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晶晶
摘要:所謂的人健康指的是人的身體和心理,在幼兒的身心發(fā)展階段,幼兒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發(fā)展影響很大,一個人健全的心理要從小培養(yǎng)。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fā)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fā)展。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教育思想;消除;心理健康問題;解決
中圖分類號:G611 ?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26-0268-01
情景回放一:午睡時間到了,蓉蓉小朋友開始脫鞋脫衣就寢了,她一直沒有午睡的習慣,一段時間過后,蓉蓉的媽媽告訴老師,她發(fā)現(xiàn)孩子的指甲長短不一,指甲面高低不平,孩子跟她媽媽說那是她睡覺和上課的時候咬的,得知后,有意識的去觀察孩子的行為,發(fā)現(xiàn)在上課或者睡覺的時候她都會不自覺的用牙齒去咬指甲。
情景回放二:區(qū)域活動開始了,幼兒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過了一會兒,一個女孩子哭著過來跟老師說:“老師,文哲他搶別人的積木?!敝灰娝靡恢皇衷谧ツ硞€小朋友的臉,另一只手在搶別人的積木,老師忙走上去,把文哲與那個小朋友及時的分開,問:“發(fā)生什么事情了?”那個小朋友哭著嚷著委屈的說:“是文哲他要搶我的積木,還把我的積木扔了!”老師直視著文哲的眼睛問道:“是這樣的嗎?”文哲低著頭說:“可是我就是想玩的嘛!”于是也坐在地上哇哇的大哭起來。
由情景一可見:咬指甲是幼兒緩解精神壓力的一種表現(xiàn)
孩子在咬指甲時一般是無選擇性地咬十個指甲,被咬過的指甲常變得短而參差不齊。有些孩子當注意力被某種東西所吸引或在他們精神緊張時還會咬隨身的其它東西,如咬鉛筆和手帕等。由于反復地咬指甲,會損傷手指的指甲和皮膚,使指甲游離緣變得粗糙,指甲緣的四周出血和指甲畸形,甚至發(fā)生甲溝炎、甲周疣、門牙緣的小裂痕、齒齦炎。
由情景二可見:攻擊性行為是個別孩子表達方式
有些孩子調皮、好動、自私,在他的思想里認為只有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沖撞別人,才能得到自己想到的物品,他用其他類似的方式,引起同伴對他的對立和爭斗,以至于經(jīng)常欺負其他的幼兒,把其他小朋友作為發(fā)泄的對象。這一類的幼兒所做的行為是屬于攻擊性行為。
以上可見,不適當?shù)沫h(huán)境或者不良的教育,會使部分的學前兒童產(chǎn)生多種不良的習慣。這些不良的習慣是一些比較固定的、完成自動化動作的傾向,若不及時的糾正,就會成為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障礙。本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原因:
1.根據(jù)調查資料的分析,幼兒咬指甲是內(nèi)在精神壓力的一種表現(xiàn)。例如,有的孩子是因為不愿意去幼兒園,有的則因父母或者老師管得嚴厲,在這樣強烈的心理壓力或者高度焦慮的情況下開始咬指甲。
2.由情況二可見的幼兒攻擊性行為,指的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xiàn)的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家長的養(yǎng)尊處優(yōu),以及一些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忽視,以及家長對孩子教育子女的態(tài)度方式,導致幼兒反對接受他人的懲罰,而這種消極的方式非但沒有減少他們攻擊性行為,反而經(jīng)常性地強化了這種行為。
針對我班幼兒的二種不良行為,我分別做出以下幾種策略:
1.針對幼兒咬指甲習慣的糾正
咬指甲一般都是無意識行為,是口欲期的一種延續(xù),是緩解緊張、分散注意力的一種不良的習慣性做法。改正和治療幼兒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因從消除引起幼兒精神壓力的因素入手,一般來說,勸誡和責罰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 敘述咬指甲的危害。告訴幼兒經(jīng)常咬指甲會對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人的手在接觸外界的時候,會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nèi),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fā)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等。
1.2 進行正面的引導。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要循循善誘,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邊拉開,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1.3 適當?shù)挠螒?。游戲的本身所具備有主動性、獨立性、?chuàng)造性等主題活動的基本特征,游戲能夠促進幼兒保持愉快的情緒,引導孩子多參加游戲活動、多交朋友,能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玩具、一塊做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減輕幼兒的精神壓力。
2.針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矯正
兒童期的攻擊性行為可以發(fā)展為成人期嚴重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性的困難,極少數(shù)還可以發(fā)展為毆斗、兇殺等違法行為。
2.1 培養(yǎng)孩子豐富的情感。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fā)泄內(nèi)心的憤怒。家長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yǎng)小動物來養(yǎng)成孩子的愛憐之心。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2.2 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
2.3 創(chuàng)造不利于攻擊行為的環(huán)境。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huán)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2.4 家長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家長必須注意自身修養(yǎng),不要因自己對某些事情不順心而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攻擊別人。夫妻之間要避免爭吵打罵,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和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塑造及指導,對幼兒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治,注重培養(yǎng)幼兒健全的個性,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等幾方面全面和諧地發(fā)展,這是心理健康的一個至為重要的方面。一個健康的幼兒,不僅應該身體健康,而且應該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要使學前幼兒做到健康,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保健。
參考文獻:
[1] 朱家雄.《學前兒童心理衛(wèi)生與輔導》[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劉金花.《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 李丹.《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