大時代主題。熊月之認為,晚清西學東漸圍繞五個主題展開:了解世界、求富求強、救亡圖存、民主革命、科學啟蒙。西學東漸的旋律,依時代主題的切換而改變[18]19-22。鴉片戰(zhàn)爭以后,面對中西變局,林、魏等人繼承和發(fā)展了明清以來“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主張了解西方,“以夷制夷”,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化轉(zhuǎn)變的橋梁”[19]52。馮桂芬延續(xù)了他們的主張,在他的“采西學”思想中,熱衷于學習有益于國家富強的西方先進科技知識,這得到李鴻章等致力于“求富求強”的洋務派官僚的支持。馮桂芬還意識到西方的一些社會制度也值得借鑒學習,雖然這種調(diào)整制度的意識還是模糊的,但它對后來“救亡圖存”的改良派產(chǎn)生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19]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xiàn)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2][3][5][6][7][9][10][11][13][16]馮桂芬.校邠廬抗議[M].戴揚本,評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七十九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8]劉艷慶.論馮桂芬西學思想的特色[J].蘭臺世界,2013(22).

      [12]陳旭麓.論馮桂芬的思想[J].學術月刊,1962(3).

      [14][15]丁偉志.《校邠廬抗議》與中國文化近代化[J].歷史研究,1993(5).

      [17]李永協(xié).自強與西學——論馮桂芬的革新思想[J].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1).

      [18]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歡
      晚清
      宮廷政變與晚清政局
      淺析晚清時期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
      再論“記者”之名的由來
      晚清師范教育發(fā)展的制度變遷分析
      論晚清民間戲曲中的“皇權隱退”
      有情總被無情惱
      晚清美國傳教士在華翻譯出版史梳理
      《西洋雜志》中的政治寫實與民主隱語
      晚清科舉制度變革考
      上林县| 惠州市| 成安县| 普兰县| 泸溪县| 江门市| 榆社县| 鄂伦春自治旗| 四子王旗| 济南市| 钟祥市| 杭锦旗| 迁安市| 昭觉县| 枣庄市| 祁阳县| 凤冈县| 调兵山市| 元阳县| 商洛市| 临湘市| 颍上县| 阳江市| 敖汉旗| 改则县| 谷城县| 仁布县| 濮阳市| 包头市| 云林县| 达尔| 平潭县| 虞城县| 大姚县| 毕节市| 仪陇县| 东莞市| 临高县| 江安县| 长葛市|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