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蘋
摘要: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動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習動機的有無與強弱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對廣大的幼兒師范學校英語教師來說,最為棘手的問題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因此,本文旨在調查幼師生的英語學習動態(tài)。
關鍵詞:幼師生;動機;學習動機;英語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61-4;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129(2020)10-0180-02
1?“學習動機”的界定及其分類
1.1.概念界定。
動機是指向和維持行為的一種內部狀態(tài),是驅使人們活動的一種動因或力量。從心理學家角度上講,動機是激發(fā)、維持、調節(jié)人們從事某種活動,并引導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在動力。
學習動機主要表現在:學生喜歡學,想學,要求學,好像有一個迫切的學習愿望(章永生,2004)。根據以上定義,學習動機可以理解為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并滿足學生個人需要的一種內部驅動力。
英語學習動機是從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中分化出來的。對外語學習動機研究最具影響力的是加德納(R.C.Gardner,1992)。他指出外語學習動機是指達到學習某種語言目標的愿望以及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對學習該語言所持良好態(tài)度的綜合。結合此定義,筆者認為英語學習動機是指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為達到英語學習的目標,滿足個人的需要和愿望而付出的努力,同時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內部驅動力,以滿足自己對英語學習的欲望。
1.2.分類。通過查閱文獻,整理相關資料,筆者認為學習動機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外部學習動機和內部學習動機。著名語言學家Harter(1981)將學習動機分為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和內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內部動機源于學習者自身因素如學習者對所學內容或任務有著濃厚的興趣或求知欲等。外部動機則是指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外部因素如分數、獎勵、父母和老師的壓力等。
(2)歸附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加德納(R. C. Gardner 1985,1988)把學習第二語言的動機分為兩類,歸附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是指學習者對目的語及目的語所在社團的人民和文化的興趣,并希望有朝一日成為該社團的一員,如移民等。后者是指學習者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過考試獲得某一職位以此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資格等(Gardner 1985:11)。多數的幼師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升學如專升本或未來的工作需要,所以他們屬于工具型學習者。
(3)深層動機(deep motive)和表層動機(surface motive)。文秋芳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將英語學習的動機分為兩類: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深層動機是深層的非物質刺激,如內在的求知欲或豐富學識等。表層動機是指為了表面的刺激而產生的動力,例如文憑、好工作等。(文秋芳 2001:105)
2?理論依據
本文主要依據以下理論:
(1)需要理論。馬斯洛(A.H.Maslow 1970)提出了需要層次學說(Hiearchy of needs theory),他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依次分為五個層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2)歸因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 1957)最早提出了歸因理論。后來維納(Bernard Weiner 1974)又提出了歸因模型。
(3)自我效能感理論(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77年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論。它指的是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行為的主管判斷。
3?訪談設計
3.1訪談對象。筆者從臨邑師范學校2017級幼師專業(yè)學生中隨意抽取了96人作為本研究的訪談對象。
3.2訪談內容。內容主要涉及到師生關系、父母對學生的關心程度、學生喜歡的科目及他們對自己英語成績的評價情況等等。
3.3訪談問題
(1)你喜歡什么樣的英語老師?
(2)你的父母關心你的學習嗎?
(3)你喜歡學習哪些課程,為什么?
(4)請自我評價英語成績。
4?訪談結果
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喜歡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師;而在教學方面,多數學生喜歡老師采用多樣的教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huán)境。
學校大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至關重要;家庭小環(huán)境也不可忽視,即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程度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以及情感。訪談問題中的第二個問題是從父母角度,了解父母對孩子學習的要求或期望。40%的學生人提到父母對自己的學習很關心。12.5%的學生指出父母常常督促他們的英語學習;15.5%的學生認為父母過于關注他們的專業(yè)課學習,而忽略了文化課學習。其余的學生則透露出父母對自己的學習不太在乎。
學生對英語課程重視程度的訪談結果表明,60%多的學生更喜歡專業(yè)課,如美術、舞蹈、音樂、書法等,而對英語學科不太重視。統計數據顯示,喜歡美術的學生占訪談總人數的66%;喜歡舞蹈的約占55%;喜歡音樂的人數比例為53%;喜歡鋼琴課的學生大約為60%;喜歡書法的約為50%。學生對于一些文化課的喜歡程度相對弱一些,如喜歡英語課的學生比例只有30%。
訪談結果還表明,38名學生感覺自己的成績不錯,有的學生提到自己課下學習很努力,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少數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基礎較好,覺得學習英語是一件很輕松的事兒;個別學生覺得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很重要;還有的學生因為喜歡英語老師及其上課風格,而喜歡英語這門學科。
其余58名學生感覺自己的成績較差。多數學生承認自制力薄弱,課下很少用功,而且學習習慣不好,如寫作業(yè)時,出現抄襲現象,上課無法認真聽講,做一些小動作等等。一部分學生因基礎太差,無法接受老師課上傳授的一些知識點。少數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而學習英語時感到非常吃力;由此可看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對他們的成?績影響很大。
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英語成績,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能否正確歸因,從而引導他們端正學習動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Pintrich, P. R. & D. H, Schunk.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eaglewe 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6
[2]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guī)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105-110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尹紅. 幼師生文化課學習動機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以四川省孝泉師范學校幼兒文學課為例,四川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