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杰雄
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怎樣的語文課才算是一堂好課?長期以來答案不一。我認為一堂好課就是一篇逸趣橫生的美文,有著精心設計的導語,充實飽滿的講授,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小結;或陶冶學生的情操,或抒大江東去之豪情,或論先天下之憂而憂之至理;有時高唱“黃河之水天上來”,有時低吟“一江春水向東流”。提出疑問,引而不發(fā),待眾里尋他千百度,享受“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珊闌處”的驚喜,遭遇難題,旁征博引,待千呼萬喚始出來,感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樂趣;弘揚真善美,抨擊假丑惡;教學語言;抑揚頓挫,言簡意賅,氣質精神飽滿振作,意氣風發(fā),時而點撥疑難,讓人茅塞頓開,時而渲染情感,讓人心靈明凈。讀美文如聽邵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聽好課如嚼橄欖,余韻綿綿不斷悠悠長長。好課如美文,秀外而慧中,好課如美文,文美質亦美??傊?,一堂好課就是效率高,質量好,真正將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那么,怎樣才能上好初中語文課?我從教語文三十余年,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良好的素質是上好課的前提
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具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那么,他的課就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
1、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為人師表,要有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容得下千姿百態(tài)的學子,有博大深蘊的愛生的情懷,解得開學生千差萬別的心結。為人正直,師德高尚,尊重學生人格,正視學生的思維差異,從不以“師道尊嚴”來壓制學生,只是一位“學長”和“顧問”,不做知識的“販賣者”,而是一個指點迷津的引路人。
2、應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yǎng)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但是如果語文教師具備了比較強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那么他的教學就如室中養(yǎng)有蘭花,散發(fā)出一種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罢n上一分鐘,課下十年功”,“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一篇文質兼美的“下水文”,會博得學生嘖嘖贊嘆,一篇高等級的優(yōu)秀論文發(fā)表會贏得同行的羨慕眼光。
3應具有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是指課堂教學使用的口頭語言,而不是從教材、教參搬到課堂的照本宣科的書面語言。它是教者傳達信息,聽者達到學習目的的橋梁,不僅要規(guī)范化,也要藝術化;不僅表意上要嚴謹清楚,而且聲音要悅耳動聽;不僅要準確流暢,而且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蛎钫Z連珠,或簡要深刻。聽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上好課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個立體的流動過程,它包含著多重矛盾關系,要使這個過程成為一個優(yōu)化的過程,要使它符合教育美學的規(guī)律與要求并成為一個美的載體,首要的原則是創(chuàng)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和諧民主的原則要求在教學的流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境和教學內容、語文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種矛盾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tǒng)一。
1、教師和學生的和諧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雙方機智之光的閃耀,出人意料的教學創(chuàng)造,都來自于教師和學生雙方的高度融合,師生之間,心有靈犀,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心心相印。課堂教學的大忌是“隔”,所謂隔,一是隔心。師生之間,各思其事,心不能“領”,神不能“會”;二是隔情。師生雖心系同處,但情感不通,教師悲之欲泣,學生無動于衷;教師慷慨激昂,學生漠然旁觀;三是隔智。教師以為易如反掌,學生視之難于登天,教師滔滔不絕,學生如聞天書,無論設計出優(yōu)化的教學方案,一旦陷入“三隔”之境,使教學走上絕路,斷不能理想的效果。
2、課堂情境和教學內容的和諧
課堂情境是教學過程中由教學雙方的素養(yǎng)、趣味以及情緒等因素形成的課堂氛圍和情調,它和教學內容的矛盾,實際上是教學過程中人(教師、學生)和物(教材)的矛盾。在這組矛盾中,人應當依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與之相適應的情境。教學內容可以分解為這樣幾個要素:文體要素、情理要素、語言要素以及風格要素。也就是說,教學情境要和教學內容的文體、情理、語言及風格形成高度的和諧,比如同是朱自清的散文,教學《春》和《背影》情境不能一樣,在莊嚴的情境中去教學幽默的課文,用輕快活潑的情境去教學激情洋溢的課文,都是不合適的。
3.文和道的和諧
從語文教學育人的目標來看,優(yōu)化的語文課堂教學還應當是文和道的和諧統(tǒng)一,聯(lián)系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看,文與道的不和諧不統(tǒng)一現(xiàn)象相當普遍:或顧此失彼,或生拉硬扯,或畫蛇添足,這些都只能破壞教學的整體和諧,因而也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
要達到文與道的和諧統(tǒng)一,必須依據(jù)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和學生實際來定傳什么樣的“道”,采用什么方式傳道。更重要的是要講究“滲透”的方法。如果教師對文中的“道”——思想內容,自己也不以為然,或者存在片面認識,還要去傳這個“道”——教育學生,怎么會不勉勉強強?怎么會有好的效果?二要依照課文特點。首先是文體特點。文體不同,文道結合的方式也不一樣。
三、巧妙的教學藝術是上好課的手段
有人說,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就似打了一場勝仗,既是打仗,就不能不講究用兵之道。只有運籌帷幄,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有趣,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在平常教學中常常用到三十六記。“圍魏救趙”本指戰(zhàn)爭中來犯敵的后方據(jù)點,迫使敵人撤回兵力。在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某些疑問,可以暫時不回答,而采取反守為攻的方法,提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來讓學生回答,讓他們在回答問題中悟出自己所提出問題的答案?!坝芄士v”本意是要捉拿某人卻先故意放松一下,使對方形成錯覺,以便更好地捉拿。此計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指遇到某一棘手問題,正面講述有疑難時,就放開一步,而從反面去說,讓學生從否定的意義上對這一問題有所領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和自立精神,教師可以帶頭設計一些活動,如故事會、演講比賽等,等到有些頭緒時,教師突然借故離開,讓學生自己組織好這項活動,這種方法稱之為“上樹拔梯”,其他如“暗度陳倉”“添兵減灶”“瞞天過?!薄按虿蒹@蛇”等等。
總之,要想上好初中語文課,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語文教師素質,還要有和諧的課堂氛圍和高超的教學藝術,這樣才能優(yōu)化課堂,提高效益,真正成為學生滿意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