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媛
【摘 要】目的觀察麻醉恢復室中氧流量對患者的影響。方法將80例手術患者均分兩組,對照組設定吸氧濃度處于22%-30%之間,觀察組處于33%-44%之間,比較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程度及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結果術后12h及24h時觀察組中重度惡心嘔吐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肺功能均顯著改善,觀察組FEV1、FVC、PEF數(shù)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麻醉恢復室中給予高流量吸氧對及早恢復肺功能、降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效果顯著。
【關鍵詞】麻醉恢復室;惡心嘔吐;肺功能
對于全身麻醉而言,在麻醉恢復室中的有效吸氧能夠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程度,避免顱內壓升高、術后異常疼痛[1]。本次研究以對比形式觀察了在麻醉恢復室中設定不同氧流量吸氧對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手術住院病患共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兩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2:18;年齡區(qū)間處于19-53歲,平均年齡(46.37±5.22)歲。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1:19;年齡區(qū)間處于19-55歲,平均年齡(47.19±4.61)歲。組間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在我院接受手術(均為腹部手術、全身麻醉),麻醉維持藥物及誘導藥物相同,術前半小時停用吸入性麻醉藥及肌松藥物,術中麻醉深度維持在BIS40-60之間。
剔除標準:手術時間過長(5h以上)、術中出血量在800ml以上、拔管時間在2h以上、術前合并嚴重肝腎/心腦功能異常者。
1.2 一般方法
于患者手術結束處于麻醉恢復室中后開始吸氧并測定氧飽和度。兩組均選擇經雙鼻道吸氧管持續(xù)吸氧,設定對照組吸氧濃度處于22%-30%之間,設定觀察組吸氧濃度處于33%-44%之間。麻醉恢復室吸氧期間持續(xù)監(jiān)測血氧濃度(指脈氧監(jiān)測),若咳嗽咳痰無力則及時吸出痰液確保呼吸通暢。
1.3 觀察指標[2]
1.3.1 惡心嘔吐程度
于術后6h、12h、24h三個階段展開評估,標準如下:無/輕度——未出現(xiàn),或存在輕度腹部不適及輕微惡心,不存在嘔吐情況;中重度——惡心嘔吐較明顯但未排出胃內容物,或嚴重嘔吐排出胃液等內容物,甚至需用藥控制。
1.3.2 肺功能指標
比較在吸氧前后兩組病患肺功能狀況,對比指標為FEV1、FVC、PEF。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肺功能FEV1、FVC、PEF數(shù)值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術后6h、12h、24h中重度惡心嘔吐發(fā)生率以[n(%)]表示,以卡方檢驗。若p<0.05表示組間數(shù)據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惡心嘔吐程度
比較在術后6h、12h、24h三個階段兩組病患惡心嘔吐程度。經比較,在術后12h及24h時觀察組未出現(xiàn)中重度惡心嘔吐者,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一。
2.2 肺功能比較
比較在吸氧前后兩組病患肺功能指標,顯示吸氧后各項數(shù)據均顯著上升,通氣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二。
3 討論
手術結束后,當患者處于麻醉恢復室時,有效給氧操作能夠幫助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轉化為氧合血紅蛋白,改善動脈氧分壓,減輕機體組織缺氧情況,協(xié)助患者緩解呼吸困難癥狀,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程度[3]。部分全身麻醉手術可能影響到患者肺部通氣能力,在手術創(chuàng)傷以及健康組織受感染情況下,患者術后極易出現(xiàn)低氧血癥危險,因此在麻醉恢復室中的持續(xù)觀察以及有效給氧尤為重要。也有患者由于術中需采用腹腔鏡操作,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術后體內容易出現(xiàn)二氧化碳潴留情況,即便患者已經恢復有效自主呼吸,仍可能出現(xiàn)高碳酸血癥以及低氧血癥,繼而誘發(fā)惡心嘔吐癥狀。
在麻醉恢復室中的有效給氧可分為低流量吸氧與高流量吸氧兩種。本次研究對比顯示,采用高流量吸氧能夠更有效緩解惡心嘔吐程度并改善患者肺功能。這是由于在高流量吸氧模式下,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能夠快速與氧分子結合并形成氧合血紅蛋白,讓機體細胞有效氧濃度上升,提升血液SPO2值,幫助體內多余二氧化碳排出,對組織缺氧狀態(tài)予以盡快糾正[4]。研究認為,患者術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與體內殘留二氧化碳未完全排凈有關。同時,在高流量吸氧模式下可有效緩解患者緊張心理狀態(tài),降低對疼痛敏感性,提升身心舒適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術后高流量吸氧需控制每分鐘在六升以內,氧濃度控制在45%以內,確?;颊甙踩???傊?,在麻醉恢復室中選擇高流量吸氧能夠顯著緩解術后惡心嘔吐程度,并幫助盡快恢復肺功能,提升吸氧有效性。
參考文獻
吳芳,李薛紅,王靜.食管癌手術病人麻醉恢復期間出現(xiàn)低氧血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6,14(07):715-716.
謝小偉,李武軍,趙海,王庭輝.不同吸氧流量對高海拔高原地區(qū)病人術后血氧飽和度的影響[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9,24(02):155-158.
王雪,盛玲,陳磊.兩種吸氧方式在麻醉恢復室應用的效果比較[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9,26(06):141-143.
梁希,張靜,李曉菲,趙曉,張芬,金曉燕.提高氧流量對減輕女性泌尿外科腹腔鏡術后患者惡心嘔吐的影響[J].微創(chuàng)泌尿外科雜志,2015,4(03):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