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芬
摘 ? 要: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主張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心理學領域的“積極轉向”同樣出現(xiàn)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自從學者們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二語習得研究,人們日益認識到情緒,特別是積極情緒對二語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對積極心理學及其在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介紹,為大學外語教學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 二語習得 ? 情緒 ? 大學外語教學
積極心理學源自于二十世紀后半期心理學領域倡導加強對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2000年,時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Martin Seligman和美國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發(fā)表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的形成。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積極心理學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從傳統(tǒng)的對消極心理的關注轉移到了對積極心理的深入研究,實現(xiàn)了心理研究的“積極轉向”。這種研究被引入二語習得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既關心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成就,又關注二語學習的個體幸福感。但是,與國外對積極二語情緒的豐富研究不同,我國對積極二語情緒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在研究對象、研究手段、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等方面有極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如何汲取積極心理學在二語習得領域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更好地提高大學外語教學質量,是現(xiàn)代大學外語教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和關注點。
一、積極心理學定義
積極心理學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傳統(tǒng)的關注病態(tài)的、消極的心理學研究不同,積極心理學是關于“普通人”如何實現(xiàn)幸福與良好狀態(tài)的實證研究[1](5-14)。它的三個明確的研究核心分別是:研究積極的人格特征、研究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研究積極的集體和社會環(huán)境。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研究人們在愛、工作方面的能力、勇氣,美感、堅持、創(chuàng)造力、靈性、天賦和智慧;研究人們(對過去的)幸福感和滿足,(對未來的)希望和樂觀主義,(對現(xiàn)在的)快樂和幸福流;研究公民美德、如何建立民主的社會體制、健全的家庭、積極和諧的社區(qū)等。此后,心理學家們不斷拓展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式和領域。其中B. L. Fredrickson的拓展—建構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區(qū)分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作用,指出消極情緒會導致注意力受限(narrowed attention),積極情緒能夠拓展個體的思維—行動資源,消除消極情緒對個體的殘留影響,增強個體的心理韌性,建構個體的應對機制與資源,增強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幸福感[2](218-226)。這一理論的提出和發(fā)展充分肯定了積極情緒對二語學習的積極影響和重要作用,為二語情緒研究,特別是對積極情緒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二、二語情緒
年齡、智力水平、學習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二語學習效果;二語學習時的心理和情緒因素,如焦慮、氣憤、緊張、高興、愉悅等,對二語學習產(chǎn)生重要的作用。但是,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教學領域,情緒對二語習得和交流過程的影響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一方面,研究者們認為情緒研究過于主觀、不科學。另一方面,二語學習領域對情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消極情緒的研究上,主要研究的消極情緒是“焦慮”。以中國學界對“焦慮”這一消極情緒的研究為例。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進行2015年—2019年的文獻高級檢索,在主題檢索框內輸入“外語焦慮”或含“英語焦慮”,共檢索得到919篇外語焦慮研究中文論文。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二語習得領域對情緒的研究迅速增加。國內外學者們呼吁整體上對二語情緒進行探討和研究。Pekrun把情緒,主要是和學校相關的情緒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與在校成就或失敗相關的學業(yè)情緒,如學習愉悅;學習過程中與認知問題相關的認知情緒,如好奇、困惑;在具體課程學習中與特定話題相關的話題情緒,如對話題的厭惡或喜愛;在課堂中與教師、同學相關的社交情緒,如同情、羨慕[3]。學者們將大量已有的有效測量工具運用到具體的實證研究中,如學業(yè)情緒量表(Achievement Emotions Questionnaire, Pekrun et al. 2005)、微分情緒量表(Differential Emotions Scale, Izard et al. 1974)、Fredrickson的改良微分情緒量表(Modified Differential Emotions Scale, 2013)、外語學習愉悅量表(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Scale, Dewaele & MacIntyre 2016),極大地豐富了二語情緒研究的內涵,證明了二語情緒對二語習得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三、積極心理學在二語習得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目前,積極心理學在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在國外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狀態(tài)。學者們一方面不斷豐富已有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構,或引入其他領域的理論,如教育心理學領域的控制—價值理論。另一方面不斷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實證研究。Dewaele & MacIntyre對1746名外語學習者進行了網(wǎng)絡問卷調查和問題陳述,研究他們的外語學習愉悅和外語課堂焦慮[4](215-236)。MacIntyre & Vincze應用Fredrickson的改良微分情緒量表等其他測量工具對182名受試者進行了測試,主要目的是研究二語情境中的一系列積極情緒、消極情緒與動機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5](61-88)??傊壳胺e極心理學已融入主流應用語言學研究,發(fā)展迅速。
在國內,盡管已有學者研究了積極心理學的相關變量如愉悅等,但是積極心理學在二語習得領域的應用還處于萌芽階段。目前所查文獻中,最早明確研究“積極心理學”與外語/英語教學的是鄭琦輝。他的文章主要是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基礎上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和探討。2012年,朱瑞佳、馬永輝和劉杰秀發(fā)表的論文從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介紹了積極心理學在外語教學研究中的適用性,并對110名受試進行了歷時一年的對照實驗研究,證明了積極心理學對大學外語教學的可行性[6](160-161)。這一研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外相關研究在時間跨度上的不足,即采用縱向研究法而不是受到批判的橫斷研究法。目前我國對積極心理學進行了系統(tǒng)、多角度研究的學者是江桂英和李成陳[7](32-39)。她們對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研究進行了評述和展望;驗證外語學習愉悅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或進行實證研究,運用復雜動態(tài)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研究外語課堂焦慮和外語學習愉悅之間的關系及兩者與英語學習成就之間的相關性。
總之,目前我國對積極心理學在二語習得領域與國外進度同步的研究較少,整體研究發(fā)展還是比較緩慢,有著巨大的實證研究和實際應用空間。
四、積極心理學對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的啟示
國內外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對二語習得的實證研究表明,情緒對二語學習有著巨大的影響。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和學習動機相關,但是積極情緒如愉悅、希望等與學習動機聯(lián)系更強、更一致,有助于增加二語學習者的成功和幸福感。消極情緒普遍存在于二語學習中,與二語學習動機、學習成績呈負相關。但是,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并不是互相對立的兩端,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同時,消極情緒對二語學習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外語教學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由于大學外語學習者基本都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學習環(huán)境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更大。因此,大學外語教學不僅重視知識點的有效傳達—接收,更關注這一過程中涉及的心理因素。在考慮外語教學中如何運用心理因素的作用時,要注意利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相互作用。
首先,外語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盡可能激發(fā)和利用學生的積極二語情緒,如愉悅等,增加學生外語學習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目前教學中流行的翻轉課堂和工作坊教學法都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和交流者,更有利于增強外語學習效果。
其次,外語課堂教學應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就涉及外語教學考核的改革,涉及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課堂表現(xiàn)的比例分配。研究證明,二語學習的課堂情緒是多變的。在同一課堂時段,二語學習者的情緒會有波動。外語教師要理解這一特點,將課堂教學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分段進行考核,考核方式不限于卷面考試。對學習過程的重視有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他們積極個人特征的發(fā)展。
營造健全、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外語教學。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不僅在于優(yōu)良的教學設備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及合理的教室空間設計,還在于教學單位提供良性的競爭體系。這和積極心理學倡導的積極集體與社會環(huán)境研究緊密相關。
教師積極情感的保持與提升同樣重要,是大學外語教學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因為教師心理和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直接的、巨大的,直接關系到課堂的開展。從短期來看,教師要有良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不僅指不把教師本人的負面情緒帶到課堂上,更指教師在教學時間段如何在既要傳授知識點,又要關注學生情緒這一過程中保持情緒的可持續(xù)性。從長期來看,教師要處理好職業(yè)倦怠的問題。這就涉及大學外語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生活之間的平衡和協(xié)調,和更宏大的工作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相關,需要機構、政策方面的協(xié)調。
五、結語
積極心理學在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有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利用情緒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和作用,重視二語學習者的求知需求和情感需求。大學外語教學應注重激發(fā)和保持教師、學生的積極情緒,創(chuàng)造外語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促進大學外語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 .
[2]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3]Pekrun, R., & Linnenbrink-Garcia, 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mo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NY: Francis & Taylor/Routledge, 2014.
[4]Dewaele, J. M. & MacIntyre, P. D.. 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The Right and Left Foot of FL Learning?[A]. In P. D. MacIntyre, T. Gregersen & S. Mercer (eds.).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LA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6.
[5]MacIntyre, P. D. & Vincze, L..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Underlie Motivation for Ll2 Learning[J]. SSLLT, 2017(1).
[6]朱瑞佳,馬永輝,劉杰秀.積極心理學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2(2).
[7]江桂英,李成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研究評述與展望[J].外語界,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