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琦
摘要:運動反饋在運動技能的練習當中可謂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一環(huán),關于反饋的研究早于二十年代便有學者進行從事,先后將其運用疾病治療和心理能力的訓練,但是將反饋應用到運動技能的練習當中則是相對較晚的,并且現(xiàn)階段對于反饋在運動技能的練習當中的研究并不多。作者通過對收集的文獻進行閱讀整理和總結,以期將反饋訓練早日作為運動技能練習的一個重要手段或者途徑。
關鍵詞:反饋;教學模式;運動技能練習
一、反饋模型
反饋可以分為兩類,分類標準是按照時間來進行的,主要有及時反饋與延時反饋兩種形式;從反饋的類型上來看可以分為簡單反饋與復雜反饋,但是后者基本較少被提及,原因是在不同的反饋類型中所提供的信息存在差異,與其它因素交互復雜。在早期的研究當中,增加知覺的間隔時間會導致運動表象的衰退,從而減少反饋與結果知覺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早期的對于反饋的研究往往認為延時反饋能提供的作用相當有限[1]。但是在近年來的研究當中,學者們更傾向于支持延時反饋。如金亞虹,章建成,孫耀華和任杰在《延遲結果反饋對追蹤任務技能學習的影響》中通過實驗證明即時反饋并不利于運動技能的訓練,延時反饋對運動技能練習的影響通常在一天之后開始顯現(xiàn)[2]。而后又在《延遲結果反饋對追蹤任務技能學習的影響》和《延遲結果反饋對復雜追蹤任務動機技能學習的影響》中提出:在簡單的追蹤任務中,即時反饋優(yōu)于延時反饋,但是在復雜的追蹤任務中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主效應區(qū)別并不顯著。因此在不同的難度的運動技能的練習和學習過程中選用即時反饋與延時反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結合項目經(jīng)驗、實驗結果與個體差異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合適的反饋模式,促進運動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反饋的運用
(一)生物反饋訓練
生物反饋的運行機制是以機體信號,這里主要指神經(jīng)-肌肉及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的信號,將其轉(zhuǎn)化為物理信號。通過利用生物反饋原理來達到提高控制個體機體能力和心理能力,生物反饋訓練主要包含的內(nèi)容有如下幾個方面:
1.調(diào)整機體喚醒水平
機體喚醒水平是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和技能學習狀態(tài)的關鍵因素,過高或者過低的喚醒水平都不利于運動員的動作表現(xiàn)。
2.有助于消除運動性生理疲勞
李繼剛,田寶在對生物反饋訓練的研究中得出的主要結論是通過在體操運動員的訓練中加入生物反饋訓練,達到了提高運動員動作方面的控制能力,同時還間接的影響了運動員的肌肉強度,促進了肌肉控制能力,減少肌肉疲勞等方面,不在運動員個體控制方面有所促進,同時也提高了運動員的運動表現(xiàn)能力。
(二)視頻反饋訓練
視頻反饋訓練,是以視頻作為學習者主要的學習媒介,通過錄像等手段使學生直觀的觀測到自身的動作,通過觀察來達到改善學生錯誤動作的目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通過不斷地回顧錄像,從個體認識出發(fā),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目前,對該反饋方法進行研究的較多,并且大多是針對各個專項的具體的實踐研究較多。其中例如:籃球、鉛球、網(wǎng)球等。但是該方法也存在著較多的局限,在環(huán)境、設施條件不夠好時僅適用于選修課這種層次較低的學段使用,并且對課時和教師課下時間占用比例大等問題。
(三)互動反饋
互動反饋教學法,是指以學生為核心,以教師為輔助,通過溝通、交流來進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以“交互作用論”和“人境交互決定論”為理論支撐,強調(diào)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打破傳統(tǒng)教與授的模式。其作用在于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同時也間接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中采用互動反饋教學法,不僅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有著促進,同時也符合當下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注重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內(nèi)涵。
三、對反饋教學模式的探討
經(jīng)過一些文獻的查閱,我們不難得知,不論是即時反饋還是延時反饋都能對運動技能的訓練起到積極的幫助。但是這僅僅是對反饋的積極作用的一種實驗行為,要想將反饋真正的運用到運動技能的教學當中我們還需要去探究一套成體系的教學模式,作者在所選文獻中選其兩種模式提供于下,以供分析:
(一)雙向反饋體育教學模式
雙向反饋教學法是在體育控制論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zhì)量。而采用雙向教學法,必須要注意教學的過程中重視教學的組織性、計劃性,并不斷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反復對教學進行信息的收集,以收集的信息為主,反復檢查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
此種教學模式是將反饋依托于控制理論的基礎上。在實際的教學群體當中和教學過程當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相當嚴重,“步步反饋”難以實現(xiàn)。教師很難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去講解的同時再去收集各個學生的反饋信息,更無須提及去修改、調(diào)整既定目標,雖然這種教學模式是有利于學生的練習的,但是對體育教師工作量的增加過于的大了,很難有機會推行。
(二)反饋教學法
不同于上述的雙向反饋教學模式,反饋教學法強調(diào)學生主動向教師反饋自己的訓練結果,而不是等待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去收集反饋信息。在教法上,反饋教學法鼓勵教師引導學生、激勵學生以謀求學生將結果與過程反饋與教師,在反饋過程上強調(diào)及時性,即課上即時反饋即時指導,課下及時收集學生想法。
四、結論
1.在對反饋的研究當中,將反饋分為即時反饋與延時反饋兩種。在簡單任務中,學者們普遍認為即時反饋是優(yōu)于延時反饋的,在復雜的任務當中兩者的主效應作用并不明顯。
2.反饋在運動技能的練習當中有著不同的應用,不論是從生理角度反應對象的機體水平或者是從教學方面反應對象的訓練現(xiàn)狀上都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
3.通過對反饋教學模式的查閱分析,就目前而言,對反饋教學模式的研究尚且處于研究初期,學者所提出的反饋教學模式或多或少的存在相似之處,并沒有合理的區(qū)分開來,并且一些學者所提出的反饋教學難以在實際教學中去推行。
參考文獻:
[1]馮霞,馮文鋒,馮成志.反饋類型和反饋時間對動作技能獲得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8,41 (03):533-539.
[2]金亞虹,張劍,朱思萌.生物反饋對動態(tài)平衡技能訓練的影響:第十一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Z].中國北京:20181.
(通訊作者:高春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