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展開對教育方式、學校與家庭教育不當引發(fā)的問題及人性化教育進行思考。并試圖探索其原因及解決方案,得出以人性化教育思想,在理解個性、開放潛能,啟迪思維,完善人格基礎上形成的家庭、學校、社會三種教育模式相互促進是有利于每個孩子身心發(fā)展的人性化教育模式。在此基礎上,承認學生的差異智能并鼓勵其發(fā)揮優(yōu)勢、尊重理解孩子是人性化教育得以實現(xiàn)的關鍵。
關鍵詞:人性化教育;興趣;責任
一.《放牛班的春天》內(nèi)容概況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鄉(xiāng),看到昔時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留日記,浮現(xiàn)導師當年教育自己的深刻記憶。講述了被稱為池塘底教養(yǎng)院下的一群不守規(guī)矩的孩子,在一位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耐心帶領下,打開學生心理窗戶,讓學生們脫胎換骨,并取得了良好教育的影片。
二.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學方式
(一)暴力教育引發(fā)的惡性循環(huán)
池塘之底的孩子被以前所在學校辭退,被認為是問題學生,被現(xiàn)在學校的老師用殘暴的方式壓制,被貼上"極壞”的標簽。池塘之底的校長用暴力壓制學生, 對學生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對犯錯的學生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學生關在密室里,無視這些學生的恐懼, 學生看似聽話了,但很明顯作用是極短的,并且是表層的,學生內(nèi)心是不服從的,內(nèi)心出現(xiàn)了叛逆,出現(xiàn)了反抗現(xiàn)象。其中影片角色音樂才子,是一個內(nèi)向、孤僻的孩子,他愛他的母親,但是他不會表達,因為沒有人看得到他的優(yōu)點,而只是看到他的缺點并把他送入了地獄學校。在他那里,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一直被他人當成問題兒童,他找不到另外一條可以逃離問題兒童的道路,只會在問題兒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斷的惡性循環(huán)。相反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不會對學生失望,他對待犯錯的學生時,不會去責罵他們,他會冷靜下心來告訴學生們沒有錯,他用愛心關懷孩子 ,也不是偏袒,而是給予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在老師的執(zhí)著下, 苦心經(jīng)營組成了一個合唱隊,為學生們譜寫樂曲,用音樂之弓凈化學生的心靈之眼,用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學生,用耐心教育和愛護這些學生,最終換得了學生的認可與尊敬,老師的教育對學生的人生產(chǎn)生了深遠重大的影響。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睙o論干什么事情只要有了興趣,就會千方百計想辦法將其干好,一個人無論是笨還是愚,只要對某一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干事情就也不難了。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沒有用對教育方式的教育者。影片上半部分中枯燥的課堂和學生的厭學情況,隨著克萊門特·馬修音樂啟蒙老師課程的開展,逐漸發(fā)生了巨大的反轉(zhuǎn):努力訓練的“惡魔安琪兒”學生莫朗奇的自律攻讀讓人催人淚下。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講到,要承認興趣在教育意義的發(fā)展中的能動的地位,其價值在于推動我們能思考每個孩子的特殊性。由此可見,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幫助他們尋找發(fā)光點,并以興趣為基點,是提升學生自律學習,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
(三)用真心感化學生
影片中克萊門特·馬修音樂啟蒙老師帶著學生努力合作下,最終皮埃爾和同學們在學校合唱演出中獲得了熱烈的掌聲,學生們第一次獲得了集體的高度、公開的認可與欣賞,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是“至關重要”的,內(nèi)心充滿了價值感、成就感,往往獲得這些情感激發(fā)觸動學生們的感恩之心。影片最后有個感人的畫面,當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離校時,收到了以前頑固的學生寫的卡片,卡片上寫滿了學生對克萊門特·馬修老師的思念與祝福, 那一對對舞動著的手像在訴說著對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依戀與不舍,那一刻, 老師露出了幸福的微笑,那微笑, 透露出一位教師工作者對堅守初心的幸福。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的基礎上的,只要老師用真情實意感化學生、教導學生,學生定會從老師的言行舉止中得到啟發(fā),感受到老師的教育初心。
三.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下的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指的是一種理念,具體體現(xiàn)在教學的同時能根據(jù)學生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又能滿足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在多個范疇都有應用。在教師的教育教學中,可以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關鍵在于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導,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智慧及潛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善良,尊重學生的天性,學生才能更好的成長成才。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最后,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發(fā)掘了孩子們歌唱的潛力,還組建了歌唱隊,用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老師沒有放棄他們,永遠對他們抱有信心和耐心,對孩子們滿懷著希望,這份希望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明燈,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讓他們感到了生命的意義,雖然有重重的困難,但是馬修老師從沒想過放棄。我們每一位學者都應當從克萊門特·馬修老師的身上獲得啟發(fā),用愛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來凈化學生們的靈魂、啟迪學生們的才智, 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凡事沒有不可能,要始終秉持一個信念,每個孩子都應有自己的個性,就算學生再壞也應有被尊重,并被發(fā)掘其個性的權利,我們應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被溫柔以待,被公平以待,不要被所謂的評價體系早早地被框上優(yōu)良差的標簽。
四.總結
每一顆心都需要被滋潤,被溫柔、被寬容、被理解及被慰藉。承認學生的差異智能并鼓勵其發(fā)揮優(yōu)勢、尊重學生是人性化教育得以實現(xiàn)的關鍵,人性化教育理念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幫助教育者理解并引導學生、因材施教、對學生信任寬容與尊重平等,確保每位學生都得到老師的關注;教育,需要用教育者高潔無私的愛去感化學生;教育是一種需要用心去愛的事業(yè),被動學習知識無疑會“左耳進右耳出”,主動學習知識如同熊熊烈火發(fā)光發(fā)熱。正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克萊門特·馬修老師,用音樂點燃孩子們的熱情火苗,播撒了希望的種子,終成燎原之火、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吳潔輝.正面管教,把愛送達學生心靈 ——以教育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為例[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8(9): P78—P80.
[2]裴聰聰.姜新峰.《放牛班的春天》引發(fā)的良性教育思考[J]. 《黑河學院學報》,2017(11): P131—P132.
[3]吳軼軍.《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途徑研究》[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P75—P78.
作者簡介:謝良森(1998.08-) ,男,漢族,籍貫:廣東梅州人,廣州工商學院美術設計系,18級在讀本科生,專業(yè):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