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蒼梧縣人民醫(yī)院 骨科,廣西 梧州,543100)
四肢骨折是交通意外中最常見的損傷,患者手術后往往會出現(xiàn)肢體腫脹,若未及時有效的對癥處理,會造成動脈供血或靜脈回流障礙,進而影響骨折部位的愈合,甚至形成深靜脈血栓[1]。與此同時,四肢骨折患者的手術操作過程較為復雜,易造成較大的術后創(chuàng)傷,導致肢體的功能恢復緩慢,增加發(fā)生腫脹的可能[2-3]。目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所采用的常規(guī)護理并不能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而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利于骨折部位的術后恢復,改善腫脹情況[4]。本研究旨在觀察常規(guī)護理和針對性護理對于四肢骨折患者早期腫脹的影響。
選擇2019年1月—6月蒼梧縣人民醫(yī)院骨科治療的骨折早期腫脹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 術前確診為四肢骨折;② 交流無障礙;③ 患者知情同意;④ 病情穩(wěn)定。排除標準:① 有重要器官損害既往史、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史或惡性血液??;② 酒精、藥物依賴或有吸毒史;③ 無自知力,不能合作。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18.41~59.54歲,平均年齡為(41.23±6.81)歲;骨折原因:車禍導致15例,重力撞擊導致12例,跌倒導致11例;骨折類型:肱骨骨折9例,尺橈骨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4例,脛腓骨骨折1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18.18~59.25歲,平均年齡為(41.40±7.11)歲;骨折原因:車禍導致16例,重力撞擊打架導致13例,跌倒導致9例;骨折類型:肱骨骨折7例,尺橈骨骨折16例,股骨干骨折4例,脛腓骨骨折11例。兩組間性別構成比、年齡、骨折原因和骨折類型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依照醫(yī)囑對患者實施骨折部位消腫治療,實施相應的飲食護理。護士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檢測其生命體征,指導患者將患肢抬高至30°~60°,記錄其術后的恢復情況。
1.2.2 針對性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
1.2.2.1 健康宣教 手術開始前向患者普及四肢骨折手術的康復過程。護士可以根據(jù)患者的知識水平和年齡情況詳述造成四肢骨折術后腫脹的原因和后果,告誡患者不及時治療導致的嚴重情況,以提高其重視程度。同時,讓護理人員為患者解答問題,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1.2.2.2 疼痛護理 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大多有較明顯的疼痛感,護士可提前向患者說明其骨折部位術后疼痛感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避免患者產(chǎn)生疼痛焦慮,并告知患者術后疼痛可隨著后期鍛煉逐漸緩解。如患者發(fā)生較為嚴重的疼痛,護士需詳細檢查患者疼痛來源,并實施針對性處理以防嚴重疼痛阻礙術后康復,必要時可使用鎮(zhèn)痛劑。護士可叮囑患者在恢復期間多與家人溝通交流,轉移自身注意力,提高術后康復速度。
1.2.2.3 傷口護理 術后實時監(jiān)測患者手術部位的傷口是否出現(xiàn)滲血、滲液等現(xiàn)象,若發(fā)現(xiàn)異常必須立即報告醫(yī)師緊急處理,防止腫脹發(fā)生。同時可提前進行術后預防,對患處實施冰敷、加壓包扎等,避免出血的發(fā)生。
1.2.2.4 功能鍛煉 在手術結束后的康復階段,護士指導并督促患者開展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四肢進行小幅度運動),以加快骨折位置血液的流動,緩解腫脹情況。術后3 d可循序漸進地進行一定頻率的肌肉靜力收縮和放松運動。術后14 d可進行骨折關節(jié)部位和骨折周圍關節(jié)部位鍛煉。并由在護士督促下的鍛煉逐漸轉變?yōu)榛颊咦灾麇憻挕?/p>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腫脹周徑、腫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其中,疼痛程度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讓患者在一條畫好刻度長度為10 cm的直線上描繪出自身疼痛感所處的位置。采用制訂的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患者滿意度,總分為100分。≥90分為十分滿意,80~89分為滿意,60~79分為一般,<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率+滿意率。
護理后,兩組疼痛程度評分和腫脹周徑均顯著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評分和腫脹周徑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和腫脹周徑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和腫脹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脹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3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32%(P<0. 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臨床研究[5-6]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出現(xiàn)肢體腫脹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術后的患肢靜脈回流受阻,骨折部位的創(chuàng)口容易發(fā)生滲血、滲液現(xiàn)象,術后患肢缺乏足夠的運動量,以及包扎傷口的外部固定用力過大導致的血流運行不暢。以上這些原因均會引起骨折部位早期腫脹的發(fā)生,若未實施及時有效的處理會直接影響患者患肢的術后恢復[7]。目前臨床對四肢骨折患者所采取的常規(guī)護理重點在于防止傷口位置發(fā)生感染和加快術后康復等方面,對患者術后肢體腫脹相關問題的護理措施并不多。但隨著護理觀念的快速更新,以及患者對護理要求的提高,在患者術后發(fā)生肢體腫脹的護理期間采取合適的措施就顯得越發(fā)重要。
目前,余海霞等[8]的研究表明,可以從健康宣講、疼痛護理、運動指導和心理干預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護理。① 健康宣講。告知患者關于肢體腫脹的成因。對于患者護理期間出現(xiàn)的任何疑問,進行耐心細致地解答。② 疼痛護理。護理人員正確包扎傷口。護理過程中及時告知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術后疼痛,減少患者因疼痛造成的各種不良情緒。并詳細檢查嚴重疼痛的來源,進行針對性處理,提高術后康復速度。③ 運動指導。為患者制訂功能鍛煉計劃,加快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為早期的康復提供幫助。④ 心理干預。通過及時的溝通交流,來轉移患者注意力,并鞏固醫(yī)患關系,減少醫(yī)患糾紛,加速患肢功能恢復[9-11]。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疼痛程度評分和腫脹周徑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P值均<0.05)。觀察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腫脹消失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而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值均<0.05)。其原因可能是,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讓患者知道肢體腫脹原因,使其配合治療。通過護理過程解答患者的疑問,讓其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關心,緩解緊張情緒。同時通過正確包扎,防止傷口發(fā)生滲液、滲血現(xiàn)象,提高治療效果。根據(jù)患肢康復的不同階段指導其循序漸進的鍛煉,加快患肢功能恢復[12]。付敏等[13]研究也發(fā)現(xiàn)針對性護理有助于減輕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肢體的腫脹程度,提高關節(jié)功能,提高其滿意度。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四肢骨折患者早期腫脹情況,減輕患者疼痛,提高其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