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摘要:裝飾畫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類型,它不太強調作品的藝術性,而是講究繪畫本身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和美化效果。丁紹光作為當代著名畫家,其作品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世界矚目,尤其他的裝飾畫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嶄新的與眾不同的生命氣質。
關鍵詞:丁紹光? ?裝飾畫? ?色彩語言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5-0045-03
我國著名裝飾畫大師,丁紹光先生的作品個人色彩濃郁,富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哲學趣味。他被稱為“站在中國繪畫頂點的當代畫壇巨匠”,清華大學的張仃教授也曾對丁紹光的裝飾畫給予了極高的贊譽,“事濟其美,意氣如云”。在他的作品中,以“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將個人獨特的生活理解力透紙背般地呈現(xiàn)在其作品序列之中。
丁紹光在其長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裝飾畫成為他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而它的獨特之處來源于丁紹光對于色彩語言的全新理解。他把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色彩語言元素加入自己的裝飾畫中,大有開宗立派之勢。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給他帶來了靈感,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色彩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以獨特的色彩來刻畫和表達云南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式的浪漫。與此同時丁還以天馬行空般的審美經驗對自然色彩進行詩化建構,在其作品中,色彩的運用自由且夸張,充滿詩意。作品間不僅強調自己對色彩的感受和認識,而且處處可見對色彩的精心設計和自我意識,形象性和象征性并存于作品主題中,飽含生動自然的個人風格。
一、丁紹光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語言的形成基礎
(一)中國傳統(tǒng)繪畫精神為丁紹光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語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丁紹光的裝飾繪畫十分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繪畫筆法的傳承和呈現(xiàn),比如,他的作品多采用的是中國的散點透視而非西方的焦點透視。在線條的運用方面,丁紹光有不同的理解,丁紹光說:“線條是中國藝術的靈魂,中國藝術有關線條的理論要比西方深奧得多。線條有形狀、紋理和感覺,它是國畫美感的基本原理。”丁紹光的用線細勁流暢,造型能力和審美品位獨特,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很大一部分源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線描基礎,但又同傳統(tǒng)繪畫中的線描有區(qū)別,線條是有變化的,整體和力度把握十分傳神,注重景物的裝飾感。凸顯線條的變化性,體現(xiàn)內涵和國畫美感,描繪出豐富的層次、節(jié)奏和紋理。
此外,丁紹光的工筆重彩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古人常以“丹青”作為繪畫的代稱,“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綠,它們都是工筆重彩畫中常用的顏料。將工筆重彩畫所使用的礦物顏料附著在陶土中燒制成型,形成了我們的祖先早在石器時代就造就的美麗的古老陶器,如人面魚紋彩陶盆。而將這樣的礦物顏料運用在山崖或者洞窟中,就出現(xiàn)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云岡石窟中色彩斑斕令人驚嘆的《朝元仙仗圖》和永樂宮壁畫。民間重彩畫的出現(xiàn)使中國繪畫史上出現(xiàn)了空前艷麗的作品。中國現(xiàn)代重彩畫是傳統(tǒng)工筆重彩在現(xiàn)代文化和審美條件下變革和發(fā)展下產生的一個新畫種。丁紹光借鑒了古代陶器中線條的美感,進而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使得自身的筆法線條更富有節(jié)奏美感和韻律。另外丁紹光從祖先們的建筑和壁畫結晶中汲取營養(yǎng),深刻領悟其中的造型美感和色彩奧妙,從而豐富了自身對于色彩及造型的認知和理解,使得自己的畫面色彩豐富、造型優(yōu)美。這些都為他獨立和特別的個人風格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丁紹光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語言更得益于西雙版納自然人文景觀的寫生
魯迅曾有過表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丁紹光顯然也深諳此中道理。所以其裝飾畫作品對中國元素多有借鑒。特殊的云南生活經歷,讓他的作品有很多都表現(xiàn)了中國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丁紹光的裝飾畫中經常出現(xiàn)傣族女子,結發(fā)于頂,以鮮花或木梳為飾,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美輪美奐,異域風情明顯??傊〗B光總是試圖將裝飾畫的藝術性與民族性緊密結合起來。云南是丁紹光的第二故鄉(xiāng)是他的藝術基地。在丁紹光心中西雙版納就是世外桃源,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是動物們的世界,鳥兒的天堂,各種絢麗植物的海洋,這里四季溫和,全年無冬,物產豐美,資源多樣,人民熱情好客,色彩亮麗,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千姿百態(tài)的民族舞蹈無不震撼著他的心靈。云南是夢中的理想家園,是充滿愛和活力的地方。然而通過西雙版納的生活和寫生,他選擇了云南少數(shù)民族那種特有的色彩。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很多都信奉佛教,因此在丁紹光的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佛教的元素,平靜,安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又不缺乏藝術激情。丁紹光在西雙版納找到了超凡脫俗、歸于自然的感覺,于是這就變成了丁紹光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和廣泛收集題材的寶庫。正是基于西雙版納這座極具動感的土地,丁紹光的云南畫也充滿了樂感。他追求線條的動感和活力,很多復雜的線條在他的筆下流暢、優(yōu)美,有著千變萬化的韻律感。作品雖然還是以線造型,再填以顏色,使顏色以面的形式出現(xiàn),豐富的顏色集中在頭飾、耳飾、手飾、腰帶處,整個人物給人以玲瓏纖細之感。
二、丁紹光裝飾畫中的色彩語言
丁紹光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彩色圖像思維、畫面效果和畫作魅力,丁紹光善于在表達自然和人物形象的同時突出作品的裝飾性,利用抽象、夸張等手法將裝飾藝術推向更高的審美層次,這也是他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家的特點。
(一)丁紹光裝飾畫色彩的主觀性
作品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表達,是個人主觀世界的反映。而裝飾畫中的色彩應該是思考的結晶,而非對現(xiàn)實世界自然色彩的依賴。通過對欣賞丁紹光的裝飾畫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并不滿足于現(xiàn)實色彩,而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強調自己的主觀感受,運用傾注了內心情感的主觀色彩刻畫作品,對作品的精心描繪,使欣賞者通過感受和想象體會作品的主觀感情。丁紹光的作品經常以一種顏色作為整幅畫的基調,營造出清新亮麗又不失緊張感的氛圍,同時十分巧妙的應用了不同的色彩對人的心理暗示,比如藍色代表憂郁,紅色代表熱烈,綠色代表生機等,十分恰當?shù)谋磉_了自己內心的情感,使觀賞者獲得舒適感的同時也不會破壞畫面的平衡感。
作品《版納風情》描畫的是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大部分畫面是綠樹植被、遠處是一排排竹樓,清澈的溪水流過、一群白鶴從天空飛過,少女們有的在采摘樹上的果子、有的挑著擔子、有的劃著小船、還有的在晾曬衣服……一切都是人們普通的日常生活,但通過丁紹光對色彩的微妙處理、人物的“拉長化”處理,線條的有序組織和清晰化勾勒,畫面展現(xiàn)出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景象。在丁紹光的作品中,利用線描、變形、重彩等手法將西雙版納自然風光進行風格化、裝飾性處理,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丁紹光的作品對色彩十分敏感,他追求羅曼蒂克式色彩的完美境界。畫面事物常采用藍色,然后通過背景色來調和色差,更能給觀賞者溫暖的感受。如《藍色夢幻》,畫面背景是藍色的漩渦,像是深邃的黑夜,也使整個畫面給人以錯亂、迷惘的感覺。背景整體抽象錯雜,顏色有深有淺,奠定的主基調并不是熱烈奔放,而是直接通過主色調的描繪強調作品的主題。人物身上華麗的配飾和服裝搭配為整幅畫帶來了暖色調,安詳美麗的臉上呈現(xiàn)的表情仿佛在做美夢,又一次強調了作品主題,同時很細膩的表達了自己對夢幻的主觀認識,浪漫之余,憂郁之色溢于言表,大面積的冷色通過少部分人物身上的暖色點綴,給人以舒適的平衡感,巧妙的設計了整幅作品的感情氛圍。
(二)丁紹光裝飾畫色彩的對比性
丁紹光注重顏色的搭配,他把深淺不同的顏色用來繪制畫面背景,精心的搭配和調配人物衣服、首飾以及配飾,凸顯出人物肌理,使裝飾畫的主體明顯,用對比的手法彰顯了他的獨特審美,對比也是丁紹光最常用的技法之一。
如《待嫁的新娘》,以裝飾手法細膩的塑造了一個傣族姑娘待嫁前的狀態(tài)。仍然是采用深藍色的基調,而人物主體使用了偏藍的淺藍白。以金色勾勒出輪廓和造型,使畫面整體不至于沉悶,同時烘托出美麗新娘修長的身姿,增強了畫面意境。精細刻畫的飾品及服飾,突出了作品的主題,側面向世人展示了少數(shù)民族的婚禮。以藍色為主的背景顏色,深藍色的背景和淺藍色的葉子更烘托出主體人物白皙的皮膚和彩色的特色傣族服飾和新娘膝邊的甫花。白色的百合花的在深藍色襯托下更加白皙幼嫩,就像是新娘的皮膚,象征姑娘像百合花一樣純潔美麗。而淡粉色的甫花在這幅作品中更顯鮮艷,給人一種自然華貴、如夢如幻的感覺,使背景看上去越發(fā)像深藍色的黑夜,而將姑娘心里深藍色的不舍和粉紅色甜蜜和喜悅表達的淋漓盡致,色彩的對比把待嫁新娘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得更加震撼,充分表達了作者內心情感,引發(fā)了與觀賞者的極大共鳴。
(三)丁紹光裝飾畫色彩的文化內涵
丁紹光的裝飾畫體現(xiàn)了他自己的獨特審美風格,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畫風,他總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準確的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渲染了如詩如畫的云南西雙版納的浪漫氣氛。色彩彰顯了他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也替他通過作品向外界講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形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審美的需要,而加之丁紹光在云南對少數(shù)民族的長期接觸,讓他深深愛上云南,因此他的作品的主題和色彩也大多來源于云南,他用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色彩表現(xiàn)云南的獨特個性,他用云南色彩描繪了云南傳奇,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的作品,他通過欣賞西方大師的繪畫作品從中得到了靈感,強化色彩的對比性,彰顯作品的視覺效果。丁紹光不僅發(fā)揚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并且吸收借鑒了西方的色彩表現(xiàn)手法,做到了將東西方繪畫藝術的完美融合。
《佛光普照》是丁紹光以河南鞏縣石窟寺中的“飛天”為背景的一幅作品,前景中是一名蹲坐在石窟中的西雙版納少女,手持舊石器時代的魚紋盆,左上方的一束光線照射在少女身上,背景中“飛天”的視線和前景中少女的目光一致,看向前方,使兩者相互呼應,再加上魚紋盆與背景圖案的映襯,使得畫面產生了厚重的歷史感,體現(xiàn)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蹲诮膛c和平》同樣也是以“飛天”為背景的一幅作品,畫面是對“平等、發(fā)展、和平”的完美展現(xiàn)和詮釋。前景中的少女身著藍色衣服,雙腿跪在地上,伸展的雙手托起一只代表和平的白鴿,地上還有兩只喜鵲看向少女。少女的視線看著放飛的白鴿,代表人類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畫面對“飛天”、西雙版納少女、白鴿、中國紅等這些中國元素的融合,表達了和平是世界性永恒主題。
丁紹光對于作品中的色彩把握的主觀性和對于裝飾畫中的色彩對比和調和,有著深刻的解讀和理解。他不依賴現(xiàn)實客觀的色彩,而是強調自己的主觀意愿,反映自己的審美觀點。他在運用色彩方面,借鑒西方近現(xiàn)代色彩表現(xiàn)手法,做到了在對比的基礎上進行調和,使得色彩在動感中不失協(xié)調。
他的作品中處處潛藏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對他的深遠影響,又融合了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風情,更帶有西方繪畫的元素,這一股強大的民族融合的美麗力量,促使他開創(chuàng)了云南畫派,蘊含著丁紹光深深的文化內涵。
三、結語
丁紹光先生的裝飾畫用色華麗厚重,多用源于具有少數(shù)民族服飾特色的顏色,題材多為傣族少女的生活寫照。對比運用豐富,著重冷暖色調的視覺平衡,同色調間對比微妙,利用對比強調作品主體,奠定基調。在形式上完美地融合了中西方的色彩運用規(guī)律,受德國表現(xiàn)主義畫派的影響,他用色彩表達情感,豐富畫面中畫家個人的主觀感受,而在用線方面處處可見中國畫的影響。在云南生活期間,丁紹光積極地去探索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中的美好元素,通過對其細致刻畫,形成了其獨特畫風,開創(chuàng)了云南畫派特有的創(chuàng)作形式,通過對丁紹光先生作品的學習和欣賞,使筆者在創(chuàng)作時跳脫出寫實主義的限制,更加注重作品的裝飾性和對自己主觀情感的表達,用色方面學習通過對比增強視覺沖擊,畫面多使用賦予主觀感情的色彩,真正做到用感情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尹紹亭.藝術與學術——感悟丁紹光[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04).
[2]辛敬林.裝飾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楊永善.在傳統(tǒng)基礎上拓展——丁紹光繪畫散論[J].文藝研究,1999,(01).
[4]丁紹光.丁紹光畫冊[M].日本:NHK出版社,1995.
[5]丁紹光.丁紹光作品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丁紹光.工筆重彩作品[J].名作欣賞,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