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張程
摘要: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學校教育的節(jié)奏,更暴露了傳統(tǒng)思政教育與生活情景脫節(jié)、時效性不強等問題。文章以小學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為依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自然教育、愛國情懷、生命教育、規(guī)則意識四個主題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以教學素材出新、課堂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反饋更新為課堂基點,從教學內容和課程實施兩方面進行了探索,以期形成該課程實施的新樣態(tài),為后疫情時期的學科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后疫情時期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 新樣態(tài)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深遠影響。后疫情時期,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而是疫情時起時伏。后疫情時期的特點給小學教育教學帶來諸多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辯證地看,這也是加強道德建設的一次契機,需要教育工作者著手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新樣態(tài)。
一、反思:后疫情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落實
大災即大考??箵粜鹿诜窝滓咔榭简灹巳藗兊牡赖乱?guī)范。然而,部分人卻不能在新形勢、新要求下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執(zhí)意聚餐聚會,散布、傳播謠言,乘坐公共交通不佩戴口罩等不道德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以及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構成了威脅。
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得不讓我們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傳統(tǒng)思政教育有效性進行反思。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梳理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1.缺乏專職的學科教師,教學目標難把控
部分學校將道德與法治學科視為“豆芽科”,在學校教學工作安排中,對道德與法治專職教師的引入重視度不夠,安排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教師兼任道德與法治學科。由于對學科體系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深入的梳理,一般的兼任教師很容易受“以知識目標為主導的課堂”影響,忽略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內容與生活情景脫節(jié),存在教教材現(xiàn)象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內容與兒童的生活情景脫節(jié)。例如,教師在組織討論紅軍過草地的艱苦環(huán)境時,學生會發(fā)出“他們?yōu)槭裁床怀郧煽肆ρa充體力?”的質疑……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邏輯,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教教材的課堂教學可能熱鬧,但學生難以形成相應的道德認知,更難將知識轉化為道德品質。
3.課堂組織重顯性引導,課程評價不及時
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還是由教師進行顯性引導,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效果反饋評價具有滯后性,導致學生不易形成良性螺旋上升的道德意識和行為。
二、重構:后疫情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內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核心是引導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應以“尊重學生品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為總體原則進行教學,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不謀而合。在后疫期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要狠抓兩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需要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共同體意識;二是圍繞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案例討論,引導學生形成良性公共空間營造的道德認知。
2019年9月,教育部審定發(fā)布的《道德與法治》德育統(tǒng)編教材在全國中小學使用。我們梳理了1~6年級12冊教材的單元體系,與疫情相切合的主要涉及四個主題:自然教育、愛國情懷、生命教育、規(guī)則意識。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將后疫期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序列化。
1.自然教育
《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提道:“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倍嬲龑和幸娴淖匀唤逃粌H僅是簡單的戶外玩耍,還應當以“融入、系統(tǒng)、平衡”三個和諧精神為基礎。例如,一年級上冊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一年級下冊二單元《我和大自然》、六年級下冊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這三個單元先后按照觀察、認識、實踐的邏輯引導學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2.愛國情懷
為了阻擊新冠肺炎病魔,白衣天使與家逆行;前后方忙碌的黨員堅守崗位、踐行職責……他們在危難面前的抉擇告訴我們,什么是愛國情懷。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也有許多愛國情懷的主題單元,如一年級下冊三單元《我愛我家》、二年級上冊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四年級下冊三單元《感受家鄉(xiāng)文化,關注家鄉(xiāng)發(fā)展》、五年級下冊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教學內容先后按照家庭、家鄉(xiāng)、國家逐漸擴大學生的視角,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
3.生命教育
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一定要珍惜。在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應該學會保護自己。對小學生而言,不論是居家學習,還是外出玩耍,都要掌握科學的預防方法并反復學習。例如,一年級上冊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三年級上冊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用方法支撐的生命教育,目的是要讓學生覺醒生命意識,懂得生命堅守的意義。
4.規(guī)則意識
疫情似鏡,照出境界高低;規(guī)則如繩,測出是非曲直。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則是保障社會秩序良好運行的前提。提高學生規(guī)則意識就要加強對是非對錯的判斷和道德、法規(guī)的學習。例如,二年級上冊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三年級下冊二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五年級下冊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六年級上冊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倡導所有人共同守護美好生活,就要使規(guī)則成為學生自己的內在需要。
以上各冊的教材單元內容,在后疫情時期應當進行常態(tài)化開設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有反思、有成長,有效提高道德素養(yǎng)。
三、探索:后疫情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
1.教學素材出新
疫情中隱藏著豐富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素材。中央文明辦下發(fā)的《關于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正反兩方面的鮮活案例,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我們應該抓住時機,突破教材內容的局限性,挖掘后疫情時期中有利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常識之材、溫情之材、典型之材。
(1)常識之材
病毒來勢洶洶,如何有效保護自己?如何創(chuàng)建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需要挖掘更鮮活的教學素材,開展最生動的生命教育。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曾表示: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到底是什么動物,需要醫(yī)學研究數(shù)據(jù),但極有可能與食用野味有關。尊重自然、愛護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應該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常識責任意識。此外,七步洗手法的演示、每日用餐營養(yǎng)搭配、口罩的正確佩戴等都是切合學生生活情境的常識教育的重點。
(2)溫情之材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有大量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冒著生命危險沖鋒前線的白衣天使、堅定不移駐守武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捐款不留名的老人、在火車上免費贈送口罩給他人的小伙兒……這些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絕佳的溫情教學素材。
此外,樹立健康意識、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身心愉悅、定時鍛煉身體、進行放松訓練……都可以補充心理能量,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心理免疫力。這也是抵擋一切病毒入侵的關鍵。
(3)典型之材
疫情中的典型事跡、典型人物可以為道德與法治提供教育基點。例如,我們信服鐘南山院士的觀點,是因為他的觀點背后有科學精神在支撐。疫情中先進黨員沖鋒在前,傳遞的也是人文精神。政府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體系,保障糧油蔬菜等重要生活物資的生產(chǎn)、儲備和投放,減少了抗疫的后顧之憂,大力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
2.課堂方式創(chuàng)新
道德與法治是以價值引領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的教學。道德的形成無法通過簡單的知識傳授完成,學生必須通過實踐,在情景中發(fā)現(xiàn)、體驗、感悟,主動構建道德體系,才能生成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
后疫情時期,我們可以嘗試打破教室空間的壁壘,在空間上建立一個無縫銜接的課堂環(huán)境。通過微視頻、微課的制作,進行道德與法治的線上課堂教學。搭建網(wǎng)絡時空平臺,組織師生、生生互動,形成線上授課新模式。甚至還可以突破學科課堂,走向以道德與法治為主題的班隊會課程。例如,“疫過有晴天,相約共成長”“致敬·守護天使”“敬畏生命,感恩有你”等主題,從授課的形式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
3.教學反饋更新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反饋滯后,學生不易得到及時鼓勵。所以,我們所倡導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一定要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第一,關注評價過程。重點是針對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
第二,采用多元評價。強調道德與法治的去學科化,弱化其知識點的掌握,評價應該重視學生行為背后的教育價值。
第三,回歸兒童生活。在后疫情時期,有許多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評價點。例如,作息時間的制定、勞動教育的落實、人際交往的效果、遵守規(guī)則的情況、升旗儀式的表現(xiàn)、衛(wèi)生習慣的執(zhí)行。
后疫情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著學校課堂新樣態(tài)的生成。在這樣的特殊時期,道德與法治學科更肩負著重要的教育使命。應用好疫情期間的教育素材,才能激活生命正能量,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晏輝.公共危機與道德人格——關于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思考[ J ].江西社會科學,2020,40(05):5-15,254.
[2]周媛媛.疫情期間運用信息技術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以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 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0(05):32-34.
[3]王玨,王碩.公共健康的倫理博弈與道德邊界——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證研究[ J ].探索與爭鳴,2020(04):275-286,292.
[4]孫應帥.透過疫情看新時代“公民道德”的培育[ J ].人民論壇,2020(10):69-71.
[5]馮林軍.“疫情資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使用策略[ 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0(03):11-13.
[6]滕閩軍,徐益鋒.基于抗疫大事件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優(yōu)化策略——“疫情下的中國行動”微課程研發(fā)實踐[ J ].中小學德育,2020(0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