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镕瀅
摘要:中國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絢爛的一筆,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和中國人數(shù)千年來形成的審美情趣使其價值不再流于形式的美感,同時作為集構建營造、文學繪畫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中國式建筑同樣具有東方文化的特性,極大地區(qū)別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誕生的西式建筑。本文以此為出發(fā)點探討二者在視覺上的異同及背后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建筑與文化;建筑審美;文化差異
中國式建筑是世界建筑中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中國建筑文化同樣作為東方文化的核心部分立于世界之林。引人深思的是,為何時至今日,綿延發(fā)展千年的傳統(tǒng)中國式建筑在其誕生的這片土壤上反而成為了邊緣的小眾的建筑形制,無數(shù)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除去在專業(yè)人員的范圍內(nèi)具有更多價值,對于大眾而言似乎只是無數(shù)個令人回想過去的美麗景點。在學術研究中,中國建筑文化也同樣仍是少數(shù)人關注且研究的對象。本文嘗試從具體的建筑形制以及背后承載的文化體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建筑的差異,有助于思考緣何中國建筑逐漸沒落又該如何繼承與發(fā)展。
一、中外建筑美感差異的構成因素
(一)木、石材料建筑的感官差異
中國古代勤工匠師傅以其卓絕的智慧在科學技術相對落后的封建社會,掌握了運用力學原理的技術,發(fā)明了柱網(wǎng)框架式結(jié)構,從而更好更充分的利用木結(jié)構以建造龐大恢弘的重大建筑物,中國由此走向了以木制建筑為主流的設計道路。而西方則大量運用磚石材料。
二者在材料運用上其實并沒有優(yōu)劣高低之分,但確實這兩種不同材質(zhì)的建筑物帶來了一定的感官差異,這些感官上的差異存在個體的不同,但大體上來說,木制建筑視覺上更輕巧、靈秀和精致,而磚石建筑外觀上更宏偉、堅固、厚重。
(二)布局差異:縱向的延伸與橫向的擴展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關于世俗的思考就數(shù)量奇多,無論是入世還是出世,古人始終將關注點放在自我與當下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上,在印度佛教及西方神學傳入之前,中國人并沒有發(fā)展出完整的關于輪回及神學的思想理論,與之相比古人關于現(xiàn)世關于自身關于自然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這一點也反映在建筑設計上,中國古代建筑是在平面上伸展的,中國建筑的體量之大并非顯現(xiàn)在高度上而是展示在寬度上,在地面上的無限伸張促成了中國建筑文化中多“建筑群”的特點,無論是皇家建筑還是私人園林都強調(diào)的是組群布局,即從二維平面上形成一個盡可能大的封閉空間。
與之相對,西方古典建筑強調(diào)向上挺拔的個體建筑。教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一個充分表達了西方建筑文化追求的建筑形制。西方文化自希臘文明伊始就誕生和發(fā)展出了繁復而完備的神學體系,對神靈的崇拜和對宗教的敬畏始終貫穿整個文明發(fā)展延續(xù)的過程,這一特性外射到建筑藝術即以無限對天堂的企及來展現(xiàn)。尤以哥特式教堂為例,盡可能狹窄修長的建筑外形在視覺上展現(xiàn)了一種向天空延伸的感受,同時存在的尖頂則是更直觀更顯著的表達了西方建筑渴望沖破現(xiàn)實束縛觸及天空的力量感。
不同的建筑布局使得中西方建筑營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建筑氛圍。在東方文化中,我們通常更習慣稱其為“意境”,在平面上體量龐大上的中國建筑群帶給人們恢弘大氣的氣勢,尤以帝王宮殿為例,私人園林盡管占地面積也相對較大,但空曠的面積帶來的更多是開闊曠達的心靈感受,源于私人園林較多的實用曲線、折線和用于遮擋的山石草木,皇家的群體建筑為保持皇家氣度威儀多運用直線和對稱式的直觀布局。西方文化中尖挺的單體建筑物,通常給人帶來自上而下的壓迫感以及可由地面通向天際的幻覺。
(三)色彩運用與裝飾的差異
古典中國建筑的華美不似西方借助玻璃、水晶等珍寶來展現(xiàn),原因諸多,一方面,中國古典建筑內(nèi)涵著后人難以估量的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漫長歷史中孕育的文化相對來說沉穩(wěn)內(nèi)斂,另一方面木材質(zhì)的建筑不適宜搭配上述材料。但拋開這些珍寶帶來的華麗感,中式建筑的華美之處僅限于其構造之間,柱、雀替、斗拱、隔扇、藻井……這些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具有切實的實用價值的建筑構成放置于建筑整體中卻具有了點綴的又一用途。這些建筑部分并非完全古拙,中國人雖不善使用附加的裝飾品,但在構件本身的制造過程中卻極盡工巧之能事,雕刻功力與色彩配對美學在制造中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因此而產(chǎn)生的美,精巧細膩、雍容華美卻不顯做作。雖不似西方建筑的美感來的犀利和鋒芒必露,但典型的中式建筑之美在于處處精致,細節(jié)完美積累而成的整體美感內(nèi)斂而溫潤。
除此之外,中國古典建筑的裝飾還以色彩為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材料的性能,為了使木材料能夠長期保存,上漆是最好的方式,于是色彩的裝飾成為中國古典建筑的一大特點。
二、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建筑之美
(一)差異從何而來——文化、審美與建筑
上述幾個關鍵點是被普遍承認的中西方建筑美感的差異,這些差異究竟從何而來,追根溯源,在于培育這兩種建筑藝術的文化土壤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建筑上也同樣可以窺見。其中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闊,建筑藝術作為物質(zhì)載體不僅僅承載某一種文明的共有的精神追求、審美偏好,還會因為建筑類型的不同而成為某一個文化形式的特殊載體。例如寺廟、教堂等建筑物因其功用與宗教相關,在設計上不可避免的承載了這一文明形態(tài)中與神學相關的思想理念。又比如中國園林,園林這個概念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特有的,不同西式園林的較為單純的休閑用處,中國園林是中國文人關于自然、心境和人生追求、情趣的物質(zhì)寄托,中式園林是集繪畫、風水、詩文等多種藝術形態(tài)為一體的偉大的綜合藝術,是凝固的中國山水畫,是最能夠體現(xiàn)中國人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建筑形制。
(二)中外建筑審美文化差異
具體分析中外中外建筑背后的審美文化差異,可以概括總結(jié)出三個主要的切入點,一是觀賞方式的差異,二是儒家文化和宗教神學兩種文化體系熏陶下形成不同觀念,三是比較特殊的一點,即中國文人對于中國古典建筑的影響。
關于觀賞的方式,更確切的說是觀賞距離。中國建筑在視覺效果的規(guī)劃上首先考慮的是范圍的廣闊,因此一切建筑都是基于“遠”的設計。這源于中國古人對自然的尊崇與向往,是“天人合一”觀念下形成的一種親近自然與敬畏自然并存的復雜心態(tài)。中國古典建筑尤其是大型的建筑群想來考慮的是如何構成一個包括自然景色在內(nèi)渾然一體的壯麗全景,在視覺上這些建筑物都只有在遠處才能體會其布局的巨大和氣魄,因而在欣賞中國古典建筑時往往要從整體更能體會其美感。在古代建造過程中,工匠們根據(jù)古人的欣賞習慣是沒有充分注意到建筑群中距離觀賞時的審美效果的,原因就在于古代建筑物很少在中距離中顯示自己的全貌。而西方人通常在中距離欣賞建筑物,因為西式建筑更注重縱向的體量和追求視覺上的沖擊性變化,以求在中距離的范圍內(nèi)呈現(xiàn)最佳視覺效果。
談及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最根本最核心的文化內(nèi)容即是儒家文化,這一文化貫穿中華民族生存的五千年里,沉淀在該文化下的發(fā)展的個體血脈中。古代中國建筑設計風格與中國儒家思想崇尚的“中庸”“禮治”“德治”總能找到些許關系。書中提出“神”是最能區(qū)別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標志。儒家思想是不承認神的存在的,它強調(diào)的是“以人為本”,因此在這一思想文化主導下的建筑設計會更具有功利性或者說目的性,因而中國古代建筑往往不存在毫無實用意義的純裝飾的元素,整個建筑物的實用性是非常強的,工匠和設計者在構造建筑時始終持有“造以致用”的核心理念。與之相反,西方建筑是在以“神”為中心的宗教思想下構建的,許多建筑物都具有宗教用途,為實現(xiàn)與神明溝通或是某種宗教教義中的特殊思想而存在的,比如金字塔或是神殿,因而西方建筑往往較為張揚和富于變化,有著強烈的圣潔感和視覺沖擊力。
最后單獨談論中國古典園林,這一種建筑組群正如上文所言,是集合傳統(tǒng)中國人所有精神文化追求和審美情趣的藝術瑰寶。中國文人階級作為古代中國一個重要的藝術創(chuàng)造群體為中國古典建筑尤其是園林建造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文人將在繪畫、詩文、音樂方面的審美情趣同時投射在園林建造中,并有大量文人親身參與園林設計,使得園林藝術在明清時期逐漸發(fā)展壯大,甚至成為一個獨立于建筑之外的另一體系。
三、中國建筑的未來發(fā)展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別如此之大,即便是在走向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nèi)匀怀珜幕鄻有?,如何在中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變革的今天仍然保有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精粹,這一問題應是現(xiàn)今中國建筑設計者們關注的重點。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進化,傳統(tǒng)的建筑形態(tài)和建筑材料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需要,但中國建筑文化的精華在于其背后包含的民族文化特質(zhì)、民族精神以及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沉淀的時代氣息,如果“為傳統(tǒng)而傳統(tǒng)”大興土木建造披著傳統(tǒng)形制外衣的所謂“中國式建筑”或許可以起到一定的傳播文化的作用,卻并不能真正使中國建筑面向大眾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走出去。歷史告訴我們,為傳統(tǒng)而去繼承傳統(tǒng)會導致失敗,離開傳統(tǒng)盲目創(chuàng)新也并不可行。中國建筑有著它自身特有的發(fā)展規(guī)律,建筑是時代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不必拘泥于外在的形態(tài),只有保有內(nèi)核真正展現(xiàn)是當今中國的國家風貌和大眾審美情趣的建筑才是中國建筑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允鉌.華夏意匠[M].天津,天津出版色號,2014年第2版.
[2]樂嘉藻.中國建筑史[M].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
[3]洪立昂.中外宗教建筑的差異[J].現(xiàn)代園藝,2018(06):141.
[4]謝雄敦.從東西方地域差異看中外建筑風格[J].上海建材,2013(04):40-41.
[5]何青.淺析中外古代建筑藝術特點差異比較[J].大眾文藝,2012(24):288.
[6]黃朝霞.中外建筑結(jié)構差異化特點研究[J].門窗,2012(11):189-190.
[7]王貴祥.關于現(xiàn)當代建筑的理論與思考——從《建筑學的屬性》到《中外近現(xiàn)代建筑引論》[J].建筑師,2018(06):81-89.
[8]雷柏林.論中外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審美符號[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0(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