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勁英
摘 要:新課改強調,學生要成為課堂學習過程的主體,而不是一個被動參與者。作為易被家長和學生忽視的小學科,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主動踴躍地參與到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最大程度提高課堂效益,是初中生物教學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從教學實踐入手,總結了初中生物教學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成為學習主體的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情景模式;初中生物課堂;主體參與
一、上好初中生物第一課,啟蒙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最初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高度重視第一課時的啟蒙奠基作用,充分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第一節(jié)生物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生物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還要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讓他們感受到生物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特色,用生物學獨有的興趣點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主動熱情地參與生物學習。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走進生命世界”這節(jié)課時,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從學生熟悉的幼嫩小草、水中游魚,到學生從來沒有聽過或見過的生物,從小到肉眼無法察覺的微小生物,至大到數(shù)十噸的龐然大物;再給學生展示“試管嬰兒”“克隆技術”“器官移植”“轉基因技術”“基因治療”……這些生物學技術完全出乎學生意料,一陣陣“哇”“哇”的驚奇叫嘆,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與探究興趣。
總而言之,通過第一節(jié)課的視覺刺激,使學生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精彩與美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學習生物學的熱情。它的效果不僅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技巧與方法,還決定著學生將來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好的第一節(jié)課,能有效促進學生可持續(xù)性學習和發(fā)展。
二、恰當引入故事,讓科學的生物課堂變得生動
生物屬于科學課程,但這門課程不僅有科學的嚴謹,它還是一門偶然性、趣味性都很高的學科,生物課本中的很多知識點背后都有著十分有趣的故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不同知識點背景故事做成圖片、動畫,通過故事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些故事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很容易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能夠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大大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度。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練習使用顯微鏡”相關知識點的時候,可以以“放大鏡放出一個新世界”的故事作為課堂主線,向學生介紹列文虎克在發(fā)明顯微鏡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細心、認真、堅持等品質。通過顯微鏡的發(fā)明,一個嶄新的微觀世界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讓人們在防病、探索科學等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學生聽得仔細,看得認真,對顯微鏡也顯示出極大的好奇,為課堂教學顯微鏡的用法、用途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因此,故事的引入,能夠讓課堂知識更加生動有趣起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三、協(xié)同合作,思想在碰撞中激發(fā)靈感
新課改中倡導協(xié)同合作探究式學習,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 其也是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重要方式。通過小組協(xié)同合作的學習方式,不但可以發(fā)揮小組在探究上的優(yōu)勢,同時還能有效激發(fā)個體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而小組學習首先就是要分配小組,在小組的分配上可以基于這樣幾個原則,第一相鄰分配,讓座位比較近的學生組成小組;第二學習水平的分配,一個小組里面應該有學習比較好的學生,也要有學習較差的學生,而不同小組的學習水平應該是保持平均。這樣一來,不但兼顧了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讓學習好的同學有了自己發(fā)揮的舞臺,而不同小組水平平均的狀況又讓小組學習的目標更容易完成。
在小組任務的布置上,任務的選擇一定要有價值,否則小組協(xié)同合作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任務要緊扣課堂學習內容,這樣小組才能始終以學習目標為導向進行思考和探究。其次任務的難度要適當,不能太簡單,也不宜太難。如果任務太難,則很容易打擊到學生的信心,降低學生的主體參與度。如果任務太簡單,個體學生就能自行解決問題,也失去了小組分配的意義。
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血液循環(huán)”這節(jié)課時,將四人分成一個學習小組,為了防止成績差的學生心理產生自卑感,在分組時按學生的成績高低進行編號:4、1、3、2,分組方式如下:4號,成績較高者;1號,成績中等者;3號,成績中等者;2號,成績較低者。這樣分組學生對自己的編號不易產生敏感,有利于同學之間的合作。在課前先下發(fā)已準備好的小試卷,內容為已學過的心臟、血管的相關知識,分值為15分,學生獨立完成測驗,每組3號上交試卷,下課后評閱。教師播放課件導入新課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中“血液循環(huán)”的內容,用藍色筆在課本上標畫出每一標題下的重點內容,用紅色筆標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內容。每組4號同學作為本節(jié)課的組長,帶領小組內其他同學相互交流個人預習情況,對于疑難問題進行組內討論、商量,最終將四人意見合并,結果寫在本組小白板上。然后請各小組亮白板,按照黑板上老師公示的小組間對應關系進行組間質疑評價,每組1號同學作為本節(jié)課的評價人主導本環(huán)節(jié)工作。課程結束后,讓學生填寫“小組合作學習自評、互評表”,完成后由每組2號同學進行統(tǒng)計,然后上交給科代表。
在小組協(xié)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小組中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點,共同找到問題的突破口,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任務的思考中來,教師同時也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積極地引導學生,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四、讓學生參與生物課堂教學設計,給予學生主體參與的時間和空間
對于七、八年級的孩子,初入青春期,對于新鮮知識有著很大的心理需求,也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不喜歡聽指揮,想向大人爭取發(fā)言權與決定權。有些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教學”,教師臺上教,學生乖乖跟著老師轉,學生始終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也就無法自主地去思考,這樣不但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激發(fā)不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感。因此,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有時間、有空間,最大程度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自己探索求知。
如學習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根的作用”相關知識點時,如果只是為了索取知識結論,學生只要閱讀課本就能達到這一學習目標,然而這樣的學習,學生會感興趣嗎?答案顯而易見。所以,我上該課時,改用分組自行討論、設計實驗,結果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給了我大大的驚喜。有的小組想到把帶有根的植物插入一個無蓋的瓶中,瓶中滴幾滴植物油,過幾天看看瓶中的水有沒有減少;有的小組想到把一株萎蔫的植物插入水中,看看它的生長狀況會不會有一些好轉;還有的小組想到把開有白花的帶根植物放進滴有紅色墨汁的水中,然后再觀察它的莖、葉、花上是否有顏色的變化;甚至有的小組想到用對比實驗的方法:取兩株生長狀況一樣的植物,一株沒有根,一株有根,將兩株植物一起插入水中,看哪株植物先枯萎……令人高興的是課后各小組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了嘗試,獲得成功的小組增強了自信心,而失敗的小組也尋找到了失敗的原因。
通過這樣一個知識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的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探索精神也得到培養(yǎng)。學生將學習當成了自己的事情,學習起來興趣大、參與度高,大大提升了學習效率。
五、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讓學生自主獲得課本傳遞的知識經驗
實驗在生物這門學科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實踐和總結學習內容的重要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切不能只是自己來給學生展示實驗,更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讓學生在提高實驗操作技能的同時,對書本上的知識通過動手實踐進行思考、驗證與創(chuàng)新。
可以說,無論多么生動的講解也不如學生親手去實踐。例如在教學“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相關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結構,我會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來制作動植物細胞的模型。而用什么材料來做這個模型,可以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自主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會想出泡沫、橡皮泥、塑料等材料,通過親手制作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材料有著不同的缺點,要么是不夠形象,要么就是不容易保存。最后會發(fā)現(xiàn)果凍是制作模型的好材料,將兩個果凍中間放一個花生米,最后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動植物細胞非常形象的模型。學生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意模型制作,不但能夠感受到實驗的魅力,更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的主體參與意識。
六、建立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生物的信心
活動實施完成后,對學生應當予以適當評價。評價應改變舊的評價機制,特別要淡化甄別與選拔,應建立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指標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以教師為中心、不以成敗論英雄。生物學習亦是如此,教師不僅在思想上要轉變認識,更要在教學實踐中執(zhí)行這個理念。
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植物嫁接”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不應以嫁接成功與否進行單方面評價,而應結合實踐的全過程進行。可以從以下各項入手:能否自主地確立主題、制定實踐計劃,能否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實踐過程,過程中能否合理使用各項工具,能否對實踐過程進行反思總結等。類似于“植物嫁接”等知識、技能等智力因素的評價也可以實行等級制,但應適當給予以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為主的鼓勵性評語,以此激勵學生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繼續(xù)探索實踐。
評價的方式不僅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以由教師提出評價標準,學生進行評價,還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評價標準,互相評價,若是集體合作項目也可以由集體評價。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的教學理念,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以達到教師和學生互動,學生和學生互動的目的。初中生物教學,不但要增加學生的生物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學生高中及將來的可持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yǎng)科學的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兵.上好生物第一課的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15(12).
[2]蔣延萍.讓生本教育走入初中生物課堂[J].祖國(教育版),2016(15).
[3]白家瓊.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探討[J].讀寫算,2014(11).
[4]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