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在草地上奔跑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從古至今,人們對“教師”角色的思考和探尋從未停下腳步。隨著個體主體意識的覺醒,師幼關(guān)系也逐漸走向了對話、理解、傾聽、信任,更加強調(diào)教師和幼兒共同作為重要主體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边@也給予了教師角色更加明晰的定位。
在親自然活動中,良好的師幼關(guān)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經(jīng)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以“玩伴”的角色與幼兒共享自然,能夠讓彼此更加放松、愉悅地體驗在自然中的樂趣。
那么,教師如何成為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的“玩伴”呢?
首先,是教師的情感感染。我們知道,教師的教育理念會直接或間接地滲透在教學行為中,對幼兒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影響著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正如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這本書中寫到:“孩子與自然建立聯(lián)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讓我們自己與自然先建立聯(lián)系?!?/p>
有的老師在童年時期就有在大自然中的美好體驗和經(jīng)歷:我小時候,喜歡在田間地頭奔跑,還爬過樹、翻過墻、摘果子、掰玉米、捋榆錢……直到現(xiàn)在每每看到春天發(fā)芽的小草,我都會有一種難以言表的、莫名的感動,感動于小草向上生長的積極力量,內(nèi)心不由得敬畏生命的頑強和偉大!看到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會感到格外熟悉和親切,他們帶著孩子們在自然中找到歸屬感。
教齡二十六年的孟老師開展親自然活動已經(jīng)十年了,這十年的光景讓孟老師的親自然“情結(jié)”變得越來越深厚,用孟老師的話來說:每個星期三的親自然日都是我和孩子們特別向往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們可以到大自然中盡情地游戲、嬉戲、追逐。在草坪上,我?guī)е⒆觽兺孀约盒r候喜歡的游戲——老鷹捉小雞,用樹葉的葉柄勾老將、用小花編手鏈、模仿小動物奔跑、挖蝸牛、找蚯蚓、尋找四葉草等等。我用快樂影響著孩子們,孩子們的快樂又傳遞給我,共享這個親密無間的快樂時光。
可能有不少老師的童年就是在鋼筋水泥鑄就的城市中度過的,那么這樣的老師,如何更好地成為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的玩伴呢?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自己變成孩子——“像孩子一樣,保持一顆好奇的心”,讓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融入自然、分享驚喜,重新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快樂與神奇。而孩子也會在這份融入中,充分地感受到老師的欣喜與興奮,會更加盡興地投入活動。
陳老師是一名研究生,用現(xiàn)在的話說還是一個典型的“宅女”。從我們研究親自然、開展親自然活動以來,她的變化是最大的。陳老師曾和大家分享:每周的“親自然日”不僅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日子,也是我最期待的日子。這一天可以和孩子們共享自然,可以專心致志地觀察孩子們在自然中的表現(xiàn),享受著連連不斷的驚喜。許多第一次的大自然經(jīng)歷竟然都是孩子們帶給我的——第一次認識了蚯蚓拉的“土”;第一次看到西瓜蟲卷曲的樣子;第一次發(fā)現(xiàn)兩只正在“親吻”的蝸牛……每次我都瞪大了雙眼,興奮得像個孩子!當陳老師自己有了孩子后,她也經(jīng)常帶著孩子周末去更遠的大自然,用實際行動彌補了自己童年的對大自然的缺失。
成為孩子的“玩伴”還要求老師,像“伙伴”那樣和孩子們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共同探究、解決問題。大自然中蘊藏著許多未知,孩子們的細致觀察、奇思妙想會帶來不少值得探究的問題。這個時候,老師要放下“權(quán)威”的架子,和孩子們一同發(fā)現(xiàn)探索,一同思考解決。
例如,赫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在班級的自然角種下了絲瓜。一天,一個小朋友急沖沖地喊著:“絲瓜寶寶倒下了!”孩子們都跑到陽臺一看,“呀!絲瓜寶寶真的倒下了!是不是死了?”有的小朋友反駁道:“不會死,死了的葉子會變黃的。”年輕的赫老師也沒有太多經(jīng)驗,于是把問題拋回給孩子:“那現(xiàn)在,怎么讓絲瓜寶寶站起來呀?”有的孩子說用手扶著它,但又不能一直扶著;有的說用膠帶把它貼在墻上,但是孩子擔心會弄疼絲瓜寶寶。最后,老師和孩子們共同決定,把倒下的絲瓜寶寶纏在繩子上。這時,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保育老師說:“不用纏,絲瓜很聰明的,它會自己爬上去。”赫老師看看孩子們,孩子們看看老師,都有些半信半疑。隨后的幾天里,孩子們沒事就到自然角看看。一天中午,幾個孩子驚喜地叫起來“爬上去了!絲瓜寶寶真的爬上去了!”自然中的奇妙現(xiàn)象不僅讓孩子感受著這份驚喜,赫老師興奮地說:“我也是通過和孩子們一起探索、發(fā)現(xiàn),原來絲瓜寶寶這么神奇、這么聰明??!”
成為孩子的“玩伴”,老師們需要從內(nèi)心到外在都真正地放松下來——可以換上舒適的、不怕臟、適于戶外運動的衣服,身心放松地和孩子們在自然中玩鬧。照片中,這個正在打雪仗、比孩子玩的還高興的老師,是我們園的第一位男老師,也是孩子們心中最好的朋友、最崇拜的老師。在親自然活動中,他們一起種植、追風、探索光影,將科學探索的精神融入游戲的智慧中。
當教師真正成為了孩子們的“玩伴”,就會帶來師幼關(guān)系的改善。這不僅有助于親自然活動的有效開展,還會讓教師認識到良好的師幼關(guān)系對于孩子成長以及自我成長的影響。幼兒在尊重、信任、舒適的心理氛圍中更加自信樂觀、善于表達;老師也開始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越來越多的走進幼兒、讀懂幼兒。
楊老師是一個孩子心中的“大朋友”。多年的親自然活動,讓她逐漸認識到和孩子們關(guān)系的重要性。過去,總是害怕教室紀律亂,想要把孩子們“控制”好。在大自然中,當她和孩子特別親密的玩在一起,大家都很放松,慢慢就體會到了一種特別甜蜜的感覺,親昵的就像“母子”。這種感覺,也讓回到教室的楊老師變得和從前有些不同,感覺班級管理起來“順了”很多,那種強烈的“控制感”在逐漸消失,職業(yè)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當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將落葉撒落天空,一起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聆聽自然的聲音,一起感受內(nèi)心的愉悅和放松,一起探索自然的神奇和未知……最終所有的“一起”,讓我們成為了大自然中最快樂的我們,讓老師成為了孩子們心中最好的伙伴,成為了生活工作中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