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粵劇歷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2020-08-28 11:16居地希
      粵海風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海外粵劇唯物史觀

      居地希

      摘要:《粵劇的興起——二次大戰(zhàn)前省港與海外舞臺》是一部處在“二戰(zhàn)”前粵劇歷史研究學術(shù)前沿的理論新作。本文從該書的研究視角與史料運用、主要構(gòu)架與待討論論題、治史立場與方法、開拓性論題四個部分,探索其對于粵劇歷史研究的價值。

      關(guān)鍵詞:粵劇 二次大戰(zhàn) 省港 海外 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 唯物史觀

      根據(jù)筆者的研究進度,近日讀到一部由美國德州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歷史系伍榮仲教授撰寫的《粵劇的興起——二次大戰(zhàn)前省港與海外舞臺》的粵劇歷史著作,由中華書局于2019年出版。該著作運用實證主義史學方法,在挖掘新史料、運用中英文一手資料上下了不少功夫。該書從社會史、商業(yè)史、文化史的角度兼有比較的歷史意識與學術(shù)視野,稱得上是粵劇歷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一、研究視角與史料運用

      就該書論題的深度和廣度來看,其跳出了以華南或廣州/香港為中心的框框,開拓了跨越國際網(wǎng)絡的觀察視角。第一部分為“廣東大戲之形成”;第二部分為“庶民劇場與國家”;第三部分為“地方戲曲、跨國舞臺”的獨特視角??v觀近年粵劇書籍的出版,關(guān)于粵劇音樂的談論略多,以歷史角度撰寫的粵劇研究專著并不多見。在“大歷史”的觀照下,又從社會史、商業(yè)史、文化史的層面,探尋粵劇“三個之于”之下的興起、發(fā)展與傳播的過程,此書可視為華南、中國、海外華人社區(qū)粵劇行業(yè)背后的文化政治及網(wǎng)絡的精要論述,這也是其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研究領域的開拓價值。

      歷史學研究首要重視的是史料,本書的史料運用不拘泥于中文報刊(涉及報紙、雜志與當代娛樂刊物等)、著作、論文,政府刊物、報告等。華南地區(qū)作為中國較大的“僑鄉(xiāng)”,粵籍人士赴海外的同時勢必帶動了粵劇在海外的“遠”播,帶動了粵劇在華人社區(qū)的傳播。研究者自然脫不開外文資料的爬梳。該著作采用了大量的英文書目、網(wǎng)站文章,以及相關(guān)的檔案、博物館和圖書館特藏資料。眾多史料無疑考驗了研究者的E-考據(jù)能力。研究者身居美國,關(guān)注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領域,研究課題圍繞海外華人移民和文化認同等問題,亦具備較強的外文理解能力,涉及粵劇的研究有:The Rise of Cantonese Opera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與陳澤蕾重編、陳非儂口述:《粵劇六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2007);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1945-80: The Pursuit of identity and Power(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99);并參與了《中國戲曲志:香港卷》和《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香港卷》的編撰工作。上述相應的研究積累使其對相關(guān)的英文史料又會有更深刻的解讀。

      二、主要架構(gòu)與待討論論題

      第一部分“廣東大戲之形成”。第一章“在珠江三角洲游走的藝人與紅船戲班”以明清時期的歷史為經(jīng),以粵劇早期形成的載體“外江班”“本地班”“紅船”“公所”“會館”為緯,穿插反映廣東本地藝人加入太平天國反清行列而被短暫“遏制”的事例,顯示出粵劇頑強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不拘一格的包容力和地方色彩。第二章“粵劇都市化”以世紀之交為時間交點,從“紅船”到“戲院”演出場所(渠道)的變更,由“鄉(xiāng)村”到“省港”游走路線的變更,展開了一段粵劇都市化的“華南雙城記”;造就了一段伶星與戲劇“相得益彰”的輝煌時代。第三章“都市劇場與它的現(xiàn)代危機”以時間為縱向軸,沿著“戲劇(性)的復興”“戲曲市場的收縮”“商業(yè)舞臺之最低點”“扭轉(zhuǎn)局勢”的軌跡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后期粵劇經(jīng)歷的興與衰。第二部分“庶民劇場與國家”第四章“戲劇改革中的文化政治”描述了圍繞著粵劇開展的文化角力(志士班和全女班的挑戰(zhàn);梅蘭芳、歐陽予倩對粵劇的挑戰(zhàn)),以及于期間粵劇自身所經(jīng)歷的變革置于中國傳統(tǒng)戲曲歷史潮流中所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五章“政府、公眾秩序與地方戲劇”敘述了20世紀粵劇圈受到外來暴力事件傷害,經(jīng)歷著戲行內(nèi)部沖突矛盾;省港兩地在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秩序之下,在戲行、戲院有關(guān)政策和管治方式的異同。第三部分“地方戲曲、跨國舞臺”旨在把粵劇跨國舞臺的景象與粵劇本土舞臺進行并聯(lián):而粵劇跨國、上揚現(xiàn)象與當時中國華南地區(qū)發(fā)展軌跡不無關(guān)系。第六章“粵劇走進海外華人世界”分“1850年代至1880年代”、“1890年代至1910年代”、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三個階段,分別敘述在太平洋沿岸、東南亞和北美洲粵劇的發(fā)展狀況和粵劇跨國舞臺興旺的局面。第七章“粵劇作為跨國商業(yè)”采用加拿大溫哥華當?shù)氐臋n案資料,分析唐人街戲院的商業(yè)運作。第八章“劇場與移民社會”詳論華埠戲院在移民社會中發(fā)揮的作用。

      本著作中提出對于“在粵劇進入城市商業(yè)化的過程中,戲班公司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涉及工人運動與左派政治斗爭的一段歷史”“粵劇在華南以外的發(fā)展”“排華時期唐人街的舞臺”等論題目前學界涉及得還比較少,為對“二戰(zhàn)”前粵劇歷史進行“填補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著作中提到的香港《華字日報》《劇潮》《伶星》《大漢公報》《覺先集》《廣東戲劇史略》等為對“二戰(zhàn)”前的粵劇歷史進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史料支撐和線索。

      吹毛求疵地說,筆者對于著作中的少部分觀點還是存有異議的。其中運用了過多的筆墨突出商業(yè)利益的因素推進粵劇的城市化發(fā)展,而淡化了粵劇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和發(fā)展規(guī)律、粵劇演員自身的文化認同感等,僅在第二章中“伶星時代、戲劇輝煌”這一節(jié)中敘述了粵劇藝人自身的重要性;將“當代戲劇改革和浪潮與女藝人及全女班的興起”視為對粵劇的沖擊,筆者竊以為尚需討論。一個劇種的發(fā)展,勢必離不開其內(nèi)在藝術(shù)價值的提升。而女藝人及全女班的興起與高潮,即使在特定歷史時期只是“曇花一現(xiàn)”,但對于體現(xiàn)粵劇的藝術(shù)魅力,彰顯現(xiàn)代社會新女性形象,會產(chǎn)生積極意義??v觀近現(xiàn)代粵劇發(fā)展史(李雪芳、上海妹、衛(wèi)少芳、林小群、小飛紅、小木蘭、馬麗明、郎筠玉、孔雀屏、馮狄強、盧秋萍、譚玉卿、紅線女、劉美卿、鄭綺文等;“鏡華影”全女班、“群芳艷影”全女班、“菱花艷影”全女班等)、粵曲發(fā)展史(“師娘”時期、“女伶”時期等),以及在當代粵劇舞臺上女性演員(倪惠英、郭鳳女、曾慧、賴瓊霞、蔣文端、曾小敏等),在其中也擁有著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另外,將“北劇之時尚與梅蘭芳”認為是對粵劇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也需再討論。從粵劇藝術(shù)自身的發(fā)展脈絡來看,無論是其在唱腔上“本地腔調(diào)”吸收“外省腔調(diào)”,還是借鑒電影的傳播方式,出現(xiàn)“伶影雙棲”的嶺南文化現(xiàn)象……一直有著“兼融并蓄”的特點。梅蘭芳兩次造訪華南出演京劇反應熱烈——當時正值京劇梅派藝術(shù)在中國戲曲界“聲譽正隆”,從另一個側(cè)面來看,是當時省港兩地的觀眾對于“國粹”的欣賞與包容。相對于梅蘭芳兩次造訪華南,特別是其中第二次在穗海珠大戲院連演八天,反響強烈,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城內(nèi)大新公司(位于廣州惠愛中路)天臺持續(xù)性的京劇演出活動,或許就顯得“潤物無聲”一些,而這一持續(xù)性的京劇演出活動與粵劇音樂活動并存于廣州市民的音樂生活當中,從當時來看,也未必是對尚處于“高峰”階段的粵劇藝術(shù)帶來何種挑戰(zhàn),或者可以說是豐富了廣州市民的音樂生活。

      三、治史立場與方法

      不同的歷史學家和不同的歷史學派對“什么是歷史科學”有不同的答案。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是從現(xiàn)在社會本身包含的自我揚棄,來展望歷史發(fā)展的未來進程。這正是今天的信息時代所要求的歷史思維[1]。唯物史觀認為,歷史事實是歷史研究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歷史研究必須充分、準確地占有資料,必須嚴謹、客觀地對待自己所運用的資料。[2]“在自然界和歷史的每一科學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fā)”[3]。唯物史觀認為,“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fā)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4]。作者本著唯物史觀,從社會史、商業(yè)史及文化史角度探索粵劇的興起、發(fā)展與傳播。筆者雖然提出了著作中幾個可以商榷、待討論的論題,但這并不影響這部著作所蘊含的真知灼見。

      四、開拓性論題

      特別是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粵劇隨著廣府地區(qū)移民的腳步,傳播范圍涉及不同地區(qū)和國家的數(shù)目,為其他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所不及。作者運用Lois Rodecape, “Celestial Drama in the Golden Hills,”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Quarterly, vol.23 (1944), Daphne Lei, Operatic China: Staging Chinese Identity across the Pacific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an, 2006)考察首個來自中國的粵劇戲班Tong Hong Tong在三藩市的演出活動;并運用Ronald Riddle, Flying Dragons, Flowing Stream: Music in the life of San Franciscos Chinese (Westport, CT: Greenwood, 1983)考察該戲劇自首次登臺至19世紀末幾乎沒有間斷地在三藩市上演。分別運用Harold Love, “Chinese Theatre on the Victorian Goldfields, 1858-1870,” Australian Drama Studies, vol. 3, no. 2 (1985) 和Karrie M. Sebryk,“A History of Chinese Theatre in Victoria,”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Victoria, 1995考察粵劇戲班在墨爾本和維多利亞殖民地一帶的“表演”情況,和華人戲院在加拿大的第一個唐人街內(nèi)營業(yè)的情況。根據(jù)Henry B. McDowell, “The Eight Theater,” The Century Illustrated Monthly Magazine, vol7 (1884) 考察了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三藩市唐人街戲院異常興旺的情況。從Collingwood, Rambles of a Nature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 Being Observations in Natural History during a Voyage to China, Formosa, Borneo, Singapore, etc.Made in Her Majeatys Vessel in 1886 and 1867(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十分零碎的記錄考察早期新加坡華人演戲活動的情況。運用Nancy Y. Rao, “The Public Face of Chinatown: Actresses, Actors, playwrights, and Audiences of Chinatown Theaters in San Francisco during the 1920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Music, vol.5, no2 (2011) 考察1920s進入美洲巡演網(wǎng)絡的女藝人的情況。作者對英文文獻的挖掘,讓這些史料自己“說話”,開拓了對粵劇在海外舞臺歷史面貌的呈現(xiàn)。

      結(jié) 語

      《粵劇的興起——二次大戰(zhàn)前省港與海外舞臺》是一部處在“二戰(zhàn)”前粵劇歷史研究學術(shù)前沿的理論新作。是一部從社會史、商業(yè)史及文化史角度探索粵劇的興起、發(fā)展與傳播的著作。作者運用了第一手中英文材料和大量的學術(shù)論著,當中包括近年才被發(fā)現(xiàn)的檔案,以20世紀初為焦點,直到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為止,分三部分論述粵劇的發(fā)展過程。該著作的出版,為進一步進行研究和深入分析“二戰(zhàn)”前粵劇歷史起到了借鑒作用。

      (作者單位:星海音樂學院)

      注釋:

      [1] 朱本源:《歷史學理論與方法》(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219頁。

      [2] 卜憲群:《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瑣談》,《歷史研究》,2015年第3期,第8頁。

      [3] 韋建樺主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0頁。

      [4] 韋建樺主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頁。

      猜你喜歡
      海外粵劇唯物史觀
      “分配正義”概念的歷史追溯與唯物主義重構(gòu)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粵劇傳唱灑暖陽
      如何傳承粵劇表演的精髓及促進表演時代性探討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實踐研究的思考
      海外少兒對外漢語教學現(xiàn)狀以及面臨的問題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論阿來小說《塵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觀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出版與接受
      粵傳統(tǒng) 粵傳承 粵劇戲服手藝傳承
      暴風科技進軍影視、游戲、“海外”三大業(yè)務
      宁远县| 姜堰市| 高淳县| 新营市| 璧山县| 五常市| 南召县| 永仁县| 金山区| 化州市| 拜城县| 台北市| 宜春市| 富民县| 泾阳县| 南郑县| 祁连县| 鲜城| 婺源县| 信丰县| 江西省| 南安市| 化州市| 泗阳县| 长兴县| 缙云县| 锡林郭勒盟| 凤城市| 无锡市| 大城县| 乌拉特前旗| 赤壁市| 茶陵县| 高密市| 横峰县| 洛川县| 宁乡县| 贺兰县| 玉溪市| 临泉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