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馬雄
摘 ?要:古詩文擁有悠久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文化的沉淀結晶,其對于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筆者作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嘗試從教師自身和教學細節(jié)入手,培養(yǎng)提高學生古詩文閱讀興趣, 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理解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文化。
關鍵詞:古詩文;閱讀興趣;教師示范;教學細節(jié)
農村初中,因條件所限,學生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其閱讀量少、閱讀面窄、閱讀功利化等等,導致閱讀興趣缺乏、能力有限,對于新課程所要求的“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或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的運用、文化的傳承”等等,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筆者七年級開學第一課提問:“請你背一首你最熟悉的詩歌?!?/p>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請你介紹一首最喜歡的詩歌?!?/p>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兩個問題,學生幾乎統(tǒng)一在《靜夜思》與《詠鵝》里。僅有個別學生背《賦得古原草送別》,當然,他也只能背下前四句。
“為什么它是你最喜歡的詩歌呢?”
“因為它好背?!睂W生回答的毫不客氣。
多年來,從沒聽到我們語文教師所期待的所希望的,如名師課堂中的回答:
“XX的意境優(yōu)美,我仿佛看到了……”
“XX的情感真摯,他深深打動了……”
據了解,大多學生幼時,在家長幫助下,背過些許唐詩宋詞。之后,多種因素影響,初中時期,絕大多數農村學生對古詩文沒什么好感,課外基本沒主動背過古詩文,難以完成“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無法做到“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語文核心素養(yǎng)無從談起。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如果我們能喚醒并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積累古詩文之習慣,對于提高他們閱讀鑒賞能力,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將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鬃?/p>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皮亞杰
古今中外專家學者們說到學習,都把興趣放在第一位。所以,筆者嘗試從古詩文入手,著重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古詩文閱讀興趣,指導他們理解熱愛祖國語言文字,養(yǎng)成他們古詩文閱讀積累習慣,爭取能如課程標準所言:“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教師應主動利用自身優(yōu)勢,引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
“師者,人之模范也?!保钚邸斗ㄑ浴罚煼冻錾淼慕處焸儯隙ê苁煜さ囊痪湓?,說是正是我們教師的模范作用。
1.教師的態(tài)度。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曾深情地說:“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博士的話可能有點夸張,但教師態(tài)度之作用毋庸置疑。
不管是初一新生,或是中途接手其他班級,第一節(jié)課,筆者都要表明態(tài)度:“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載體。我們一定要學好語文、學好古詩文……”教學中也一以貫之表現對語文對古詩文的熱愛。師者堅持對語文、對古詩文之熱愛,能很大引領學生對古詩文之興趣。尤其初一新生向師性這一特征還是很明顯,我們務必利用好。
2.教師的范讀。央視欄目《朗讀者》被喻為是傳播文化的一股“清流”,帶動了全民閱讀。這就是朗讀的作用。小學校園那朗朗書聲還是一如既往悅耳,可初中朗讀狀況堪憂,連早讀晚讀,學生也常是埋首趕作業(yè)。
那么,我們要怎樣激發(fā)學生“讀”之興趣呢?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學加強朗讀要求之外,必須加強教師的古詩文范讀。范讀中教師莊重的態(tài)度,抑揚頓挫的聲調,自身領悟的情感節(jié)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之豪邁,“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悲愴等等,教師的深情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加深詩文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更重要是營造學生“讀”之氛圍,激發(fā)學生“讀”之興趣,帶動學生“讀”之狀態(tài)。因為,當教師努力咬正字音,融入情感,助以手勢表情,搖頭晃腦沉醉于古詩文時,學生課堂的專注力非常之高,相比錄音視頻,教師的范讀效果遠遠超之。
3.教師的背誦。古人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語文教師都明白背誦對于古詩文的重要性。可現狀卻常是“背誦靠壓,默寫靠罰”,遇上《出師表》一類的長文,學生更是叫苦連天,背誦效率可想而知。偶爾布置或檢查背誦時,還會聽到學生冒出一句話“老師還不會背呢!”這,可是會影響師道尊嚴。
教師的背誦對自身素養(yǎng)、對教學、對學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我們教師能示范背誦,與學生們一起背誦詩文;能在課堂上熟練地引用詩詞名句,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能在介紹背景、拓展延伸時,背誦一些經典。如此自能激發(fā)學生“背”之趣,激勵他們主動地背誦積累。反之又促進教師的背誦,提升教師素質。這不正是《禮記》中“教學相長”嗎!
某節(jié)課上,筆者文白相雜,給學生講“莊周夢蝶“,不料一學生脫口而出:“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意外汗顏之外,更多的是滿意。
二、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
1.古詩文演講。布置課前一分鐘古詩文演講,或推薦介紹古詩文、或賞析詩文名句。一段時間之后,任務成了習慣,積少成多,習慣成了興趣,輔以詩歌鑒賞技巧的訓練。筆者相信,面對近年新增加的古詩鑒賞,課外文言文,他們能夠輕松面對。更重要的是他們背誦的古詩文,自主積累的學習方法能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價值得以陪伴終生。
2.古詩文中的故事。每一篇詩文的作者、背景就是故事,蘇軾的一生無數正史的、傳奇的故事,或真或假,都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我們講“烏臺詩案”;學習《水調歌頭》,我們講其詩文書畫美食等;學習《定風波》,就可以講講他“日啖荔枝三百顆”;學習《核舟記》,還可以說說他與佛印的對聯(lián)笑話……故事可教師先講,再布置學生搜集資料:搜故事背景,搜相關詩文,搜名家評議……
詩文背景、作者介紹有助于提高學生興趣,更有助于理解作者作品而“知人論世”。相關詩文,形成群文閱讀,激發(fā)興趣外,還可以開拓學生眼界,提高閱讀審美能力。名家評議可以拓展學生思維,提升思考能力,提高鑒賞創(chuàng)造力。
詩句中的意象、典故就是故事。范仲淹之“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為什么“雁”不過衡陽?賈島“僧敲月下門”中“推敲”的來由。李白“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敝薪信c伊尹的故事……
3.多方聯(lián)系,學用結合。學了古詩文,自然要用于實際。指導學生用詩句形容校園家鄉(xiāng)之景,運用于爬山眺遠之感,抒發(fā)奮發(fā)理想之志;能說之后,再指導他們運用于作文,作文豐富高雅了,自然又激發(fā)古詩文閱讀興趣。
而大多農村初中生深感枯燥頭疼的文言文翻譯理解,其實也不乏趣味。常用的文言字詞,如“走”“湯”,讓學生用方言說一說,不正是“跑”“熱水”的意思嗎?《送東陽馬生序》中“走送之”“持湯沃灌”在學生興奮中牢牢記住了。古文中“既望”“既克”與英語的過去式仿佛,“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狀語后置同英語相似。語文課上夾雜方言、英語,自能使學生樂在其中。
以上激趣方法很細微,還有待補充完善,但筆者堅信重視培養(yǎng)古詩文閱讀興趣,一定能促進學生愛語文、愛學習,進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傳承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
[2]倪文錦.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3]張敏敏.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對學生的影響[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