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的分析,了解該理論的發(fā)展歷程,從而對該理論有更清晰的認識,去分析關鍵期假說在二語教學中的應用,了解該理論能更好掌握在學習二語中,生理因素的影響。以便教師在教學時,根據(jù)學生的年齡能更好進行。也能探究該理論在二語教學中的啟示。
關鍵詞:二語習得;關鍵期;啟示
1 語言習得關鍵期
1.1 關鍵期
關鍵期的概念來源于生物學,是指環(huán)境對個體發(fā)展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大量實驗證明,生物體的某種行為存在關鍵期。且在關鍵期中,只要提供環(huán)境,個體行為的習得特別容易,發(fā)展迅速。過了關鍵期,就很難習得這種能力。
其中一個案例是白冠雀的研究,雄雛雀只有在出生40-50內聽到成年雄雀的鳴叫,日后才能鳴叫。過了這個時間,即使再聽到成年雄雀的叫聲,幼雀也不會鳴叫。出生后的40-50天,就是雄雛雀發(fā)展鳴叫行為的關鍵期。
1.2 語言習得的關鍵期
語言關鍵期假說最早是針對第一語言,也就是母語的學習。
關鍵期假說這一概念最早由Wilder Penfield和Lamar Roberts 在1959年提出。他們認為,人類習得語言的最佳年齡應是十歲之前,由于此時大腦的可塑性高,習得能力會較強,但到了青春期后,習得的效果會減弱。
心理學家Lenneberg(1967)在他的著作《語言的生物學基礎》中首先提出了語言習得關鍵期的概念。他認為語言是大腦的產物,兒童的語言優(yōu)勢在生理因素。在孩童時期,大腦兩半球都參與語言學習,對語言尤為敏感,是學習語言最輕松的時候。只要提供足量且優(yōu)質的語言環(huán)境,孩子完全可以掌握語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逐漸成熟,并發(fā)生側化,語言功能優(yōu)勢位于左半球。到青春期之前后,側化基本完成,不能再用全腦學習語言,而是通過認知模塊,因而語言學習的效率遠不如前。后來大量研究也表明語言習得的確存在關鍵期,但是對于具體的時間段沒有達成統(tǒng)一意見。Lennergerg認為關鍵期是2歲到青春期(10-12歲),教育學家Krashen認為5歲語言潛能發(fā)展的高峰期。Pinker在他的著作中《語言的本能》提到,正常人的語言學習在6歲達到頂峰,隨后逐漸減弱,在青春期之后,很少會有人掌握一門語言。
語言關鍵期假說的證據(jù),主要有3個:
第一,大腦神經(jīng)的可塑性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退
Penfield & Roberts通過對失語癥患者的臨床觀察,從神經(jīng)語言學角度提出大腦的可塑性假說。他們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和大腦密切相關,10歲之前是語言習得的最佳時期。Lenneberg對比了兒童和成人失語患者,發(fā)現(xiàn)兒童的語言恢復速度,程度要遠超過成人。成人如果是左腦受損,帶來的是不可逆的語言喪失。因為,在青春期過后,神經(jīng)系統(tǒng)已經(jīng)失去重組能力,語言的自然習得開始失效。
第二,普遍語法隨著生理成熟而不可利用
Chomsky認為,語言機能就像身體的器官,來自基因遺傳,具有生物屬性。這種天生的語言學得機制適用于所有語言的共同規(guī)則,即普遍語法。兒童在語言環(huán)境下大量輸入,可以利用普遍語法辨認,歸納,分析不同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學會不同的語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各個器官逐漸成熟。就像孩子不會再長高一樣,語言機能也趨于穩(wěn)定,普遍語法不再起作用。所以,學習語言也有一個最佳的年齡。
第三,如果沒有在關鍵期內形成語言,那么語言能力會喪失。
有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孩童時期沒有正常的語言環(huán)境,即使日后再悉心教導,這些孩子的語言水平也會遠低于正常兒童。下面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個虐童案件。一位名叫吉妮(Genie)的女孩,聽力正常,卻在不到兩歲的時候被父親關在小黑屋12年。期間,她聽不到任何聲音,沒有人與她交談,被徹底剝奪語言環(huán)境。吉妮13歲被救,這時她完全不能說話。后來,語言專家對她進行了7年的語言訓練。但是她的語言表達遠遠不如同齡人,說出的句子有大量的語法錯誤。
1.3 第二語言的關鍵期假設
關鍵期假說最開始是針對母語學習者的,但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語言學界展開了大量的有關二語習得與關鍵期的關系、最佳二語習得期等問題的研究。
Singleton在《關于語言獲得的介紹》中,對年齡因素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作了評論,他認為孩子在學習第二語言初期比大人成績更好,這一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可。
早在1950年,Penfield提出對最佳第二語言學習年齡的看法,他指出如果在10歲或14歲之前,孩子與講第二、甚至第三語言的那些人交往,他能以一種學習第一語言(母語)的方法不用費很大力氣學會兩種或三種語言。
對于第二語言的關鍵期假設,同樣有贊成和反對。但是,總體上來說,贊成人數(shù)要高于反對人數(shù)。贊成派以實驗為依據(jù),因為許多研究證實了第二語言的習得存在關鍵期。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由johnson和newport(1989)進行了有效的對比研究,他們選擇的研究對象是3—39歲母語為漢語或朝鮮語從3到39歲不同年齡段移民國外并開始英語學習的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研究結果顯示:七歲以前開始英語學習的兒童其二語水平幾乎接近本族語使用者,七歲之后開始二語習得的被試其語言流暢性則明顯不如本族語使用者。從這一角度來講,二語習得似乎也存在著關鍵期。那么,怎樣界定二語習得的關鍵期呢?johnson和newport(1989)認為七歲之前是兒童二語習得的關鍵期,oyama(1978)研究發(fā)現(xiàn)12歲之前是二語習得的關鍵期,語言學家對于關鍵期的界定眾說紛紜,并且都有有力的試驗支撐他們的論據(jù)。由此可見,底哪一段時間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很難確定,但是有一點很明確了,那就是二語習得與年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
當然,一直以來,也有不少反對關鍵期假說的學者。他們認為,語言學習在于環(huán)境,成人如果完全暴露在母語環(huán)境中,也會擁有和母語者一樣的句法能力。即使如此,這些學者也承認如果是長期學習,兒童的最終成果會遠超成人,并且學習會更為輕松。雖然第二語言關鍵期尚有爭論,關鍵期的年齡也還沒有達成共識,有一論點是贊成派和反對派都支持的:語音水平與初次接觸二語的年齡高度相關,即語音有一個最佳學習時間。
其中,有一個研究結果被廣泛認可:6-12個月,是嬰兒聽力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母語語音的極其細微的識別能力在這個時候形成,并且開始喪失對非母語語音的辨識力。
6-12個月這個關鍵期已經(jīng)奠定了語言的語音基礎,而掌握一門語言包括母語的前提是大量輸入,所以,想要讓寶寶學習英語,其實從出生就可以給寶寶放英語聽力了。雖然學習語言,特別是第二語言,不是靠聽那么簡單,但是給寶寶放純正的英語聽力,對寶寶以后的口音有很大的幫助,真正的讓寶寶贏在口音起跑線上。
雖然關鍵期假說和關鍵期的年齡還沒有達成共識,但是,總的來說,離不開環(huán)境和年齡,年齡越小,環(huán)境越好,學習越輕松,第二語言水平就越接近母語者。所以,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低成本是:從小學,有環(huán)境。如果嬰兒一出生就有純正的雙語環(huán)境,那么英語已經(jīng)不稱為第二語言,而是母語,孩子可以成為雙母語者。
2 關鍵期假說對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示
H·Selinger1978年提出了多重關鍵期假說(multiple critical periods hypothesis),認為二語習得中可能存在多個關鍵期。他認為大腦功能的側化不會同時發(fā)生,而是在不同時期影響語言習得的不同方面。根據(jù)這種理論,對外漢語學習者一生中應有不同的關鍵期,某一關鍵期的來臨就意味著喪失某種習得能力[2]。
2.1 樹立正確的外語學習年齡觀念
2.1.1 注意兒童關鍵期的語音學習
學生年齡在3-10歲左右,其顯著特點是大腦的可塑性。從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機械記憶強且屬于短時記憶,模仿能力也很強,因此對言語習得有很大的優(yōu)勢。從兒童的情感因素來看,由于兒童年齡較低,情感過濾較低,因此他們可以很好地掌握語音,不會因為母語的干擾而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
2.1.2 青年階段注意詞匯和句法的學習
這個階段的學習者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語言過渡階段,通常從11歲到18歲。學習者的顯著特征是其認知能力比兒童顯著提高,但他們還沒有完全成熟,也沒有成年人的認知能力強。鑒于此功能,現(xiàn)階段的學習者應該學習詞匯和語法。學習者應注意學習語法和詞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增加這方面的訓練,學習者也應自覺地進行這方面的學習。
2.1.3 成人階段注重句子語義能力的培養(yǎng)
在這個階段,學習者由于年齡的增長趨于具有穩(wěn)定的知識水平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他們在習得的語義方面具有更高的習得能力。這是因為現(xiàn)階段的二語學習者比前兩個學習者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和清晰的學習動機,因此他們應著重培養(yǎng)讀寫能力。因此,從以上三個年齡階段來看,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僅存在一個關鍵時期,而且存在多個關鍵時期,每個關鍵時期中語言習得的各個方面也不同。
2.2 創(chuàng)造合適的外語教學環(huán)境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就意義重大。為了學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應該在教學內容上花心思。要根據(jù)不同年齡層,制定出合乎實際的教學策略,體現(xiàn)真實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再者,多項實驗研究說明了外語學習者在不同年齡層次在語音、詞匯、句法等方面的表因人而異。而且,成人二語習得者情感屏障較高,自尊心強、害怕出錯,這些因素都對學習者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場景,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參與課堂討論,達到彼此交流的目的[3]。
2.3 確保足夠的高質量輸入
中國學生通過有限地記憶單詞和學習語法,在有限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習外語。課堂上使用的語言與現(xiàn)實生活中用于交流的語言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們經(jīng)??吹皆S多老師抱怨說,他們讓學生閱讀和閱讀更多并增加語言輸入,但是學生的語言能力總是停滯不前,并沒有實質性的進步。問題在于許多教師認為,大量的語言輸入是成功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語言輸入不僅必須滿足一定數(shù)量的標準,還必須滿足一定的質量要求,即,除了“可以理解”外,還必須是“真實的”。
參考文獻
[1]曹玲.關鍵期假說與第二語言習得[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
[2]曹燕黎.二語習得的關鍵期假說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
[3]熊康.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2.
作者簡介
姚青青(1996-),女,重慶市,漢,在讀碩士研究生,蘭州交通大學,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