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 要】詞匯是對外漢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院校對外漢語專業(yè)的教學實踐中能夠發(fā)現(xiàn),因為語言發(fā)展、方言、文化底蘊等各因素的印象,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是一大難點,始終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成熟教學模式。
【關鍵詞】大學教育? 對外漢語? 詞匯教學?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4.066
眾所周知,對于語言教學來說,最基礎的四大要素就是聽說讀寫,即從口語和書面語的運用來說,學生最基本要具備能交流對話,同時也能書寫、理解等各方面的能力。而從漢語的日常教學來說,我們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以上所有能力的構建都離不開語言教學中最為基礎的內容:詞匯。詞匯是構建整個人類語言體系的根基,雖然不同地域條件、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語言體系不同,詞匯的使用方法和釋義也千差萬別,但是詞匯在語言中的地位卻是相同的不可動搖,不論是口語交際還是書面語記錄表達,詞匯量掌握不夠,就無法準確地表達出既有的意思,更不可能在交流過程中完成一對一或者多對多的準確對話。所以對于語言教學來說,不論是學習本民族的語言還是學習外語,都需要學習者掌握足夠的詞匯做基礎動力。而本文中我們所探究的就是語言教學中的詞匯教學相關內容。
對外漢語,顧名思義和我們日常大學所設置的漢語言專業(yè)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所謂對外,即是指針對使用漢語為母語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人交流服務的;而漢語則就是我們尋常意義上所認為的中國人的母語。因此大學對外漢語專業(yè)的設置,通常是為了培養(yǎng)在國家交往過程中,尤其是文化交往過程中輸送中華民族傳統(tǒng)語言和文化的紐帶型人才。所以和普通的漢語言專業(yè)學生相比,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專業(yè)學習方面通常是包含漢語和另外一門外語或者少數(shù)民族語言,大多數(shù)大學專業(yè)設置是中英雙語,然后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對于兩種語言精通,且在語言基礎上對中國文化、文學以及對對應外國文化,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具有全面了解和知識儲備的人才。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對外漢語更加傾向于要求學生對于漢語知識事無巨細的學精、學通透。那么作為源遠流長,結合方言等在語言和文字上不斷演化,且跟隨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的漢語詞匯,在整個對外漢語專業(yè)漢語知識教學方面是當之無愧的難點和重點。但是從教學實踐來看,當前對外漢語專業(yè)教學相對于大學其他專業(yè)來說,起步較晚,發(fā)展基礎相對薄弱,所以教學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問題也較為突出,本文中我就結合當前的教學實際,針對當前對外漢語教學現(xiàn)狀,提出幾點基礎性的教學原則。
一、語素、字詞結合的教學原則
對外漢語,我們研究的是教不同語言的人學習漢語,所以我們教學過程中也要針對性的從基礎的內容入手,去尋找漢語詞匯學習的最一般規(guī)律。而對于詞匯教學來說,語素是基礎,語素組成對應的字,然后再根據(jù)語法組成對應的詞。所以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我們要秉承著語素為基礎,字詞結合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掌握漢語詞匯最本質的規(guī)律。
首先,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我們要著重注重語素教學,語素教學就是在講解某一個詞語時,先把常用的,尤其是詞語構成過程中最具有構詞語素意義的傳輸給學生,學生在學習對應的語素意義之后,再去學習由這個語素所形成的詞語,在記憶過程中就會根據(jù)語素的意思去聯(lián)想和延伸,更有效地記住新詞的意思和用法。例如,學習“走失”這個詞語時,“失”是一個相對構詞范圍廣泛的語素,“失”的意思就是“失去”、“沒有”,那么再遇到和“失”組成的詞語,學生即使不知道具體的意思,也能夠根據(jù)“失”去聯(lián)想延伸出相近的意思,因為每個語素往往都會存在固定的含義,而單個語素所組成的詞則會在一定程度上融合語素的意思。
其次,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從語素發(fā)展出發(fā),教給學生對應的構詞方法。如語素在構詞過程中的并列關系、偏正關系、修飾關系、補充關系等,如“公交卡”關鍵的語素是“卡”而“公交”則是來修飾卡,“公交卡”是卡的一種,所以屬于偏正關系,前者對后者進行修飾。同時,通過構詞關系可以一定程度上糾正學生創(chuàng)造的“非詞”問題,如“呼救”而不是“叫救”等,語素之間存在結合和拆分等不同關系,通過明確語素之間的構詞關系,避免字詞的無規(guī)律組合。
二、結合語境以及詞語搭配進行詞匯教學的原則
詞匯教學更進一步的目的是在于能夠自由的運用于口語交際或者是書面表達中。所以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方面,我們還要重點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單個的詞匯構成,更多的是如何在語境句子中使用詞匯,辨別詞匯的意思。因此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還要秉承語境、句子中教學的原則。首先,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教給學生“動態(tài)”的詞,這里所講的動態(tài),并不是指動詞,而是指在詞語意思理解和運用方面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對于漢語詞匯來說,不論是詞性還是意思都是多變的,所以在不同的語境中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另外漢語區(qū)別于其他語言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還在于其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合很多方言詞匯,所以存在更靈活的詞性轉換、多音字等。例如“你別把門別壞了?!眱蓚€“別”詞性和意思都不相同,所以需要結合語境去判斷每個詞的詞性、語音、意思等等。其次,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詞語組合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詞語搭配也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要一項,例如“采訪”進而“拜訪”,“采訪”通常情況下只能和人進行搭配,而“拜訪”則是可以和人或者地點進行搭配。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讓學生明確不同詞匯之間的詞義區(qū)別,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具體的搭配原則,明確不同詞語的搭配范圍。
三、詞語釋義上要遵循準確、適度原則
對于漢語來說在發(fā)展過程中處于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新和對外來詞語兼收并蓄的狀態(tài)。所以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方面,還要從漢語和外語的互譯方面入手,遵循準確、適度釋義原則。首先,對漢語詞義的解釋要準確,尤其是在解釋成語方面,避免出現(xiàn)用一個成語去解釋另一個成語的現(xiàn)象,從而犯循環(huán)釋義的錯誤;其次,在教學中針對外來詞和創(chuàng)新詞,我們在教學中更要準確地給出釋義,如“給力”、“檸檬精”等等,給出具象化的解釋才能有力保證文化背景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做到正確的結合語境使用。
總之,對于當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來說,因為對外漢語專業(yè)受到我國經(jīng)濟等各方面因素發(fā)展的影響,起步時間較短,所以在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上都還處于發(fā)展階段,以上僅僅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摸索總結出的階段教學基本原則,希望對其他對外漢語教師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李如龍,吳茗.略論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兩個原則[J].語言教學與研究(02).
[2]孫新愛.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應把握的幾個原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