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慈
摘 要:羅馬法被稱為“大陸法系的基因”,而在歷史長河中,古羅馬不僅在文化上吸收了希臘古典哲學的浪漫與自由,也保留了羅馬國家固有的重現(xiàn)世、尚事功行事準則??梢哉f西方憲政思想在古希臘綻開了絢麗的花,在古羅馬結出了務實的果。其中以“法律、平等、混合政體”為主題的古羅馬憲政思想,對今天的西方政體組織運行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本文將從三個模塊,聯(lián)系時間與空間講述古羅馬憲政中的混合政體如何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古羅馬;憲政思想;混合政體;烏爾比阿
一、古羅馬憲政的孕育
古希臘羅馬的法制建設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文明,從歷史維度看同時期其他文明紛紛選擇建立奴隸制國家或帝制國家,但是古希臘古羅馬自始就選擇了憲政思想。其中從古羅馬的法制建設歷程可以看見,“習慣法”作為羅馬法的源點,在五世紀的醞釀后,流傳于口頭的習慣法被整理為成文法,也就是響徹世界的《十二銅表法》。隨著羅馬不斷向外擴張,羅馬進入帝國時期,伴隨著帝國的輝煌,“市民法”和“萬民法”在管理帝國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6世紀查士丁尼為了重現(xiàn)羅馬帝國的往日雄威,編纂頒布《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正是查士丁尼的勵精圖治,讓羅馬法體系走向完結。
古羅馬法的建設是一條連綿不斷的線,伴隨著羅馬的國家實力和國家形態(tài)不斷變化。從羅馬法的源頭習慣法來看,古羅馬繼承了古希臘的政治思想,無論是王政時期的元老院和公民大會,還是共和時期的“保民官”,都反映了古羅馬的憲政框架中的原始民主制度。也就是說,羅馬的憲政制度是對原始社會中直接民主制度的繼承與發(fā)展,古希臘的城邦民主一定程度上也是古羅馬憲政的淵源。羅馬帝國的強大是依靠武力不斷征服,但是羅馬國家的誕生是三個部落以羅馬城為起點自發(fā)建立的。這種百川歸海的方式聯(lián)合建立國家,自然不能夠適用專制獨裁的帝制,原始民主制度作為可以說是羅馬王政共和時期的必然選擇。至于羅馬為什么要選擇以部落聯(lián)合的方式建國,從羅馬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分析出,無論是希臘半島還是意大利中部,都是群山連綿,羅馬被包圍在山嶺與盆地之間,一方面沒有耕地直接滿足糧食需求只能通過漁業(yè)和貿(mào)易換取糧食,另一方面地形加大了向外擴張的難度(見圖1)。在這種面向大海的半封閉地理環(huán)境中,聯(lián)合部落的和平方式擴大領地,建立王政共和國。
古羅馬憲政源自一脈相承的原始民主制度,能夠得以發(fā)展則是依靠古羅馬的社會構成。上文所述古羅馬沒有足夠的土地發(fā)展小農(nóng)經(jīng)濟,但是部分土地可以種植經(jīng)濟作物,古羅馬人就會用經(jīng)濟作物換取糧食作物,這直接導致古羅馬國內(nèi)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商人階級得以崛起,商人擁有財富后化身新貴族擠入社會上層,對原有的以血緣為聯(lián)結的舊貴族階級造成沖擊。國內(nèi)的財產(chǎn)公有制制度也在私有制制度下岌岌可危,工商業(yè)聯(lián)合了手工業(yè)者和農(nóng)民,迅速組成了經(jīng)濟實力強大的平民階級。隨著私有制的不斷發(fā)展,平民階級越發(fā)強調(diào)財產(chǎn)權和自由平等的權利,平民階級希望自己的財產(chǎn)可以得到法律保障,這種政治訴求讓平民聯(lián)合成了一個階級。整個社會也在這股對抗中形成了“貴族—平民”的二元社會結構,平民保證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貴族保證國家政治穩(wěn)定,雙方的抗爭成了古羅馬最初無法形成寡頭政治誕生獨裁者的重要因素。
二、混合政體
(一)混合政體理論的誕生
古羅馬的憲政制度是學界長盛不衰的話題,一方面是古羅馬在封建時代建立了高度完全的民主法制,另一方面在原始民主制度發(fā)展到頂峰后盛極而衰,這其中變化曲折自有說不盡的奧妙。最初古羅馬是一個實行王制的城邦,進入共和時期后,兩位執(zhí)政官以人民的名義代替了國王行使行政權力,元老院也一步步掌權,稱為立法機構。有了這些民主化的上層建筑,平民加入公民大會提升自身的政治權利,似乎一切都在向著近現(xiàn)代西方民主制度進化,然而隨著羅馬共和國的軍事擴張,羅馬帝國成立后誕生的帝制,也宣布了古羅馬的民主政治發(fā)展告一段落。這轉折之中就有古羅馬憲政留給后世最寶貴的遺產(chǎn)——由波利比阿提出的混合政體。
波利比阿,一個活在羅馬帝國的學者,與羅馬帝國零距離接觸的他,其著作《通史》對于人們研究古羅馬憲政是一個重要的依據(jù)。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說過,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波利比阿在羅馬蟄居了十年之久,出入上流社會,閱讀國家檔案中的一手史料,并踏上戰(zhàn)場親眼目睹了羅馬帝國向世界宣戰(zhàn)。波利比阿在大量的史料和調(diào)查下,采取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研究視角,他結合了亞里士多德的政體論,認為傳統(tǒng)史學家不應該把國家簡單的分為“君主政體、平民政體、貴族政體”三種,還應該加入處于三者過渡區(qū)間的“暴君政體、暴民政體、寡頭政體”,而且前者三種政體中三選一都沒有完美的國家政體,三中政體都會演變成后者中的對應選項,用波利比阿的原話就是:“我們只能承認,最好的政體是這傳統(tǒng)三種政體的結合體?!?/p>
(二)混合政體的運行
波利比阿對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憲政制度大為贊賞,他利用六種政體推演了一個政治模型。最早是一個個原始部落用直接選舉的方式,確定最聰明最強壯的居民作為部落領導者,這可以簡化地稱為“帝制”,隨著人類善惡觀的萌生以及生存資料和生產(chǎn)資料分配問題,部落領導者開始為了謀求私利犧牲部落利益,這就是構成了暴君政體。當暴君政體消失后在斗爭中獲利的“貴族政體”應運而生,貴族政體掌握了社會大部分財富和生產(chǎn)資料,隨著對平民的剝削加重又演化為“寡頭政體”,平民無奈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推翻寡頭,建立“平民政體”,隨著民主政體對公權力的蔑視,伴隨著社會的集會、革命、分配土地,一個個平民又在混亂中成立了“暴民政體”,這時有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組成軍隊進行武力壓制,隨即又是“君主政體”。如此而是,往復循環(huán)。
但是在波利比阿看來,古羅馬的混合政體完美規(guī)避了上述模型的缺點。羅馬的政體由三部分組成,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邦人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建設。整個國家在調(diào)整法律關系時又極度注重平衡各方權利?;旌险w由執(zhí)政官、元老院、公民三方組成,沒有人能說清楚誰是國家的掌權者。執(zhí)政官,擁有軍事大權和行政大權為一體,有權力向人民大會提出議案,對人民大會負責,戰(zhàn)爭時期擁有無限權力,征兵、任命軍官等執(zhí)政官有權力自主決定。元老院,掌握財政大權,國庫的稅收與開支都由元老院直接負責,元老院還負責叛國、謀反、投毒等嚴重罪行的審理,外交也由元老院負責。公民大會擁有賞罰權,負責對執(zhí)政官進行審批,關于開戰(zhàn)、講和、結盟等外交活動由公民大會討論決定。
波利比阿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如果只看執(zhí)政官,羅馬似乎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如果只看元老院,羅馬像一個貴族政體;如果只看平民大會,羅馬又像一個平民政體。事實上,國家事務的處理是三者共同合作,相互制約。執(zhí)政官需要平民和元老院的經(jīng)濟支持,平民給予元老院足夠的尊重,元老院和執(zhí)政官對平民負責,三方互利互助沒有一方可以凌駕于他方之上,羅馬能夠政府意大利橫行歐洲,與人盡其責的混合政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三、結語
從近現(xiàn)代西方民主政體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見古羅馬憲政中混合政體的運用。分權而治各司其職的政體,不單單在政治層面合理,在經(jīng)濟層面也是發(fā)揮政體效率最有效的分工手段。我國目前處于憲政建設蓬勃發(fā)展時期,梁治平先生說過,學習西方憲政必須先熟悉西方的制度,再學西方的理論,才能明白西方憲政的淵源。厘清古羅馬憲政中的混合政體,方便我們更好地實現(xiàn)憲政思想本土化,無論是對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還是堅持依法治國都有匪淺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程漢大.古希臘羅馬為何成為憲政發(fā)源地[J].甘肅社會科學,2007(5):114-118.
[2]康寧.羅馬共和憲政在威尼斯的延續(xù)與發(fā)展[C].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大陸法系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2009:181-209.
[3]伍艷.論古希臘羅馬憲政思想及對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啟示[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5(S2):33-35.
[4]孫美杰.古希臘羅馬憲政成因探析[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7(4):69-71.
[5]王小平.淺議西方古代分權理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10):105-107.
[6]戚敬超.淺析分權學說的淵源與發(fā)展[J].文學界(理論版),2011(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