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琴
摘? 要:在數(shù)學教學中,“動手做”有著廣泛的內涵,它不僅包括學生的動手操作,還包括觀察、實驗、歸納等系列感官活動。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明晰動手做的指向,啟迪學生動手做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動手做的展示。通過課程實踐,不斷完善、提升“動手做”數(shù)學課程的操作要義,進而提高“動手做”的課程活動水平、品質。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動手做”課程;操作要義
“動手做”是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不僅如此,在小學數(shù)學中,“動手做”還是一門課程,這門課程在國外的數(shù)學活動中就叫作“hands on”(美·里昂·利德曼語)。在數(shù)學教學中,“動手做”有著廣泛的內涵,它不僅包括學生的動手操作,還包括觀察、實驗、歸納等系列感官活動。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探尋“動手做”課程的操作要義,進而提高“動手做”的課程活動水平、品質。
一、明晰指向,實施“動手做”課程的前提
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在于學生通過“動手做”的活動能實現(xiàn)數(shù)學學習目標。許多“動手做”的課程活動,看起來熱熱鬧鬧,卻沒有取得應有的實效。究其根本,在于“動手做”活動沒有明晰的操作指向。明晰指向,是“動手做”課程實施的前提。對于“動手做”課程,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明晰顯性目標,更要讓學生感受、體驗到隱性目標。據(jù)此,在學生“動手做”之前,要給學生提出“動手做”的活動要求,讓學生弄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做好之后干什么”等。
在“動手做”課程實施前,要讓學生明要求、知規(guī)范,引導學生有秩序地動手。比如教學《可能性》(蘇教版四年級上冊),這一節(jié)課要引導學生認識簡單事件可能發(fā)生的結果和可能性的大小。而簡單隨機事件中的可能性,是需要學生通過大量動手做才能產生數(shù)據(jù),進而分析推理的。根據(jù)教材內容,筆者設計了摸球游戲。在第一次摸球前,筆者沒有急于讓學生動手做,而是先行提出系列要求、注意點,使“動手做”中的數(shù)據(jù)更客觀,體驗更真切。筆者先向全班展示了自己是如何任意摸出一個球的,把一個黃球和一個紅球放入口袋后,特別強調眼睛不看口袋,拉著口袋抖一抖,攪一攪,再摸一摸。學生在觀察中明確了怎樣做才是任意摸一個球。然后小組合作前,筆者再次提出小組合作要求:(1)摸前猜一猜結果會怎樣?(2)每個小組按順序每人摸一次,摸好后把球放回,并用圓片表示摸到球的顏色。注意每次摸前都要把口袋抖一抖,把球攪一攪。(3)摸好后觀察數(shù)據(jù),說說你有什么體會?在這樣明晰的要求下,學生經(jīng)歷著猜測、操作、觀察、驗證等過程,充分體會到了摸球這一事件的隨機性,即摸之前是無法確定顏色的,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出。而結果和猜想的對比,又讓學生充分意識到隨機事件中,雖然可以預知可能發(fā)生哪些結果,但永遠都無法事先確定是哪種結果。
明晰“動手做”課程的操作指向,可以避免學生動手做的盲目性、無序性。只有當學生了解了操作的流程、要求、方向,學生的動手做活動才能取得應有的實效。作為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動手做的素材,還要為學生動手做的路徑、策略進行積極謀劃,助推學生的動手做活動不斷躍上新的臺階。由此通過動手做的自主性活動,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二、啟迪思維:實施“動手做”課程的關鍵
課改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熱鬧”,“動手做”課程得到了教師們更多的青睞,但不少教師卻在認識和實踐上存在著偏差,即重視學生外在的動手操作,而忽視內在的思維、想象。在學生動手做過程中,教師應啟迪學生思維、催生學生想象,這是實施“動手做”課程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動手做”課程是學生的一種具身認知。在數(shù)學教學中,“動手做”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jié)撃艿摹敖饦颉?,是建立?shù)學概念表征的關鍵。如果“動手做”課程沒有學生思維、想象的深度參與,而是淪為學生簡單的、機械的、盲目的操作,“動手做”課程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比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深刻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認識正方形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等。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結構性的素材,如長方形、正方形紙,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圍繞著長方形邊的特征、角的特征展開深度探索。比如他們用三角板去比畫長方形、正方形的角來驗證長方形、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通過測量來驗證長方形、正方形的對邊相等。在整個過程中,筆者這樣啟迪學生思維,從而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動手做活動。比如筆者提問:能否讓比較的次數(shù)少一些?有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將長方形、正方形紙對折,就能讓驗證的步驟少兩次;在此基礎上,有學生受到了啟發(fā),認為如果將正方形的紙對折后再對折,就能讓驗證的次數(shù)更少。這樣,原本看似機械的動手做活動,就多了一些探索、拓展,多了一些數(shù)學思維,整個動手做活動也就多了一些數(shù)學味。通過這樣的動手做活動的引領,我們能優(yōu)化學生操作潛質,不斷提升學生動手做活動課程的品味。
學生的“動手做”課程活動是靈動的、多樣化的。作為教師,在尊重學生探索方式的過程中,應相機滲透一些策略、方法、思想等,并啟迪學生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想象,讓學生的操作更合理、更快捷、更科學。通過這樣的操作指引,有學生還借助長方形,折成了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更提升了技能,形成了動手做的策略。
三、有效展示:實施“動手做”課程的保障
學生的“動手做”課程不僅僅是學生自主性、探究性的課程,更是一門展示性的課程。在學生“動手做”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操作流程、過程、結果等展示出來,讓學生彼此分享。有效展示,是實施“動手做”課程的保障。實施“動手做”課程的展示,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做一個簡單的匯報,讓學生說一說流程,而是要對“動手做”課程的實施進行總結、反思,從而提升“動手做”課程的品質。
比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的課堂賦予了學生動手做的時空,但學生在動手操作后的匯報卻顯得雜亂無章。這樣的展示、匯報,不利于學生建立長方體的特征概念。有效展示,就是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借助一定的輔助手段進行匯報。筆者在教學中用“切土豆”的實驗引入,將學生的匯報順序定格,即從面到棱、從棱到頂點。在“面”的匯報展示中,學生都是從“數(shù)量”“特征”兩個維度來展示的。這樣的有序展示,能讓學生深刻把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比如:長方體有六個面、長方體的對面完全相同;長方體有十二條棱,相對的四條棱的長度相等;長方體有八個頂點;每兩個面相交成一條棱,每三條棱相交成一個頂點等。通過有序的匯報、展示,學生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到長方體的所有特征正方體都具備,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長方體卻不一定具備,也就是說,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等。動手操作后的交流、展示不是簡單的、漫無目的的匯報,而是有序的展示、匯報,是一種有質量的小結、提升。如果學生的匯報只是說一說怎樣做的,那么,匯報展示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有效展示,是實施“動手做”課程的保障。在“動手做”的課程展示中,不同的學生,其展示的方式甚至內容都是不同的。通過展示,學生能將彼此的“動手做”課程操作內容進行分享。學生通過聆聽他人、反省自己,不僅能獲得更為深刻的知識,其動手做的技能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從這個層面上說,“動手做”的課程內容實踐展示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動手做”的課程實施絕不僅僅是讓學生動手,更要讓學生動腦、動眼、動嘴。通過有效的“動手做”,學生手腦并用、做思共生。他們以“做”為先導,以“思”為旨歸。學生在做中思考、發(fā)現(xiàn),在做中感悟、內化?!皠邮肿觥钡臄?shù)學課程實施,不僅讓學生“會做”,而且讓學生“能做”“善做”?!皠邮肿觥钡恼n程開發(fā)與實施,不僅能深化學生數(shù)學認知,更能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