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妤
摘 要:幼兒在相互接觸與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生沖突現象,這種情況在游戲活動中及其容易出現。如何正確處理?作為幼兒教師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角色擔當,當好旁觀者、指導者和教育者。教師應充分利用小朋友沖突教育時機,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從而使幼兒們在一次次的沖突化解過程中,學會與人交流、相處、化解沖突和相互合作的技巧。也使教師自己真正成為幼兒的人生導師,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知心人、引路人。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 幼兒沖突 解決 角色 思考
引言
隨著幼兒年齡的不斷增長,幼兒解決沖突與應對沖突的思路也逐漸變得成熟起來。幼兒在發(fā)生沖突時,幼兒園教師在化解幼兒沖突的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我們廣大一線幼兒園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1]
一、作為觀察者的幼兒園教師
1.給自己留足耐心觀察的時間
在幼兒發(fā)生沖突時,不要急于馬上去制止。教師可以先觀察事情的發(fā)展,先讓幼兒自己面對與處理,從而留給自己觀察與思考的時間。[2]
首先,教師在這段時間內可以了解,沖突為什么會發(fā)生?(了解清楚沖突發(fā)生的起因很重要)為后續(xù)必要的調節(jié)和指導打好基礎。
其次,教師在這段時間可以觀察沖突雙方的各種表現。小朋友的態(tài)度、思維、語言以及肢體動作等,以及他們自己化解矛盾采取的方式方法。這些都是作為教師平時教育工作的生動實例,可以作為在調解或者沖突以后對小朋友進行批評和表揚的根據,是教育的活生生的資料。如果一沖突就去制止,也許就喪失了許多珍貴的教育原始素材。[3]
還有,教師在這段時間內可以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如何處理眼前“事件”,怎么定性?批評誰?鼓勵誰?表揚誰的哪一方面?要在這段時間內形成一個“方案”。凡事預則立。從這一點上來講,給自己留足觀察的時間也是必要的。
2.給幼兒提供自主解決的機會
事實上,大多數的幼兒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化解與他人之間的沖突。
但是很遺憾的是,大部分的成年人,往往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片面地認為幼兒的年紀過小,還不具備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在看到幼兒發(fā)生沖突時,第一時間就沖上去化解矛盾,不給幼兒任何自我發(fā)揮的機會,而實際上幼兒處理沖突事件的能力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有研究學者曾做過類似研究:讓幼兒在幼兒園里自由地玩耍,教師在一旁觀察。研究結果發(fā)現,在沒有大人在場時,三到四歲的兒童協商、妥協以及和解策略的運用比有大人在場時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有大人在場時,幼兒通常會尋求大人的幫助,而不是選擇獨立解決問題。
從成長理論分析,其實每一次沖突對幼兒來講也是一次成長的經經歷,是挫折教育的一個內容。因此幼兒園教師在看到幼兒發(fā)生沖突時,應該盡量留給幼兒一些自主發(fā)揮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獨立解決問題。
二、作為指導者的幼兒園教師
1.在幼兒遇到困難時,給予一定的幫助
幼兒畢竟年齡尚小,不可能每次都是自己解決。因此當幼兒無法解決沖突問題時,或者是使用的解決方法失敗時,教師可以適當給予幼兒一些指導。
一是鼓勵他們嘗試思考其他的解決辦法,或者是給幼兒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告訴他們不同的態(tài)度就有不同的結果。
例如,有一次,我們班的一個小朋友因為玩“七巧板”游戲時要借另一位小朋友的一塊“三角形”塊與另一位小朋友起了沖突。一方要“拿”,一方不給,結果就“打架”了。沒有形成自己解決沖突的結果。而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在我把他們勸開以后。我把兩個小朋友叫到面前。跟他們分析為什么會這樣?我對要借“七巧板”的小朋友說:“借東西一定要跟對方打招呼,而且要有禮貌。你不跟他說,就去拿,對方肯定有意見?!比缓笪矣謱α硪粋€小朋友說:“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看到人家有困難要伸出友愛之手,這樣以后人家也會幫你忙?!痹谶M行指導之后,我讓他們按照我說的“演練一遍”。結果要借的小朋友順利借到了“七巧板”。一場沖突順利解決了。[4]
二是就個別予以指導。由于幼兒的年齡以及發(fā)展水平方面的差異,導致幼兒處理問題的能力上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教師可以給予那些在交際能力上表現的比較差的幼兒一些適當的幫助,性格內向的兒童在面對沖突問題時,往往會沒有信心,而這時就是需要教師發(fā)揮作用,給予他們適當的鼓勵。
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處理幼兒的沖突問題時,一定不要站在批判者的角度去評論事情的對錯,不要代替幼兒的思路。成年人的經驗是代替不了幼兒自己的親身經歷的,只有讓幼兒自己親自經歷了之后,幼兒才能夠從這個事件處理過程中獲得經驗,才能完成自我能力的積累。
2.在指導解決沖突時,把握問題的重點
幼兒園教師指導作用發(fā)揮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幼兒解決沖突的自主思考能力。要啟發(fā)幼兒如何去思考:剛才為什么起沖突,我剛才的態(tài)度好不好,方法對不對等,這樣就能實現在不斷地沖突中幼兒很快成長的目的。
具體而言,要想使這一目的得到實現,首先教師要對不同幼兒的個性特點以及沖突事件的發(fā)生原因進行深度地了解,指導幼兒解決沖突問題的思路,通過問題解決思路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培養(yǎng)幼兒之間和諧相處的意識。因此對于幼兒園教師而言,解決沖突問題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通過解決沖突問題的過程來指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一個良好的交友習慣,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這才是解決幼兒沖突的最終目的。
三、作為教育者的幼兒園教師
1.發(fā)展幼兒換位思考的能力
幼兒在社交過程中,通常都不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他人的需求與感受,因此教師要注重幼兒這種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他人的行為,這是一個十分好的品質,同時這也是幼兒形成良好社交能力與良好品質的重要前提條件。
在日常的生活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幼兒,自我意識十分強烈,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否則就會出現矛盾和沖突。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就需要教師發(fā)揮教育的作用,引導幼兒學會換位思考,考慮他人的情感和意愿,改變幼兒的這一認知錯誤,減少幼兒交往沖突事件的發(fā)生頻率。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圖書、動畫片或者是故事的方式來展開探討,讓幼兒們說一說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并與他人交流,相互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育人相處的方式以及換位思考的能力,學會尊重他人。
2.進行幼兒利他意識的培養(yǎng)
發(fā)展幼兒樂于助人、無私慷慨,與他人分享物品,團結合作的意識,對于幼兒的未來發(fā)展以及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非常有利,因此作為教育者,幼兒教師一定要非常注重“利他意識”的培養(yǎng)。
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而言十分有利,可以有效促進幼兒的成長,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樣一來幼兒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就能更加的友善,不容易發(fā)生沖突。
從教育方法而言,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通常可采取榜樣示范、移情訓練、正強化、合作性游戲等方式進行訓練和培養(yǎng)。
另外,言傳身教,幼兒園教師的榜樣行為是幼兒學習和模仿的最佳對象。通過引導幼兒對榜樣進行模仿、學習,建立良好行為。對幼兒表現出的親社會行為,教師要給予及時表揚和獎勵,以強化和鞏固其良好行為。
3.開展幼兒交往技能的訓練
交往技能是建立良好相處氛圍、合作關系的必要能力。沖突時直接發(fā)生交往的機會,因此作為教育者應該牢牢把握這種時機,對幼兒進行交往技能的訓練。
就技能而言,包括用正確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想法,學習協商、等待、輪流、放棄、謙讓、遵守規(guī)則等。
交往技能和交往策略運用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沖突解決結果。在教學中,幼兒園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能力,設計多種形式,讓幼兒反復練習掌握。
比如,情景訓練和角色扮演是直觀而有效的訓練方法。重現生活中發(fā)生的沖突情景,可讓幼兒討論沖突過程、沖突解決方法以了解不同的處理方法及其帶來的不同結果。角色扮演是幼兒樂于參加的游戲活動,通過扮演不同角色,幼兒既可體驗不同角色,學習換位思考,在愉快的游戲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行為,又可將其習得的技能與行為遷移到其他生活場景。
結語
幼兒園教師是幼兒人生發(fā)展的領航人,是幼兒成長道路的引導者,是幼兒學習道路的指導者,是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幼兒權益的維護者。同時,幼兒園教師還是幼兒日常道德品質培養(yǎng)的組織者、實施者與引導者,因此,作為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角色擔當,充分利用小朋友沖突教育時機,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從而使自己真正成為幼兒的人生導師,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知心人、引路人。
參考文獻
[1]高宇,曹能秀.美日幼兒園教師對幼兒沖突管理方式的跨文化比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24(05):43-48.
[2]潘霽野.教師應對幼兒沖突的解決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1):78-81.
[3]練豐麗.基于多重視角的幼兒同伴沖突干預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2.
[4]賈會娟.教師對幼兒同伴沖突解決的介入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