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知識融合與社會連接:新媒體技術演進的兩條路徑

      2020-09-22 08:43:43柯金燕杜智濤
      科技智囊 2020年4期
      關鍵詞:演進新媒體技術

      柯金燕 杜智濤

      摘? 要:人們對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的需求使得新媒體技術30余年的發(fā)展不斷沿著滿足人的需求的路徑演進。從新媒體技術的本質特征出發(fā),在Web1.0時代,以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為代表,新媒體技術實現了簡單的信息聚集和信息鏈接;在Web2.0時代,以博客、論壇、SNS為代表,實現了信息初步整合和社會關系的聯結;在Web3.0時代,以大數據、語義網、AI為代表,致力于實現高階的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

      關鍵詞:知識融合;社會連接;新媒體技術;演進

      中圖分類號:G206.2? ? ?文獻標識碼:A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Social Connection:

      Two paths of the Evolu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Ke Jinyan1? Du Zhitao2

      (1.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2488;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2488)

      Abstract: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the evolu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carried out along the path to meet people's needs, so as to meet people's demand for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social connectivity.According to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new media technology,in the era of Web1.0,represented by web sites and search engines,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realized simple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and information links;While in the era of Web2.0,blogs, forums and SNS have realized the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In the Web3.0 era,represented by big data,semantic Web and AI,they are committed to achieving high-level knowledge fusion and social connectivity.

      Key words:Knowledge integration;Social connection;New media technology;Evolution

      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不斷重塑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和商業(yè)模式,信息的生產、加工、傳播方式得到了根本性改變。與互聯網30余年的高速發(fā)展同步,新媒體技術正因人類的需要而推進著,并以螺旋式上升的態(tài)勢不斷進化。從早期的HTML網頁、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到論壇、博客、SNS、App,再到RSS、語義網、物聯網、AI、云,作為傳播形式與手段的新媒體處于不斷的進化中。盡管這期間新媒體技術的涌現從未間斷,以致難以按照清晰、明確的重要年份、重大事件或技術來進行學術上的統(tǒng)一劃分。但一些突破性技術的出現仍然讓這短短的30余年呈現出了各具鮮明特色的三個階段,筆者擬用Web時代的形象表述進行具體闡釋。

      一、演化視角的提出

      多倫多學派的代表人物英尼斯認為媒介技術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具有根本性作用,麥克盧漢更是將媒介技術視作人類社會文化變遷的動力,媒介環(huán)境學派始終將媒介技術置于至高地位,走向了技術決定論的基調。極端化的取向尚有待考證,但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媒介技術對社會的作用能提供相對客觀的評價。媒介理論家萊文森首先提出了媒介進化的概念,筆者擬從媒介技術新舊比對的視角解讀媒介技術演進的邏輯。人類的傳播活動是一個社會信息流動的過程,社會信息載于媒體。傳播離不開媒介技術的支持,傳播過程隨不同時期載體的屬性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中存在著深層的演進邏輯。

      “進化”一詞源于生物學,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為我們審視新媒體技術的演進提供了歷時性視域。與自然界中生物進化依靠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勝劣汰略為不同,新媒體技術的進化多是物競“人”擇。恩格斯指出: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科學狀況,科學狀況卻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社會的需要即人的需要,是促成新媒體技術演進的生物動因。隨著網絡的延伸,人們一方面不斷通過這些新媒介技術獲取生活所需的信息、知識、智慧;另一方面持續(xù)將線下生活線上化,逐漸將人際關系、社會網絡甚至終端設備連接成網,通過這兩方面需求的互推、演替、共進,強有力地推動著新媒體技術服務于人類。

      二、新媒體技術的演進路徑圖譜

      如前所述,學界對Web時代的具體年代劃分尚存異議,鑒于筆者主要探析新媒體技術演進的進程,其中必然存在著技術的改進與跨期發(fā)展問題,因此采取不同Web時代的鮮明特征進行分類詮釋。三個階段首先出現的是注重信息發(fā)布的Web1.0時代,以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為典型代表;其次是強調網民互動、參與的Web2.0時代,以博客、論壇、SNS為突出代表;最后是追求智能媒體的Web3.0時代,語義網、大數據、云計算逐漸成為焦點。

      通過對三階段中涌現的新媒體技術的具體梳理可以看出,如同任何生命有機體的生長過程一樣,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也經歷了一個從較簡單的、低級的層次,向復雜的、高級的層次不斷進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概括為“網人合一”之路:在這一過程中,極具人格屬性的新媒體技術,正如麥克盧漢所總結的,是沿著“人”的需求補償這一路徑演進的。任何一種“新”媒體的誕生都是基于對“舊”媒體的功能補充,是以滿足人的特定需求為基礎的[2]。將三個Web時代的典型技術分別按知識連接能力和社會連接能力進行二維繪圖,可得到圖1;通過對比不同Web時代的知識融合特征與社會連接特征以及展現各個時代的新媒體技術代表,可得到表1。

      三、新媒體技術的演進路徑

      (一)信息聚合與信息鏈接的Web1.0時代

      以進化論的視角看新媒體技術的演進,與所有新生物的演進路徑類似,新媒體不斷走向智能化的過程大致存在愈加成熟的三個階段。新媒體技術出現初期,即Web1.0時代,技術尚未實現知識融合,主要是以信息聚集的特點存在,而社會連接的主要特點則是信息鏈接。

      在Web1.0時代,新媒體技術首先實現的是已有信息的聚集。此時的信息指的是之前未放在網上的人類已有知識和其他現存信息,聚集行為以單位組織(尤其是商業(yè)組織) 為動力主體,聚集地即網絡。此時的網絡一如Tim Berners-Lee對其的最初構想——一個超文本在線數據庫[3]。信息未加改動地“搬”至網絡,因此互聯網上的信息僅是傳統(tǒng)信息的網絡版,區(qū)別在于網絡為其提供了新的聚集形式。其中,門戶網站作為新型聚集形式,在此時期出現的“黃頁”即為典型代表,通過將線下的門店信息“搬”至網絡,使擁有“黃頁”的門店為每一位點擊信息網頁的用戶所知,通過打破信息傳遞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信息的共享范圍得以迅速擴大。

      正如“黃頁”帶來的沖擊一樣,此時的新媒體技術在對已有信息聚集之余,逐漸成為傳統(tǒng)信息發(fā)布渠道的延伸。信息不僅能通過原有途徑傳遞,還能借助網絡實現低成本、迅速、跨時間和地域的傳播。尤以新聞的發(fā)布為例,新聞網站不僅成為原有新聞的網絡儲存庫,同時日益成為重要的信息發(fā)布渠道。通過對原有信息的聚集和新生信息的編輯、發(fā)布、存儲,門戶網站的信息連接能力初步實現。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行各業(yè)漸漸將原本線下存儲的數據同步至網絡,逐步實現數據生產和積累的網絡化,網絡數據獲得了指數級別的增長。由于信息量級的提升,網絡數據得以建成條條“信息高速公路”,加大了信息的獲取速率。

      這一時期的信息聚合功能催生了信息鏈接功能。計算機讓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而卡斯特則認為信息社會亦即網絡社會。在這樣的網絡社會中,存儲于門戶網站中的龐雜信息只有通過鏈接的形式才能實現索引和互相之間的查詢。Web頁面的設計也正是基于對信息聚合和信息鏈接功能的實現,在簡單靜態(tài)的Web頁面中,包含相關信息及超鏈接。這一系列的關鍵詞檢索、信息鏈查詢、相關結果呈現的交互活動借助信息間鏈接的形式實現,基于同樣的思想,搜索引擎得以面世,建立在信息鏈接功能上的搜索引擎通過輸入信息的相關性識別與檢索呈現大獲成功。對特定信息有所需求的用戶開始運用搜索引擎進行檢索,從浩瀚網絡中收集準確的有效信息。

      (二)信息整合與關系聯結的Web2.0時代

      以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為代表的Web1.0時代的新媒體技術使得物理距離不再對信息的獲取造成阻礙,線下信息源源不斷“搬”至線上,網絡中的信息則被人為鏈接在一起,以便檢索。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信息充斥著網絡,從普利高津的自組織概念審視Web1.0時代新媒體技術所聚集起來的信息網絡,不難發(fā)現其尚處于無序狀態(tài),亟待進一步演化。當新媒體技術演進到一定階段,雖然高階的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尚未實現,但此時知識融合以其“前身”——信息整合為互聯網用戶帶來了全新體驗,而社會連接此時的重點則是將用戶的關系聯結成網,為社會連接奠定基礎。

      信息不斷聚集,并以鏈接的形式組織為網進行呈現,滿足了用戶的信息需求,然而日益龐雜的網絡信息數據庫信息價值密度低下,亟待高效管理,新媒體技術的信息整合功能被提上日程。由單位組織運營的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使單位組織成為天然的網絡主導者,用戶則是被動的受眾,只能單向接收信息,被忽視的用戶能動性迫切需要釋放,呼喚著新媒體技術的關系聯結功能出現,二者同心向力,隨著博客、論壇、云盤、Wiki等新媒體技術的逐漸出現,新媒體技術進入了Web2.0時代。

      網絡上的信息通過千千萬萬用戶的瀏覽求知的集體力量和協同工作在博客、論壇等新興媒介技術營造的平臺中被有機地組織并整合呈現。如Wiki(即開放式百科全書)便是一種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使用者均可便捷地對Wiki文本進行操作,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探討,幫助網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個領域的知識和相關信息。至此,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交換各種信息的互動平臺,使得用戶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通過網絡充分分享全社會的智慧[4]。

      在這一階段,信息的整合促使新媒體技術關系聯結功能出現。信息的整合依賴網民的協同工作,網民的協同工作則借由信息整合形成的關系聯結。關系是人社會性存在的基礎,人與人借由博客、論壇等交互平臺構成早期“關系網絡”。和線下信息聚集網絡類似,在SNS出現后,現實生活中的關系被“搬”至網絡,通過模擬人的真實社交網絡,不僅滿足現實世界中的已有社交需求,同時擴展新的社交功能。與此同時,信息的整合受益于新媒體技術關系聯結功能的實現。由論壇、Wiki聯結的用戶關系加深了信息整合的力度,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原本陌生的用戶得以聚集在論壇、主題博客中,基于問題的討論、話題的辯論、百科的完善,用戶間通過新媒體技術實現了高效互動,人類智慧得以熱烈交融。

      以博客、論壇、Wiki、SNS等為代表的Web2.0時代的新媒體技術使得Web1.0時代由網絡信息構成的“信息網絡”獲得蓬勃生機,用戶之間構成的“關系網絡”日益成為互聯網建設的重心。同時Web1.0時代中近乎完全匿名的網絡用戶逐漸被實名化,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熟人“強關系”移植至網絡,一眾社交媒介的出現更是為此按下了加速鍵。自此,因為趣緣、地緣建立起的“弱連接”與熟人“強連接”并存共生,構建了Web2.0時代中的關系網絡。“內容網絡”和“關系網絡”之間的互動與融合日益深化,新媒體技術的演進前景無限。

      (三)知識融合與社會連接的Web3.0時代

      新媒體技術經過前期波瀾壯闊的演化,在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需要推動下逐漸步入了高級階段,在智能化、分眾化、數字化的路徑上繼續(xù)演進著,邁入了以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為主要特征的Web3.0時代。在Web2.0時代,Mashup、RSS、Tag、Wiki等新媒體技術初具知識融合的功能,然而多數操作需要由人工完成,如標簽的分類、Wiki的協同寫作,繁重的重復勞動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以新聞寫作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顯示出其蘊含著取代勞動密集型工作、釋放人力的潛能。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徹底顛覆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和商業(yè)模式等方面,甚至在一些如大數據分析等人類運算、處理范圍之外的領域也愈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云計算、大數據、AI聞名遐邇的今天,肩負著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功能期待的Web3.0時代已然到來。

      互聯網發(fā)展從上半場信息科技(IT)時代,進入下半場數字科技(DT)時代,從傳統(tǒng)互聯網過渡到智能互聯網,對信息的追求也過渡到了對知識的追求[5]。知識融合在前期更多地意指信息的聚合,而后期主要指的是大數據環(huán)境下,通過對海量數據的融合加工,實現知識層面的鏈接與交互處理,從而實現精確化的知識服務和知識增值等功能,提高大數據環(huán)境下知識的開發(fā)與利用效率。知識融合與Web2.0時代的信息整合處理的都是針對現存信息,但區(qū)別在于知識融合的結果強調產生新信息,門戶網站和博客等的興起更多是為用戶提供信息素材。只有沿著信息“獲取→篩選→分析”的使用路徑,才能將零散龐雜的信息轉化為支撐決策的有用知識[6]。知識作為信息的高級層次,是信息融合在高級階段的必然成果。互聯網用戶在面臨海量的信息時,需要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過濾、整合技術,將網絡中的信息轉化為有價值的知識資源,這也是Web3.0時代新媒體技術知識融合的核心。

      人工智能為知識融合的突出代表。語義網、智能協作工具、專家系統(tǒng)等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發(fā)展,使全世界的智力資源被聚合在網絡中,形成強大的“全球腦”。這種人工智能將獨立于人類,作為一種外生于人的資源,像知識一樣有形化存儲、漸近式累積、社會化傳播,從而將實現知識與智能的全球化流動與利用[7]。大數據技術的出現為知識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礎。首先網絡中龐大的數據庫為知識融合提供了充足的數據源,如用戶隨身佩戴的小米手環(huán)與Apple Watch即時收集著用戶的健康信息,電子商務平臺記錄著網絡購物消費者的交易信息,社交媒體則將用戶的發(fā)表、收藏、點贊、轉發(fā)等行為信息存儲下來……這些數據可以用于預測用戶的行為偏好、行動軌跡、情感趨向、身體狀況等信息,從多個側面描繪出立體清晰的用戶畫像,進而支持精準服務。大數據技術不僅能夠使海量數據的生產、傳播和相關業(yè)務的運營更為便捷,還將為新媒體技術進行更為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劃及探索盈利模式提供科學的依據,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程度越來越深,對風險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

      知識融合得益于Web3.0時代實現的社會連接功能。大數據的出現正是新媒體技術社會連接的直接成果,源于人們學習、生活、工作、交易、運動等方面的數據聚集于網絡,使其成為一個泛型數據庫;同時,被更加緊密連接的除了作為用戶的人,還有智能化的物,新媒體技術正在實現人類與物理世界更為緊密的連接[8]。作為社會連接功能典型代表的物聯網,通過先進的傳感技術、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通信技術將一切物體、設備聯網,通過網絡進行數據存儲與利用。不僅計算機、手機、PAD、相機等設備互聯通信,甚至在未來,家電都將擁有IP地址,形成由“物”作為終端的網絡,這些海量、多源、共享、互聯的數據即知識融合的基礎。

      隨著媒介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們對網絡日益依賴,線下的現實生活與網絡中的虛擬生活緊密聯系。在Web3.0時代,網絡生活日漸占據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戶以節(jié)點化方式在網絡中存在。節(jié)點化的用戶是傳播的基礎單元,也是社會網絡連接的基本單元,同時還是內容—社交—服務的融合單元以及資源的貢獻單元,在這里新媒介即新社區(qū),網絡化的個人即社區(qū)居民[9]。VR技術利用計算機生成模擬環(huán)境并通過多種傳感設備使用戶沉浸到其中,使人們不僅可以將想象的環(huán)境虛擬實現,還可以在其中使自然的行為與這種虛擬現實進行交流[10]。

      新媒體技術的社會連接能力不斷提高,沉浸傳播成為新范式。網絡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交織、重疊,形成一個跨域的多維空間,人們同時生活在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中,人和社會都充分媒介化。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可穿戴設備等方式的綜合運用,不斷消除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界限。由圖1可知,Web2.0時代論壇、SNS、博客等新媒體技術有側重于知識連接或社會連接的傾向,但發(fā)展到Web3.0時代,出現的AI、云計算、語義網等新媒體技術在橫軸和縱軸上都有著顯著的“位移”,且均表現出知識連接能力和社會連接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時,新媒體技術所表現出的知識連接能力和社會連接能力不斷交織,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加深了社會連接,也為AI、語義網的知識融合功能提供了重要技術前提。

      四、新媒體技術演進的未來

      新媒體技術始終朝著更加快捷、高效、互動、數字、融合的方向發(fā)展。在Web1.0時代,剛剛興起的互聯網初步實現了現存信息的網絡化、信息發(fā)布渠道的簡單延伸,并通過信息之間的鏈接形成了網絡。日益累計的網絡信息不斷聚合和用戶關系不斷聯結的Web2.0時代,讓我們看到新媒體技術演進的廣闊前景和無限可能。Web3.0時代,人們對新媒體技術抱有更高的期待,新媒體技術也一次又一次地顛覆人們的認知,全面走入日常生活。

      在知識融合的路徑上,信息脫離早期的簡單聚集和整合,進入了未來知識的母體角色,最終實現知識的自我進化。當下,機器人對實時性的報道游刃有余,我們有理由期待WebN.0時代的機器人在新聞洞察力、新聞敏感性以及相關新聞的擴展、聯想能力上更具優(yōu)勢;在社會連接的路徑上,從超鏈接形成的信息檢索網、線下關系線上化和弱關系的聯結,到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的密切連接,如《第二人生》一般的角色扮演網絡游戲似乎正在進行中,高度仿真的虛擬平臺為我們不斷營造著一個充滿人群、娛樂、體驗和機會的數字大陸,從而實現超自然世界的虛擬實境,獲得更深層次的人生參與和生命體驗。

      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是Web時代新媒體技術發(fā)展到現今的高級階段功能。新媒體發(fā)展的根本是人類對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的需求,而不是作為工具的新媒體技術。海德格爾在談及人與技術的關系時強調,技術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人類認識發(fā)展和進步的體現,其本質是人類獲得真理的方式[11]。但是新媒體技術作為工具,能夠拓展人類自身的需求。通過對現有新媒體技術演進路徑的尋跡,不難確定在我們現處的Web3.0時代以及未來的Web N.0時代,我們對于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的需求只會日益強烈,新媒體技術也必然會繼續(xù)致力于提高知識融合和社會連接能力?;蛟S在未來,羅素筆下的地球腦能夠真正地到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劉暢.“網人合一”:從Web1.0到Web3.0之路[J].河南社會科學,2008(2):137-140.

      [3]段壽建,鄧有林.Web技術發(fā)展綜述與展望[J].計算機時代,2013(3):8-10.

      [4]李湘媛.Web3.0時代互聯網發(fā)展研究[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54-56,62.

      [5]彭波.互聯網下半場新媒體演進趨勢分析[J].現代出版,2019(06):9-14.

      [6]付宏,杜智濤,劉光宇,等.情報概念的變遷與情報“元問題”的回歸[J/OL]. 情報理論與實踐:1-11(2020-03-24)[2020-04-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00324.1347.002.html.

      [7]謝新洲.新媒體將帶來六大變革[J].唯實(現代管理),2015(8):57-58.

      [8]嚴三九,劉峰.2013年全球新媒體發(fā)展態(tài)勢探析[J].現代傳播,2013(7):1-8.

      [9]彭蘭,移動時代的節(jié)點化用戶及其數據化測量[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76-82,131.

      [10]匡文波,王藝焜. VR技術,下一個傳媒業(yè)的騰飛點[J].新聞論壇,2016(5):14-16.

      [11]吳志遠,杜駿飛.海德格爾技術哲學對新媒介研究的現實意義[J].當代傳播,2016(5):78-80.

      猜你喜歡
      演進新媒體技術
      淺談中小型企業(yè)質量管理體系的演進與創(chuàng)新
      成本的內涵、結構及其演進
      會計之友(2016年23期)2017-01-09 08:30:26
      論我國死刑制度的演進及其發(fā)展趨勢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23:24
      基于企業(yè)營銷理念演進的道德營銷探討
      利用新的廣電媒體技術帶動廣電事業(yè)發(fā)展
      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行業(yè)的發(fā)展應用
      “互動舞蹈”:中國傳統(tǒng)舞蹈與新媒體技術的跨界融合
      演藝科技(2016年4期)2016-11-16 08:20:21
      新媒體技術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05
      當前高速鐵路移動通信系統(tǒng)關鍵技術的演進及發(fā)展探析
      淺析網絡直播平臺的發(fā)展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07
      双柏县| 马公市| 团风县| 出国| 图片| 盐山县| 霍邱县| 商水县| 措勤县| 东港市| 贵阳市| 平利县| 霍林郭勒市| 湟中县| 克东县| 沂源县| 甘孜县| 托里县| 志丹县| 六枝特区| 宣武区| 山西省| 河北区| 平顺县| 甘孜| 太保市| 浦城县| 留坝县| 东安县| 武强县| 息烽县| 青海省| 平顶山市| 米林县| 泸水县| 曲沃县| 交城县| 虎林市| 常熟市| 安乡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