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毙聲r代對應著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要有新作為,當代大學生作為新青年的一代,時代和國家發(fā)展的力量,同時也作為繼承、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的堅實力量,他們對于文化自信的堅守直接影響到國家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文藝的發(fā)展連接著時代的發(fā)展,對于藝術類大學生這個獨特群體的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必不可少。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文化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3-00-02
當代大學生作為新青年的一代,時代和國家發(fā)展的力量,同時也作為繼承、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的堅實力量,他們對于文化自信的堅守直接影響到國家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中華傳統(tǒng)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中提出“文化自信”,也表示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體系的認同和尊重。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對應著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要有新作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我們義不容辭。[1]
一、文化自信與藝術的關系體現
文化自信作為一個新的話語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自信話語體系,關鍵在于把握中國特色文化自信的話語權。話語權主要是指“通過話語所包含的符號、概念、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等要素在國際會所產生的影響力、吸引力”。任何理論研究首先要從概念開始,且以概念的“運作”為起點構建“話語譜系”,因此,對文化自信進行系統(tǒng)研究,首先需對文化自信的概念進行明確界定,并對其本質特征和當代價值進行深入探討。劉士林教授認為:文化自信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現實性的文化生命機能,是人類社會實踐在個體生命內部建構的高級文化結構,也是人類主觀能動性和文化創(chuàng)造性的具體表現。[2]學界對于文化自信的定義,有多方面多層次的定義,有從主體與客體之間分析,是從對客體的認知、反叛等從而對自身文化的一種認可和肯定,還有學者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分析,認為文化自信是人民群眾對于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堅守。綜上所述,文化自信是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華傳統(tǒng)思想等一系列具有中華民族優(yōu)秀基因的崇尚感、認同感、尊重感以及歸屬感。
“文變染乎世情”。時代的變遷與文藝的體現不可分割。文藝是時代的表達也是時代地賦予。縱觀歷史,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洋務運動、五四運動等,文藝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互相推動發(fā)展。國家危亡時刻,有識之士開始救國,文藝工作者亦是如此。學堂樂歌的出現成了教育當時的青少年,積極向上,樂觀生活,傳播新思想、新生活的方式之一,宣揚“富國強兵”抵御外敵的愛國精神,向廣大青少年進行“軍國民教育”,教育青少年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和勤學苦練,“愛國精神,熱愛生活、學習新文化新思想”等方面的歌曲不絕于耳,成了表達時代最強音的重要方式。如《中國男兒》,歌詞當中充滿了對中國男兒要保守祖國江河的堅定信念;1936年張寒暉所創(chuàng)作的《松花江上》,通過對祖國山川、河流美好景象的描寫,抒發(fā)深深愛國之情。黃自《旗正飄飄》、冼星海《到敵人后方去》,賀綠汀《上戰(zhàn)場》等等,他們通過對不同主題的宣揚,表達對戰(zhàn)爭、對愛國等不同的情感。[3]
回顧近百年中國文藝歷經的過程,文藝在不同的時代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在今天的“新時代”也是這樣,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文藝在時代發(fā)展中的作用。
二、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文化缺失現狀
當今時代,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全球化的信息融合多到無以計數,西方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沖擊,造成了部分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缺失,缺少對文化自信的堅守。
(一)對于外來文化的盲目推崇
當代大學生對于西方外來文化盲目的推崇和相信。比如,在日常的語言對話上,夾帶英語或者其他語言,以表時尚,對于中國傳統(tǒng)成語了解程度不深;對于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的重視程度過高,只要“逢節(jié)必過”,但是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如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端午節(jié)等其概念模糊,并不知道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到底是為了什么,反倒對于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的意義一清二楚。在生活方式上,集體主義的重視程度減弱,反倒把個人主義和金錢至上等理念帶到生活中。藝術類學生相對于文化課生來說,性格更為活潑,對于新鮮事物接受速度更快,能力更強,對于外來文化的沖擊沒有較強的地域能力和自控能力,所以這類情況在藝術類大學生中更為突出。[4]
(二)對于傳統(tǒng)文化認知不足
藝術類大學生由于國家招考條件等原因,對于傳統(tǒng)文化認知相對于文化課生來說較為薄弱,由于課程設置不同,對于藝術類大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也不夠充分。藝術類學生的對于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主動性不夠,意識不強。在我們的隨機調查當中,“同時有兩本書,一本英文小說,一本文學著作”,70%的同學愿意去選擇英文小說而不選擇苦澀難讀的文學著作。
三、加強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要有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今天,我們正處于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巨變的時代,一個轉折的時代,一個充滿誘惑,機會良多,卻又使青年感到迷茫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所帶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帶著時代的烙印。90后、00后,有他們自己的特點,他們維權意識強,不喜歡管束、說教;好動、喜歡新鮮刺激的事情,不太能靜得下心來看書;對經典缺乏興趣,更多是受社會大環(huán)境、受教育背景影響,喜歡讀圖、消解文字,藝術類大學生更是這樣。面對這些新出現的問題,作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者,我們也要轉變觀念與思路,找到學生能接受的、甚至是喜歡的教育方法,便顯得尤為重要。[5]
“通過各類豐富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潤物無聲的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培養(yǎng)”。
以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為例,除依托于學院5大樂團(民族管弦樂團、青年交響樂團、合唱團、古箏樂團、舞蹈團)藝術團的演出活動之外,各類藝術實踐、社會實踐也是教育、培養(yǎng)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的優(yōu)良平臺。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提升藝術修養(yǎng),充分利用如學院藝術實踐周、與奔馳公司及中國青基會共同開展的“音樂教育 星愿基地”公益活動、八一軍營慰問、學院特色藝術支教、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緊緊圍繞專業(yè),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各類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去。實踐是既是檢驗學院教學質量的重要平臺,也是學生磨礪專業(yè)技能,展示良好風貌的主要舞臺。從藝術實踐到藝術交流,從音樂調研到義務支教,從實地探訪到愛國主題教育,以學雷鋒、建國70周年等為契機,以“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樹形象”為宗旨,引導學生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基層學習,用自己的行動樹立和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專業(yè)提升與社會實踐相融合,在學以致用的同時檢驗專業(yè)本領,在廣泛的實踐中和廣闊的天地里領悟藝術精神,提高著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知和認同感,從而由內而外的散發(fā)文化自信。
仍然以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為例,在教學課程設置增加傳統(tǒng)音樂文化課程,如《中國音樂史》《中國民族音樂》《黃梅戲演唱》等,讓學生在受教育中,增強文化認同以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學院組建民族管弦樂團,并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徽風皖韻大舞臺”等校內外各類演出平臺,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樂團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tǒng)音樂,在其節(jié)目進行當中加入樂器介紹,在每場演出向觀眾介紹民族器樂,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民族器樂學生在不斷地演出實踐中,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文化自信也隨之增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準確地說,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義不容辭也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1).
[2]劉士林.中華文化自信的主體考量與闡釋[J].江海學刊,2009(1):40-45.
[3]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4-9.
[4]中國新聞周刊.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青年問卷調查結果[J].新聞周刊,2004(16):23.
[5]王易,宋友文.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