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 要: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啡〔挠谡嫒苏媸?,基于文學層面而言,它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在小說主人公桑提亞哥的身上有著極為鮮明的硬漢色彩。小說中塑造的小男孩、大馬林魚、大海、鯊魚等,都有著極強的隱喻性,有待更多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細細品味與深思。本文擬從小說中的主人公及其所生存的環(huán)境方面,對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中的象征意義作一番解讀,以供大家商榷。
關鍵詞:海明威;“冰山理論”;象征主義;解讀
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在1953年獲得美國的普利策獎,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這部中篇小說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位硬漢形象,小說中的主人公所取得的每一點勝利必然要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最終都遭遇無力挽救的敗局。但是,在這位老人身上所表現(xiàn)出現(xiàn)來的勇氣,始終都不屈服于命運,不管所生存的環(huán)境有多么地艱苦卓絕,都始終憑借其勇氣、毅力和智慧頑強地抗爭到底。老人沒有保住自己的大馬林魚,但用自己的行動捍衛(wèi)了人類的尊嚴,進而展現(xiàn)出一個道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么程度。
一直以來,評論界對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分械南笳饕饬x都各執(zhí)己見,作家本人對此也未曾給出過明確的解釋,但是在筆者看來,小說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及其所生存的環(huán)境等,都非其原本角色自身,而是借助這些顯而易見的角色和故事情節(jié),為作品傳遞更為深刻和豐富的象征意義。研究作品中象征意義的解讀,可以使得閱讀者能夠從中更好地領悟到小說創(chuàng)作的技巧,有利于吸引研讀者的探索欲望。
一、海明威與其“冰山理論”
海明威,既是著名作家,還是一名出色記者。海明威受其父親的影響,喜愛打獵、釣魚,還經(jīng)常在森林中露營等,在其骨子里都透露出一種強烈的冒險精神,但現(xiàn)實生活使得他飽受種種痛苦。他在意大利前線曾目睹了第一次大戰(zhàn)的殘酷,使得其心靈飽受創(chuàng)傷,在輸送補給品時受傷,同時還將意大利傷兵拖到安全區(qū),被意大利政府嘉獎。此后又以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還隨同美軍前往歐洲進行采訪,于一次飛機失事中身受重傷。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其一度對世界和命運都極其失望和消極。
海明威的《老人與?!肥且徊咳谛拍睢⒁庵?、頑強、勇氣和力量于一體的書,它讓人徹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個什么樣。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斗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完美地體現(xiàn)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正如海明威曾經(jīng)說的:“這是我目前能寫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p>
冰山風格體現(xiàn)在結構上:即反對傳統(tǒng)的史詩式的小說結構,他的小說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個時間段或時間點,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題或歷史事件,至于歷史的經(jīng)過和歷史背景,則當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隱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讓讀者強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繁闶瞧鋵ⅰ氨嚼碚摗边\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著力表現(xiàn)出老人桑地亞哥在海上捕魚那三天內(nèi)所遭遇的種種驚險。作品中所展現(xiàn)出老人捕魚的這三天,便是其所呈現(xiàn)于水面的“八分之一”,而那些藏于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才是海明威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因此,要真正解讀海明威的《老人與?!罚€必須要窺探其隱藏于水下的濃厚思想,才能一窺“冰山”的原貌。
二、《老人與?!分械南笳饕饬x新讀
海明威的《老人與?!纷哉Q生以來,學者們都在探索作品中有關大馬林魚、大海、老人和小男孩等意象的象征意義,筆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試對其象征意義作一番全新的探索。
(一)大馬林魚
國內(nèi)眾多學者認為大馬林魚就像人類的一種宏偉目標,戰(zhàn)勝它便是實現(xiàn)人們的生命理想和價值追求,也有學者傾向于將大馬林魚看視是作品中老人的化身,如果說老人是人類中的“硬漢”代表,那么大馬林魚便是魚類中的“硬漢”典型。而在筆者看來,作品中的這條大馬林魚便是海明威所創(chuàng)作的這部小說自身。首先,先來看海明威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海明威在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是一篇以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為背景的作品,其發(fā)表十年后都無作品誕生,因此,當其《過河入林》問世后,遭受到輿論界的廣泛質(zhì)疑與批評,有人甚至還斷言海明威已經(jīng)江郎才盡,才思枯竭,再也創(chuàng)作不出優(yōu)秀作品了。海明威當時所面對的質(zhì)疑與批評,與其筆下的桑地亞哥當時的際遇是如此相似,桑地亞哥連續(xù)84天都沒有捕到一條魚,與作家自身經(jīng)歷一樣也要面對周圍人的無盡嘲諷。老人正是因為要挽回自己的尊嚴,于是決定出海勢必要捕一條大魚回來,借以證明自己的實力。海明威認為一個人的尊嚴要高于其生命本身,曾經(jīng)甚至想要用“人的尊嚴”來為小說命名。因此,在筆者看來,《老人與?!愤@部小說對于當時的作家而言,便是其內(nèi)心世界極度渴望且等待已久的那條“大馬林魚”,海明威也用事實向質(zhì)疑他的人證明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
(二)大海
大多學者都認為《老人與?!分械拇蠛*q如人類不可捉摸的命運,以及變幻莫測的現(xiàn)實社會,也有學者認為這里的大海有著永恒之義,就像這世間的造物主。而在筆者看來,《老人與?!分械摹按蠛!备褚粋€人的一生,桑地亞哥所面對的浩瀚無垠的大海,既神秘莫測,又時常變幻無窮,其間還潛伏著各種危險,而我們的人生也如大海一般,充滿著無數(shù)的未知與變化。老人在等待了84天后依然一無所獲,最終在第85天時捕到一條大馬林魚,正如我們的人生,每個人都是那個捕魚之人,只有勇敢面對“大?!钡拿恳淮翁魬?zhàn),才能收獲人生的碩果。桑地亞哥所捕獲的大馬林魚被群鯊吞食,只余下一具空骨,這與老人而言確實是一場無奈下的失敗。但也正應了海明威自己的話:“人生最終都只不過是一場失敗的游戲?!币蝗缙渥髌分胁蛔兊谋瘎≈黝}意識,無論是其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塑造的主人公杰克,還是其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塑造的主人公喬丹,抑或是其在《永別了,武器》中塑造的亨利上尉,不是向現(xiàn)實妥協(xié),便是走向毀滅。再結合海明威自身的人生遭遇,以及其身體和心靈所遭受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創(chuàng)傷,都使得其作品有著鮮明地悲劇意識。對于海明威而言,人生猶如一場殘酷的生死搏斗,但無論如何這場人生的搏斗都會以失敗收尾。
(三)桑地亞哥
學者都比較傾向于認為桑地亞哥作為“硬漢”精神的象征,在老人的身上能夠窺探到作家自己。在筆者看來,不妨將桑地亞哥置于整個人類的空間,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他是人類群像的一個縮影。當桑地亞哥決定只身一人前往更深的海域,再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殊死搏斗后,大馬林魚被制服,但是在返回的途中,老人的漁船遭受鯊魚群的輪番襲擊,桑地亞哥耗盡全力與鯊魚搏斗,卻還是未能保護自己的戰(zhàn)果,以失敗告終。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束,社會矛盾急劇涌現(xiàn),也使得人們對生命的認知開始發(fā)生極大地轉(zhuǎn)變,海明威正是基于這種強烈的時代使命下,塑造了這位老人形象。正如其在作品中所傳遞的人生信念:“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痹谏5貋喐绲纳砩?,既有人類永不服輸?shù)目範幘瘢灿袨槿祟惖纳娑粩噙M取和奮斗的英雄,特別是老人身上那種永不屈服與挑戰(zhàn)生命極限的精神,都譜寫出人類生命的輝煌贊歌。
(四)馬諾林
許多學者認為作品中小男孩馬諾林的身上,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人類的智慧及對未來的希望,更象征著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青春。在小男孩的身上有著強烈的暗示,即人類生命循環(huán)的一種本性,以及桑地亞哥“硬漢”精神的繼承人。但是筆者認為這里的小男孩馬諾林身上,其實更像是老人桑地亞哥青年時代的再現(xiàn)。在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分校o讀者留下最為深刻的兩個藝術形象便是“老人”與“男孩”,而且整部小說中對這個男孩的描寫,只出現(xiàn)在整部小說的開頭部分與結尾部分。為此,甚至有人評價海明威對這個小男孩的塑造是其作品中的敗筆,但是這樣說真得合理嗎?再看作家自己曾就其所創(chuàng)作的《老人與?!愤@一小說時有:“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把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著許多東西。”從作家的這番話中可以窺探到,《老人與海》中小男孩馬諾林這一人物形象,即便出場次數(shù)少,卻在作品中占據(jù)著重要的角色地位。
三、結語
總之,要探索和解讀海明威的《老人與?!?,不能只將其視為一個人與動物的故事,還要對其所隱藏在海面之下的小說情節(jié)與寓意進行有效地探索,進而對其作品中出現(xiàn)的人物與特定環(huán)境下的意象進行象征意義的重新解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窺探到其作品中的深刻寓意。
參考文獻:
[1]宋曉茹.堅強樂觀背后的無奈與悲哀——淺析《老人與?!返墓陋毰c失敗主題[J].文教資料,2019(1):21-22.
[2]陳培霞.《老人與?!分械南笳魉囆g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文學教育(上),2018(10):94-95.
[3]薛真真.淺論《老人與?!返南笳饕饬x及語言特色[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24):91,93.
[4]張抗抗.海明威《老人與海》的象征意義探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6(11):68-69.
[5]張抗抗.再探《老人與海》中人物的象征意義[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6,5(10):143-144.
[6]李穎.從原型批評理論看《老人與海》的象征意義[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