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霞
整個初中歷史的時間跨度比較大,對于一些重要事件發(fā)生的年代時間,通常是老師反復講,反復強調(diào),學生反復記憶,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后,老師再提問,答案是五花八門。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教會學生正確的計算年代
1.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公元紀年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就采用公元的紀年方法,公元紀年開始的標志是以傳說中基督教創(chuàng)始人耶穌誕生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在這里補充和耶穌有關的故事,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2.教會學生正確認識世紀周年
一個世紀為100年,前20年為世紀初期,后二十年為世紀末期。如果由年代轉(zhuǎn)換為世紀,百位上加1,其他不變,例如:公元1915就是20世紀,只要在百位“9”上加“1”就行了,公元前也是如此。例如:公元前221年就是公元前3世紀。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只要遇到時間就要讓學生明確是多少世紀 ,例如,講到1915年興起新文化運動,學生就應該明白這是發(fā)生在20世紀的事件。如果由世紀轉(zhuǎn)換為年代,需要知道一個世紀的跨度,例如:18世紀指從1700-1799年,但是注意,公元前6世紀指從公元前599-前500年。比如,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共和國,請轉(zhuǎn)化為世紀紀年,應該是6世紀末。而像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則都發(fā)生在20世紀末。在這里很多學生容易分不清公元前的世紀初期和末期。我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求學生記住公元后的世紀初期和末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例如:公元305年就是4世紀初,而公元前305年就是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390年就是公元4世紀末,公元前390年則是公元前4世紀初。并教會學生在年代尺上標出特定歷史時間對應的位置。例如:講到羅馬共和國建立于公元前509年,我就在黑板上畫年代標尺,然后找了四個同學上來在年代標尺上標出公元前509年的大致位置,結(jié)果有兩個同學標錯了,標錯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元前509年是公元前6世紀初還是末期搞不清,還有不知道公元前6世紀初期離公元元年時間近,還是公元前6世紀末期 距離離公元元年近。
后來我給學生分析:第一步明確:509年是6世紀初,公元前正好相反,所以公元前509年是公元前6世紀末,第二步明確:在年代標尺上,公元前6世紀末距離公元元年比公元前6世紀初距離公元元年要近,這樣就能在年代尺上標出正確位置。
3.教會學生計算周年不同紀年方法的換算
在歷史學中,我們會經(jīng)常碰到周年的計算那么我們該怎么計算呢?不跨公元元年兩個年份的等于二者的差,例如:司馬遷(公元前190-前145年),他的年齡應該是190-145=45,而跨元年兩個年份的等于二者的和減去1,例如:光武帝(公元前6-公元57年),那他的年齡就是6+57-1=62。我們的歷史紀年方法中,有公元紀年方法,也有其他的紀年方法,比如說伊斯蘭教歷紀年方法,“中華民國”紀年的方法,那么它們之間是怎樣換算的呢?伊斯蘭教歷紀年的算法,就是用所算年代減去622再加1即可。例如:2014年是伊斯蘭教歷多少年?就是2014-622+1=1393。所以2014年就是伊斯蘭教教歷1393年。反之,要把伊斯蘭教歷紀年方法轉(zhuǎn)換成公元紀年方法,用伊斯蘭教歷紀年加上622再減一即可。例如:伊斯蘭教歷600年是公元多少年?就是600+622-1=1221.伊斯蘭教歷600就是公元1221年。民國紀年的算法就是用所算年代減去1911年即可。例如:2014年是民國多少年?就是2014-1911=103。2014就是民國103年。反之要把民國紀年方法轉(zhuǎn)換成公元紀年方法就是用民國紀年加上1911即可。例如民國38年是公元多少年?就是38+1911=1949.民國38年就是公元1949年。
總之歷史學習離不開對年代的準確把握,通過平時課堂上的訓練,現(xiàn)在我們班上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對年代有個準確的把握,例如:說到1919年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知道這是20世紀初,1919年是民國8年,伊斯蘭教歷1298年。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強化年代意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歷史思維習慣。
二、教會學生記憶年代的方法
歷史是一門“記憶之學”。在初中階段,學生記住一些重要的年代即相關事件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時空感,訓練他們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重要年代的記憶正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一個非常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那么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方法是關鍵。下面就是具體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的一點心得體會。
1.列表記憶法
要求學生用圖表的形式將一些比較復雜的年代集中在一起,這種集中記憶的效果不錯。
2.歸類記憶法
讓學生將歷史上發(fā)生在同一年代的同類事件放在一起進行記憶,既利于比較又能提高記憶的效率。
例如:1405-1433年鄭和進行了七次遠洋航行,鄭和的遠洋航行是一種友好交往,結(jié)果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加速了明朝的衰弱。而在同一時代的西方哥倫布等人的航?;顒?,使他們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通過殖民擴張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3.順口溜記憶法
把一些繁雜的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來記憶,就很容易了。例如,我在講戰(zhàn)國七雄及它們的位置關系時,就編了這樣一句順口溜:“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結(jié)果學生記得又快又準。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編一些順口溜幫助學生記住重要的歷史時間和歷史事件。
4.理解記憶法
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總是與特定的年代有關,離開了具體的歷史事件,年代就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數(shù)字,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歷史年代與歷史事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例如:1919年召開了巴黎和會,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山東權利轉(zhuǎn)讓給日本,這一消息傳到國內(nèi),引發(fā)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出現(xiàn)了新的領導力量,因此也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以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的年代為線索將與巴黎和會相關的知識點串起來進行理解記憶,這比零散的記憶效果好得多。
5.諧音記憶法
把一些與漢字諧音或與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特定數(shù)字巧合的歷史年代聯(lián)系起來,提示學生進行記憶,學生覺得很有趣,可以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記住,效果很好。例如:馬克思的生平(1818-1883)用諧音記憶法就是1818-1883(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學生覺得很有趣,很快就記住了。
總之,年代的計算和年代的記憶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難點,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