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澤
【摘? ? 要】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閱讀文本、引發(fā)思考、增強感悟的過程。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感悟體驗的獲得更多依賴于學習情境。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角色扮演、變換人稱朗讀、課文插圖、多媒體CAI等手段,可以讓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文本,從而實現(xiàn)更深層次的感悟體驗。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情境? 體驗? 感悟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0.105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的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明確要求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著重引導學生借助一定的情境豐富情感體驗,從而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通過角色扮演融入課文情境
眾所周知,小學生都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不僅可以將課本的內(nèi)容進行再現(xiàn),而且也可以促進學生對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將學生表演過程進行錄像并回放,使學生既能看到表演效果,又能進一步增強表演興趣,在表演情境中增強了生命感悟。
如教學《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時,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學生扮演老虎、狗熊、狐貍、大灰狼、梅花鹿,按照教材規(guī)定的對白內(nèi)容進行情境閱讀表演。表演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各個動物的體態(tài)特征和語言特征,并借助一定的道具如臉譜、服裝、紙筒喇叭來增強表演的感染力。最后,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特別是讓參演同學說一說自己的理解與認識,這樣可以更加深化主題的理解。最后教師進行總結(ji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發(fā)布通知時要把重要的內(nèi)容,時間地點說清楚、說完整這樣一個道理。
二、通過變換人稱閱讀融入課文情境
閱讀時為了提高閱讀效果,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變換人稱這樣更有利于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效果,進一步強化內(nèi)心體驗。
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成一只烏鴉,并以烏鴉的人稱進行朗讀。如原文,“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里邊的水又少,它喝不著,怎么辦呢?”換成“我看見……”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把“烏鴉”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著手解決,既體現(xiàn)了內(nèi)心的焦急,又為自己辦法感到欣喜,更能體會解決喝水問題后當時那種自豪的心情。
再比如閱讀《草船借箭》時,把自己想象成諸葛亮,把“諸葛亮”三個字變成“我”,讓自己身臨其境地把思想融入三國時代火燒赤壁前的場景中,體現(xiàn)“我”沉著冷靜,胸有成竹的氣勢,最后,勝利完成了周瑜要求三天得到十萬枝箭的任務,成功挫敗了周瑜陷害諸葛亮的陰謀。整個課文閱讀下來,學生心中蕩漾著一種指點江山,決勝千里的自信感覺,過了一把做三國著名軍事家諸葛亮的戲癮,自然很興奮,讀后還余興猶在。
三、借助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融入教學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語文課堂應用插圖教學的現(xiàn)象越來越少。其實,插圖是語文教學中很好的一種輔助用具。一是插圖尺寸比較大便于學生觀看;二是插圖內(nèi)容大多色彩比較豐富易于激發(fā)學生想象;三是折疊和懸掛比較方便。小學生以思維為主,在授課時適當?shù)倪\用掛圖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課本內(nèi)容。
例如,教學《黃繼光》時,教師可以運用掛圖呈現(xiàn)教材的相關(guān)情節(jié)。如“戰(zhàn)士突擊”、“黃繼光憤怒注視敵人火力點”、“黃繼光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等故事情節(jié)都適合用掛圖呈現(xiàn),使學生在文本閱讀時切身感受到戰(zhàn)斗的激烈和殘酷,進一步凸顯英雄黃繼光的偉大形象。
再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則可以充分多媒體CAI的優(yōu)勢,事先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準備一些有關(guān)西沙群島風景和各種魚兒的幻燈片以及一些有關(guān)西沙群島的風景視頻資料。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圖文并茂,有聲有色地在課堂上給學生呈現(xiàn)教材內(nèi)容。這里既有美妙畫面的欣賞,也能讓學生親臨其境般的感受到西沙群島的富饒,還能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品質(zhì)。這樣,學生帶著對美的憧憬之情,就會產(chǎn)生聲情并茂的閱讀效果,更加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享受一次審美大餐。
四、以作者視角進行閱讀融入課文情境
讓學生覺得作者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作者,從而揣摩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比如教學《靜夜思》時,讓學生通過心理暗示,把自己當成詩人,體會出詩人孤身在外,目睹明月,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學生把自己當成詩人后,頗有一種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感慨,從而也就理解了古詩的意境。再如教學《南轅北轍》時,讓學生想像自己就是作者,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哦,是為了告訴人們方向錯了,就算再努力也無法達到目的這個哲理。那么,我怎樣告訴人們呢?通過一個故事嘛!學生閱讀課文時,就會帶著這種思路去理解課文,從而和課文的原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基本相似,揣摩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也等于加強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當然,法無定法,不管哪種方法,教師務必使學生和課文產(chǎn)生共鳴,融入情境。恰當靈活地運用電教媒體手段,往往使學生的閱讀事半功倍,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每篇課文都好像是一場情感體驗,好像一段生命的感悟。我們讓學生體驗得越多越生動,學生的閱讀世界就會變得越加精彩。這種心理暗示,能讓學生把閱讀和體驗聯(lián)系起來,體驗到自己作為閱讀主角的喜悅,閱讀情緒必定高漲,使學生閱讀能力猶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攀高。
參考文獻
[1]陳劍鋒.體驗:開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金鑰匙[J].《語文建設》2019年10期.
[2]黃麗凌.淺談情境體驗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J].《語文課內(nèi)外》2019年33期.
[3]韋榕梅.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廣西教育(義務教育)》2019年11期.
[4]朱俊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學生閱讀體驗的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讀寫)》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