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貴曦
【摘 ?要】朋友圈作為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平臺。但是技術在帶給用戶便利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如沉溺朋友圈浪費大量時間、無法理性看待其中信息帶來心理焦慮等等。本文通過媒介實踐,對沉溺朋友圈的實質進行探討。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媒介志;心理體驗;反思;
一、引言
本文用媒介志的方式,通過關閉朋友圈21天的心理體驗,將關閉朋友圈前與關閉后的心理體驗與生活習慣進行對比、反思,并進行媒介實踐記錄,嘗試從個人的視角,對朋友圈內容的實質進行分析從媒介研究的視角探究用戶使用和關閉微信朋友圈的影響因素,嘗試對人們如何理性使用朋友圈進行探討。
二、前期準備
(一)使用APP記錄每天使用朋友圈的時間、占比
借助APP進行記錄,每天或每周的手機使用情況都生成直觀的統(tǒng)計圖,系統(tǒng)得出數(shù)據結果。由數(shù)據可以得出,微信的使用頻率和時長均高居榜首。由此可見,每天刷朋友圈的時間占比相當高,占用了我生活中大量的時間。
(二)對朋友圈內容歸類分析
對朋友圈當中的內容進行分析,看是否有必要關注。經過總結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類內容:自我呈現(xiàn)類(如同學旅行、聚餐、自拍、日常生活等)、內容宣傳類(如學校、學部公眾號發(fā)的推送等)、廣告推廣類(如集贊活動、營銷號推廣產品、引流等)、重要信息類(如輔導員或老師轉發(fā)的相關活動通知等)。
經仔細分析后發(fā)現(xiàn),朋友圈中絕大部分的內容對我來說是無效的,重要信息會單獨在群里通知。
(三)保險措施
由于學校人很少,所以我跟兩個室友的朋友圈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可以通過室友來了解學校相關的重要信息,以免錯過相關活動和重要通知。同時,也作為當心理壓力巨大,焦慮值達到頂峰時的一個保險措施。
三、中期體驗
(一)過渡期(7天)第一段是刻意、不習慣階段,在這一階段會有一定程度的“戒斷反應”,手不自覺地點開“發(fā)現(xiàn)”,然后總是不小心點到“掃一掃”,心里會有一種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空虛感和清晰可辨的失落感,甚至有一種除了刷朋友圈不知道空閑時間該干什么的錯覺。這可以看出媒介確實已經深深地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
(二)焦慮期(7天)第二階段,中間七天,是刻意、適應階段。這一階段是已經把新習慣融入到了生活中,但還需要刻意的保持和督促提醒。心里的焦慮感正在上升,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別人正在做什么。但是當這種欲望被刻意地阻擋住,會產生極度的焦慮和不安。過渡期更多的是一種不知所措的迷茫,而焦慮期是一種慌張與不安。
(三)適應期(7天)第三階段最后七天,是不刻意、習慣階段,通過前兩階段的努力,新習慣逐漸的替代了舊習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提醒和督促,很自然成為自己的需要。除了剛剛開始實驗的幾天反應比較明顯之外,之后的幾天反應逐漸減弱,甚至已經慢慢忘記了自己關閉了朋友圈入口。此時心理上也逐漸適應,基本上已經完全習慣沒有朋友圈的生活。
四、后期反思
通過對前期準備和整個實驗過程的反思和復盤,我發(fā)現(xiàn)之前對刷朋友圈上癮的行為源于朋友圈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性,使其深入地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而關閉朋友圈之后的生活變化和愉悅的心理體驗則反映出,朋友圈給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其實也帶來了一些壓力。因此,我對如下問題進行了進一步地思考和探析:
(一)為什么朋友圈可以如此深入地滲入到生活當中
1.認同感。對于大部分微信朋友圈用戶而言,朋友圈能夠幫助他們進行自我呈現(xiàn)、滿足自我傳播欲望、構建自身形象,從而得到大眾的認同。這種認同感戶讓用戶覺得自己符合大眾的主流價值感,符合大眾的主流審美,能夠被大家所廣泛地接納。進而這種感覺便會逐漸讓用戶產生一種極強的虛榮感,于是進行越來越多的自我呈現(xiàn),甚至導致沉溺其中。
2.私密性。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中提出“前臺”和“后臺”的概念,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可以窺探他人“后臺”的途徑。用戶可以通過瀏覽朋友圈,實時地得知他人的動態(tài),從而了解自己所處的圈子的情況,這就滿足了使用者基本的好奇心,甚至以此來指導和修正自己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來講,朋友圈是一個獲取實時信息的平臺。
3.社交性?;诤糜殃P系而構建的朋友圈本質上是一個社交平臺,互相瀏覽與點贊這個過程是一個信息分享互動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兩人的聯(lián)系,維系一種特定的關系。因此,朋友圈是一個具有極強社交性的平臺。而我們絕大部分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離不開社交的,在無法面對面社交的情況下,朋友圈提供了一個雙向互動的平臺,很好地滿足了用戶的社交需求。
(二)朋友圈給使用者帶來壓力的實質是什么
1.膩煩心理?,F(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每天都處在信息爆炸當中,隨著微信好友的逐漸增加,朋友圈當中的信息也會越來越多,更新越來越快,最終形成“信息洪流”。在“信息洪流”中存在大量無效的冗余信息,導致信息過載,給用戶帶來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期受到大量冗余信息的影響,用戶會產生一種膩煩心理。
2.攀比心理。朋友圈為隨時隨地獲取他人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時也啟動了高頻的“社會比較”。但是朋友圈中的信息往往是不對稱的,即我們用于社會比較的信息是被上傳者美化和加工過的不完整、非真實的片段信息。而用戶在這種二次處理過后的片段信息中,形成了許多“不合理信念”,導致形成病態(tài)的攀比心理,甚至自我認知產生混亂,帶來焦慮情緒。
3.時間成本。隨著微信好友的增多,信息逐漸過載,朋友圈逐漸由強關系向弱關系轉化,大量無效信息摻雜其中。用戶閱讀這類信息,付出了高額的時間成本,其收益卻微乎其微。每天沉溺于朋友圈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刷完朋友圈之后會產生一種空虛感和負罪感,這都是由時間成本帶來的。
(三)我們到底應該怎樣使用朋友圈
1.提高自我認知與自我監(jiān)控能力
自我監(jiān)控越強,對個人行為的管理能力越強,行為的可控性越高。在朋友圈內容和受眾思維趨向碎片化的現(xiàn)狀下,首要問題是要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認知,向內審視我們需要的是什么信息?我們需要朋友圈的哪些功能和特性?同時,如果察覺到有出現(xiàn)過度使用朋友圈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提高自我監(jiān)控能力? 當這一系列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之后,我們的自我認知能力也會提高,看待朋友圈的視角會趨向理性。
2.提高媒介認知能力并合理使用媒介
媒介認知具有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信息四個要素。在信息爆炸時代,朋友圈用戶面臨著的已經不是獲取信息,而主要是分析、評價和傳播。如何理性理解朋友圈當中眾多的信息,并用以正確地指導自己的行為,需要我們具備分析和評價的能力。我們應該對朋友圈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定位,并且能夠理性地對信息進行分類和辨別,實現(xiàn)自我和諧與人際和諧的統(tǒng)一,這點對于合理使用媒介至關重要。
五、結語
本次媒介實踐提供了一次自我審視的機會,是一次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嘗試,也是一次對日常生活中的媒介進行反思的過程,有了一些獨特的思考和新的收獲。朋友圈的出現(xiàn)和廣泛使用彌補了之前媒介單一通訊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萊文森的媒介進化論的一種呼應。不可否認的是,朋友圈確實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便利的社交平臺,幫助人們了解外界信息、進行自我宣傳。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合理適度地去使用它。如果沉溺在其中,便會對生活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孫嘉辰.傳播隱私管理視域下的朋友圈權限設置探究——以“數(shù)字原住民”一代大學生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07):1-3.
[2]廖香蘭.從微信“圈子”文化現(xiàn)象看交往的異化[J].視聽,2021(04):127-128.
[3]張馨元.青年群體中微信朋友圈的過度自我呈現(xiàn)[J].視聽,2021(0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