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益
摘 ?要:“萬事開頭難”,課堂講授的效果從“導入”開始,有效的導入為學生主動學習新知提供了良好的開端。教學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正是我們數學教學所追求的。
關鍵詞:導入方法;學習積極性;學生主體
在一堂新課講授中,導入環(huán)節(jié)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否認真學習本堂知識,就取決于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否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尤其是數學學科,本身知識枯燥無味,再加上有一定難度,如果在一開始無法吸引學生眼球,引起學生關注,就很難讓學生專注地學習后面的新知識。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可能會覺得導入可有可無,或者隨便做一些引入即可,把大部分時間留來講解新知,可是作為一名有近10年教齡的普通教師,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導入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課一開始沒有引導好,學生就會覺得毫無興趣,影響后面知識的吸收;相反,如果導入得法,學生便會興趣盎然。所以要想學生學好,就必須讓學生主動地學,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那就需要有一個有效的導入設計,針對性地導入方案結合特定的新學內容可以發(fā)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如何優(yōu)化導入環(huán)節(jié),從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中得出了下面的一些體會,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較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溫故知新”傳統(tǒng)導入
數學學科之間的知識很有連貫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舊知進行復習,自然地導出新知。新知是對舊知的延伸和拓展,采用這種導入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時候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作為鋪墊,學生才不會感到茫然,有勇氣進一步地探究新知,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水平出發(fā),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主動地構建和學習新知。例如:在講解“單項式乘單項式法則”時,先就給學生復習“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單項式的相關概念”,再給學生出示一個單項式乘單項式的例子,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想到可以將單項式中相同的字母相乘,系數再與系數相乘,單獨出現(xiàn)的字母及它的指數就照寫,從而順利成章得出了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的法則,通過這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知,還能自己發(fā)現(xiàn)新知,從中獲得了成就感。
二、類比異同自然導入
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指出:“類比是提出新問題和獲得新發(fā)現(xiàn)取之不竭的泉源。”可見,應用類比導入新課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有利于前后知識緊密銜接。在初中數學學習中,類比思想是理解概念,鍛煉思維、構建知識網絡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利用類比思想引入新課,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我在講解數學概念時,常常采用這個方法導入,例如:講解立方根時就類比平方根,我們知道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于a,那么我們就把這個數叫作a的平方根,通過類比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說出立方根的概念就是如果一個數的立方等于a,那么我們就把這個數叫作a的立方根。一個正數有兩個平方根,負數沒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類比發(fā)現(xiàn)立方根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立,正數的立方根是正數,負數的立方根是負數,0的立方根是0。這樣通過類比平方根導入立方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很快掌握新知,同時也有效地將兩個知識加以區(qū)分,可謂一舉兩得。
三、實踐操作直觀導入
《初中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親歷親受,可以讓無趣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在操作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并激發(fā)學生追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講解用正多邊形鋪設地面時,為了讓學生能直觀感受鋪滿地面沒有空隙的條件,就可以讓學生準備若干張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紙片,自己動手拼接,實際操作,結果發(fā)現(xiàn)正五邊形不能鋪滿底面,這時教師再提問引導學生為什么正五邊形不可以,正方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可以呢?學生經過了自己實踐的過程,就會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最后就能發(fā)現(xiàn)只有當圍繞一點的多邊形的所有內角之和等于360゜時才能鋪滿地面,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一步一步挖掘出來了,因此通過這樣的導入方式,學生不僅自己探索了新知,而且從中還得到了學習的快樂。
四、創(chuàng)設情境合理導入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背踔须A段的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畏難情緒,不僅對難點感到恐懼,對新知識點的學習也會存在恐懼,特別是對于一些抽象的不好理解的內容,學生更是提不起興趣去學。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詾榱俗寣W生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就不能生搬硬套地引入新課,合理地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1.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例如:在講解反證法的時候,就引入了一個小故事《路邊苦李》:王戎7歲時,與小伙伴們外出游玩,看見路邊的李樹上結滿了果子,小伙伴們紛紛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動,有人就問王戎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說:“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毙』锇槿フ艘粋€來嘗果然是苦李。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問:王戎是怎樣知道李子是苦的呢?他運用的是怎樣的推理方法呢?采用這樣的故事情境引入,學生一下就被吸引進去了,老師再一提問,學生就會很愿意去思考、去討論,這樣即便是無味的反證法學生也學得很有味,而且能很輕松有效地理解。
2.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例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配套問題時,用一首兒歌引入:“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撲通撲通撲通跳下水……”當兒歌一響起,立馬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點燃了學生學習的激情,接著教師再讓學生根據兒歌中青蛙嘴、眼睛和腿的配套等量關系找出生活中那些也具有配套關系的例子,學生就很有興趣去思考,對配套問題也能準確有效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