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新聞播音來說,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如何播得清楚明了,以便受眾接收信息、理解內(nèi)容,從而提升傳播效率。而在影響新聞播音傳播效果的眾多因素中,如何選擇正確的重音是重要且值得深究的問題。通常更多人在播音時習慣首先從播音屬性出發(fā)尋找重音所在,往往會忽略新聞播音其新聞活動的本質(zhì),忽略其最為重要的新聞屬性。如果從新聞屬性出發(fā),選擇出的重音往往更加清晰簡要。
關鍵詞:新聞播音;重音;新聞屬性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079-02
一、引言
想要播好新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聞播音不是機械的見字發(fā)聲,其過程包含由字到詞到句最后成篇的轉(zhuǎn)化與處理,囊括新聞價值與傳播效果的考量、理解感受和態(tài)度情感之間的統(tǒng)一。對此題目的選擇,是基于筆者自身學習的思考以及在一線實習工作的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對重音的選擇是播報新聞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二、重音選擇的原則
播音員在拿到稿件的那一刻,首先應樹立責任意識,明確新聞播音不是一種藝術呈現(xiàn),而更多是一種切實的服務,播音員是連接新聞事實與受眾的橋梁。要盡快備稿,梳理掌握稿件,做到心中有數(sh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重音的選擇上必須遵循兩點原則,一是“準”,二是“精”。[1]
所謂“準”,就是在重音的選擇上要準確,具備在各種復雜的句子結(jié)構(gòu)中抽絲剝繭、挑出重音的能力。不能按照個人語感與表達習慣盲目加重,而必須通觀全篇,在理解稿件意圖的基礎上慎重判斷。新聞播音員對重音的錯誤判斷會使受眾對新聞內(nèi)容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甚至出現(xiàn)背道而馳的現(xiàn)象。
所謂“精”,就是在重音的選擇上要精確、精益求精,重音一定不能過多,如果都是重音,則反而沒有了重點,語意傳達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一般來說,一個短句只需要找到一個重音即可,如果在一個句子中發(fā)現(xiàn)多個想要強調(diào)的詞或詞組,首先應該考慮自己是否真的吃透了新聞所要表達的意圖,反復揣摩比較,從中選優(yōu)。實在無法舍棄,也需要區(qū)別表現(xiàn)重音、次重音,使內(nèi)容主次分明。其余非重音部分在語流中帶過,突顯重音部分。
三、從播音屬性出發(fā)尋找重音
有關播音語言中重音的位置選擇,首先應該明確重音的位置雖存在規(guī)律,但所謂規(guī)律一非萬能公式,二非沒有例外。重音的選擇從來都是一個相對主觀的過程,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解讀都存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差異,因此重音從來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從播音學屬性來看,可以以張頌先生提出的播音學中10種重音形式作為基本依據(jù),這10種形式具體包含并列性重音、對比性重音、呼應性重音、遞進性重音、轉(zhuǎn)折性重音、強調(diào)性重音、比喻性重音、擬聲性重音、肯定性重音與反義性重音。[2]但新聞播音與其他有聲語言表達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不僅具備播音屬性,更重要的是其新聞活動屬性。因此對新聞播音中重音的選擇,必須同時考慮其新聞屬性。
四、從新聞屬性出發(fā)尋找重音
任何傳播活動的發(fā)生,都基于傳播雙方或多方的信息不對等,有了這樣的不對等,才會產(chǎn)生信息的流動。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進行主動傳播的新聞媒體處于主導地位,其掌握的信息往往要遠多于廣大受眾。[3]因此在傳播過程發(fā)生之前,存在新聞選擇的過程,而新聞價值就是影響新聞選擇最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經(jīng)過審核最終決定進行播報的新聞一定存在價值,對播音員來說如何播報必須考慮其新聞價值。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只被一方認為有價值而沒有被對方接受的新聞事實,對另一方是毫無價值的。只有雙方共同認可接受,才是新聞存在價值的前提。而被雙方認可很重要的一點是接收者需要“不知情”,如果接收者早已知道某個新聞事實,哪怕這個事件再重大、再緊急,也不再擁有新聞價值。與此對應的,哪怕已經(jīng)發(fā)生很久的事情,對不知道情況的人來說如果有一天他知道了,對他來說就是極新鮮的事實,其也就成了新聞。
馬克思也曾經(jīng)談到自己對新聞的認識,他說:“馬斯醫(yī)生是‘馬克思政治集團’的信徒,這對我倒是一個新聞?!盵4]這個故事是當時馬克思在馬斯醫(yī)生的診所看過病,之后便出現(xiàn)了很多風言風語,說馬斯是“馬克思政治集團”的信徒,而馬克思本人對這個“馬克思政治集團”也是第一次聽聞,因為他的“不知情”,所以這件事對馬克思來說就是一件新聞。
在我國,媒體機構(gòu)發(fā)出某條新聞,一般是基于受眾對新聞使用價值的考慮,另外包含對經(jīng)濟因素和政治宣傳效果的考慮。受眾對某條新聞的接受程度完全出于自己對該新聞價值的判斷和自身的某種需要。對某些有特定需求的受眾來說,他們有自己了解的領域且相關知識儲備豐富,對新聞播音的質(zhì)量沒有太高要求,可以獲取信息即可。但對很多沒有特定收視目的的受眾來說,只有通過播音員的引導,才能對某條消息感興趣、發(fā)現(xiàn)這條消息與自身的某種聯(lián)系而找到新聞的使用價值,這是播音員在新聞播音過程中的職責所在。這就要求播音員可以明確地將蘊藏在新聞事實中的新聞價值突顯出來,“放”在受眾面前供他們選擇,而突顯新聞價值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重音的使用。
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本身包含的引起社會各種人共同興趣的屬性,包括5個具體性質(zhì):時新性,時間上是新鮮的,是社會大眾廣泛不知情的;重要性,事件和當前社會生活及廣大受眾切身利益相關聯(lián);接近性,心理上與地理上與受眾的接近;顯著性,名人、名家及著名的地點往往引人注目;趣味性,趣聞奇事往往會引起人的好奇與關注。因此在新聞播音過程中,符合這5點具體性質(zhì)的地方往往就是重音。具體來看以下兩個例子:
“今年,青海省生源地助學貸款受理金額、申貸學生人數(shù)均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學生總數(shù)達到25.8萬人,其中近一半學生都來自各縣區(qū)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這條新聞中,可以比較容易地選出“新高”“25.8萬”這兩個詞作為重音,可以肯定這兩個詞作為重音是正確的,但是這是否是最重要的那個重音?從尋求新聞價值角度出發(fā),仔細思考過后,還應該選出“生源地”作為重音。生源地助學貸款是國家在2010年左右開始推行的一項新政策,相較于以往的國家助學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方便學生申請辦理貸款獲取資金,同時減少金融機構(gòu)風險。因此可以看出這是一條具有強烈政策宣傳性的新聞,其新聞價值就在對政策的宣傳以及相關受眾的指導,而只有強調(diào)“生源地”,才能最準確地突出此條新聞的目的與重要性。
“中巴兩國進一步提升合作關系,勢必將對已經(jīng)啟動的中巴經(jīng)濟走廊建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p>
這一條新聞的重音應該放在“進一步”“中巴經(jīng)濟走廊”“巨大”3個詞上。對中巴兩國來說,合作關系是固有的,因此再強調(diào)合作關系無太多意義,而目前我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系要“進一步”發(fā)展才是重點。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對我國的好處就是推動了中巴經(jīng)濟走廊建設,因此突出“中巴經(jīng)濟走廊”最能體現(xiàn)本條新聞的價值所在,同時存在政治宣傳與大眾科普的性質(zhì),體現(xiàn)了時新性與重要性。最后,針對建設經(jīng)濟走廊提升合作關系對經(jīng)濟的推動作用如何,顯然是“巨大”的。
五、結(jié)語
通過本文的例子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從新聞價值的視角尋找重音的過程,包含了對新聞內(nèi)容先梳理、再理解、最后處理的思維推導過程。在新聞播報前必須清楚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了解這條新聞的目的何在、價值幾何,不斷權衡哪里才是最能體現(xiàn)新聞價值的重點。經(jīng)過了這樣的思考過程,重音往往就會“不請自來”。
參考文獻:
[1] 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56-57.
[2] 吳郁.主持人語言表達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107-108.
[3] 李水仙.新聞播音中的重音處理[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20-21.
[4] 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60.
作者簡介:朱萌(1998—),男,陜西西安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語傳播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