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漢時空隱喻表征的共性與個性

      2020-10-15 03:58:30秦語甜
      關(guān)鍵詞:參照物族人巴士

      秦語甜

      (西南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重慶 400715)

      世界上的許多文化都是通過空間表征時間。無論是在拼寫法,還是在時鐘、日歷等文化物質(zhì)中,我們都能找到人們空間化時間的痕跡[1]。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手勢表達(dá)時間關(guān)系,并依賴于大量表示空間的詞,如前、后、長、短等去描述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和持續(xù)的時間[2]。由于不同語言文化有各自獨特的空間表征方式、時空隱喻和文化傳承,再加至之個體之間存在習(xí)慣、年齡和經(jīng)歷的差異,導(dǎo)致人們在用空間表達(dá)時間的方式上有時會截然不同。事實上,此前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文化或族群的不同是造成人們在時間識解上產(chǎn)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時間靈活多樣,既可以按照靜止或運動、有限或無限、橫向或縱向進行劃分、也可以基于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從前往后或從后往前,甚至是從西往東予以理解。本文基于國內(nèi)外典型的關(guān)于時空隱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聚焦英、漢語本族語者在借助空間理解時間上存在的共性和個性,總結(jié)其背后產(chǎn)生的理據(jù)和動因,并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時間移動”隱喻和“自我移動”隱喻

      英語中的時間常常通過“時間流逝是運動(TIME PASSING IS MOTION)”這個基本隱喻被概念化為空間,從這一基本隱喻中誕生出兩套不同的隱喻模式:“自我移動(ego-moving)”隱喻和“時間移動(time-moving)”隱喻[3]。前者認(rèn)為時間如一條靜止的小路,“自我”沿著時間軸朝著未來的方向移動,身后的一切成為過去,而面前則是將要去往的未來。此時的自我面朝未來,背對過去,如“We are approaching the deadline”、“后來”(圖1)。后者將時間被比作是一條河流或一條傳送帶,“自我”靜止不動,等著時間從未來朝著自我的方向流去,面前的是已知的過往,背后的未知的將來。此時的自我面向過去,背對未來,如“The bad days are behind us”、“前天”[4](圖2)。

      圖 2

      二、橫向上的漢語本族人和英語本族人的的時空隱喻

      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是利用空間概念來理解時間概念,但不同語言在時空映射上存在朝向和方向的差別[5]。在三維的空間里,分“前-后”、“上-下”、“左-右”三個維度。“前-后”和“上-下”屬縱向,左-右為橫向,因此時間的隱喻性表達(dá)主要是基于橫縱兩個方向[6]79。語言研究表明漢語本族人更傾向于采用“時間移動”隱喻,即用“前”表示過去,用“后”表示未來,而英語本族人則更傾向于使用“自我在動”隱喻,用“前”表示未來,用“后”表示過去。

      盡管許多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漢語中的“時間移動”隱喻要比“自我移動”隱喻更加頻繁,但這不意味著“時間移動”隱喻在漢語母語者的時間表征方式選擇中具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比如唐美華[7]在對漢語“前-后”時間隱喻模式的認(rèn)知研究中談到漢語中的“自我”也是面朝未來的,并強調(diào)區(qū)分“自我參照物”和“時間參照物”的必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化解漢語中很多看似“矛盾”(如“前輩”和“前途”)的語言現(xiàn)象?;趨⒖嘉锏牟煌?,唐總結(jié)了“前-后”向的四種隱喻模式,分別是(1)以“自我”為參照物,研究焦點為“時間”;(2)以“自我”為參照物,研究焦點為人;(3)以“時間”為參照物,研究焦點為“時間”;(4)以“時間”為參照物,研究焦點為“時間”。筆者認(rèn)為(1)和(4)雖然參照物不同,但都屬于“時間移動”隱喻,因為此時“自我”背對過去,面朝未來;而(2)和(3)則屬“自我移動”隱喻,此時“自我”背對未來,面朝過去。具體而言,比如唐[7]54認(rèn)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和“前天”或“后年”的參照物不同,屬于模式(2),是以“自我”為參照物研究“人”。時間上早到的人和晚到的人分別位于“自我”的前后,該時間的空間化是基于人們的排隊經(jīng)驗。但這種對生活經(jīng)驗的模仿看似卻存在一個明顯的沖突。同樣是排隊的例子。假設(shè)“自我”在一行人中排隊買咖啡,在柜臺拿到咖啡是這隊人共同朝向的未來目標(biāo)。空間上位于“自我”前面的人離柜臺(未來)越近,但在時間是早(前)于“自我”的;同理,空間上在“自我”后面的人離柜臺(未來)越遠(yuǎn),但在時間上是晚(后)于“自我”的。矛盾的地方就在于比“自我”來得早的人在時空間上都更接近未來的目標(biāo)(見圖3)。這就存在“自我”既面向過去,同時也面向未來的情況。唐認(rèn)為這種矛盾的癥結(jié)所在是參考物和研究焦點的選擇不同?!白晕摇笔菂⒄瘴铮扒啊辈恢浮皶r間”,而是指“人”。這樣一來,“古人”指“自我”面向的在時間上較早的“人”,“來者”指“自我”背朝的在時間上較晚的“人”。但這無法解釋為何在時間上更前的人卻會離未來更近?

      圖 3

      筆者認(rèn)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可以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時間移動”隱喻,和“前天”或“后年”的表征一致[8]參見圖2)。第二種解釋基于時間長短(見圖4)。在“自我”前面的人之所以被認(rèn)為是“前人”是因為他們在朝著未來的目標(biāo)前行時用時更長;同理,“自我”后面的人因為相對來說晚出發(fā),所以所耗時間較少。這一點符合漢語本族人的文化認(rèn)知,“前輩”和“晚輩”就是這個道理,可以指時間上的前或后,但更傾向于指經(jīng)驗和工齡,也就是時長。

      第三種解釋是時空一致性。“前”和“后”是空間概念,“古”和“來”是時間概念。這好比我們平日中的等班車的經(jīng)歷。如圖五所示,車站停有三班車,分別是A 巴士,B 巴士,C 巴士。假設(shè)站長(圖中舉旗幟的人)12:00 按該順序陸續(xù)發(fā)車,每5 分鐘一班,開往在時空上都處于未來(靠前)的一個目標(biāo)地(圖中由燈柱表示)。A 巴士是12:00 出發(fā),因此在時間上是最早的(或最靠前的),當(dāng)A 巴士開到A1處時,時間為12:05,此時B 巴士出發(fā),“自我”在B 巴士上。這樣看來,在時間上A 巴士早于B 巴士,在空間上A 巴士在B 巴士之前,所以A 巴士是B 巴士的“古人”。以此類推,當(dāng)B 巴士(“自我”)開到B1處時,C 巴士才出發(fā)。C 巴士相對于B 巴士來說在時間上更晚,在空間上也尾隨其后,所以C 巴士是B 巴士(“自我”)的“(后)來者”。這種類比和排隊經(jīng)驗的區(qū)別在于參照物其實不是“自我”,因為“自我”(B 巴士)是會相對其他物體(A 巴士、C 巴士)向未來移動的;參照物應(yīng)為未來的目標(biāo)地(燈柱),它在空間上是假定靜止不動的,而在時間上是晚于任何巴士的出發(fā)時間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在運動的同時,時間也在運動。再說回到等班車這個例子,A 巴士早于B 巴士只限于指出發(fā)點的時間早晚,但當(dāng)A 巴士到A1位置時,A 巴士和B 巴士在時間上是不分前后的。換句話說,所有巴士都有一個絕對時間,即發(fā)車時間,A 巴士的時間為12:00,而這也是B 巴士認(rèn)為A 巴士在時間上早于自己的主要依據(jù)。但之后A、B 巴士會繼續(xù)相對于時間的移動朝前(未來)運動,這就賦予了每輛巴士一個相對時間。絕對時間的早晚會導(dǎo)致空間距離的前后,而相對時間卻可能會縮小或擴大絕對時間導(dǎo)致的空間差距。比如A 巴士提前5 分鐘發(fā)車,但可能只比B 巴士早3 分鐘到目標(biāo)地,或甚至晚5 分鐘到,這就是為什么漢語有“后來居上”、“后發(fā)先至”等表達(dá)的原因所在。這樣一來,“前無古人”的“古”指在絕對時間上更早(12:00 早于12:05),而“前”是指絕對時間造成的空間上的前和后。“后無來者”的邏輯與之相似。值得一提的是,但這一論點成立的前提是,未來是有個特定靜止的目標(biāo),無論是在時間上(比如12: 15)或是空間上(燈柱)都如此。

      圖 5

      第三種解釋符合認(rèn)知時空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Spacetime)。該理論認(rèn)為時空的概念表征彼此并不獨立,因而主張時空一體,并把時空分為客體時空(object spacetime)和事件時空(event spacetime),由此衍生出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映射:以客體時空為源域的空間映射和以事件時空為目標(biāo)域的非空間映射[9]62。前者指任何出現(xiàn)在空間認(rèn)知中的客體,如“The road is in the desert”為客體時空,屬于空間映射。后者指任何出現(xiàn)在時間認(rèn)知中的事件,如“There are some breaks in the day”為事件時空,屬非空間映射。因為時間中本身就存在部分空間為時間所有,所以并非從空間映射而來[9]66??梢哉f“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是時空一體的典型代表。

      總的來說,對于漢語本族人到底是朝向未來還是朝向過去仍有爭議,這種朝向的矛盾在英語中也存在。例如,Lakoff 和 Johnson[4]41指出在例1 和例2 中(見表1),我們(us)是朝著未來的,未來在“前”,過去在“后”,但在例3 和例4 中,我們是背對未來,從而變成過去在“前”,未來在“后”。唐認(rèn)為這是因為參照物不同,前兩個例子的參照物是“自我”,后兩個是“this week”,筆者同意這種看法,并認(rèn)為這種以“時間”為參照物是根植于我們的文化習(xí)俗,普通人都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讀書或?qū)懽?,這也暗示了,左邊的事物在前(過去),右邊的事物在后(未來)?,F(xiàn)在如果我們把12 個月份依次分別寫出來,在空間上看上去就是5 月位于6 月之前,而時間上5 月也的確早于6 月。這用英 文 表 達(dá) 就 是 “May precedes June” 或 “June follows May” , 而 無 論 是 用 “preceding” 還 是“following”,都是以“June”作為為參照物,“自我”只是觀察者。

      表 1

      需補充說明的是,“follow”在空間上無前后可言。按照認(rèn)知時空理論的解釋,在“The tourists followed the guide all along ”中的“follow” 明顯是空間概念,表征客體時空,走在前面的被走在后面的人跟著。在“Children’s Day follows Labour’s Day”中的“follow”屬于時間認(rèn)知,表征事件時空,前面的時間(過去)被后面的時間(未來)跟著,且“follow”前的詞一定在時間上晚于其之后的詞(“Children’s Day”晚于“Labour’s Day”)。概而言之,“follow”的時空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了一體化,而這不僅暗示了人們?nèi)粘5慕?jīng)歷會影響了時間觀念,也說明了即使是傾向于朝向未來的英語本族人也會有轉(zhuǎn)身面向過去的可能,盡管這種情況極其罕見。

      盡管在理論研究上,研究者們還未在英、漢時空隱喻的偏好上達(dá)成共識,但越來越多的實驗發(fā)現(xiàn),漢語偏好“時間移動”隱喻,英語偏好“自我移動”隱喻。例如,李恒、張積家在一個內(nèi)隱任務(wù)實驗中,從上往下依次放置一個正方形方框、一個面朝上方的卡通人頭像和另一個正方形方框,然后分別請英語單語和漢語單語受試者將“李明昨天去拜訪了一名喜歡植物的朋友,明天還要去看望一名喜歡動物的朋友”這句話中的“植物”和“動物”分別填入進上下卡通頭像上下的兩個方框里。他們發(fā)現(xiàn),漢語本族人傾向于把“植物”(過去)放入頭像上方(面朝)的方框里,把“動物”(未來)放入頭像下方(背對)的方框里,以此證明了英漢兩種語言在時空隱喻的偏好不同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10]。然而,這個實驗存在一些可改進之處。比如,盡管受試者并沒有猜到實驗?zāi)康?,但是實驗范式在圖示的呈現(xiàn)上存在單一性。方框呈縱列分布,卡通頭像有確定的向“上”朝向,這可能對鮮用“上-下”思考和表達(dá)時間的英語本族人造成一定干擾(見下文分析)。因此,這個實驗關(guān)于時空隱喻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的結(jié)論還待進一步驗證。比如卡通人頭像改為“面向左方”是否結(jié)論不變?又如將漢語本族人換為英語學(xué)習(xí)者,英語本族人換為漢語學(xué)習(xí)者后結(jié)論是否保持一致?后者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語言性隱喻是可以塑造說話人的時間表征。Casasanto 發(fā)現(xiàn)英語本族人傾向于把時間看成是空間上的距離(如 “a long time”,“a long road”),而希臘語本族人則偏好將時間比作在三維空間里積累的某種物質(zhì)的量(如 POLI ORA,譯為“很多時間”)。然而,當(dāng)在實驗室中教英語本族人使用“數(shù)量”的隱喻來表述時間后,他們和希臘語本族人在第二組任務(wù)中的表現(xiàn)并無二致[11]。因此,如果英語學(xué)習(xí)者和英語本族人的選擇是一樣的,那么就說明這種隱喻偏好只存在于語言表面上,不涉及到思維和文化等深層次因素。換言之,時空隱喻是語言隱喻,而非概念隱喻。

      三、縱向上的漢語本族人和英語本族人的時空隱喻

      除了橫向地理解和談?wù)摃r間外,漢語本族人也會頻繁地使用縱向的空間詞來談?wù)摃r間。有學(xué)者發(fā)現(xiàn),僅在一個漢語語料庫中就找到高達(dá)36%的縱向時空隱喻[12]。實證研究也表明漢語本族人比英語本族人更傾向于縱向地空間化時間。例如,F(xiàn)uhrman 等對英、漢語本族人分別進行同樣的時間安排任務(wù),但是使用的提示詞是非空間隱喻(如yesterday-昨天、today-今天、tomorrow-明天)[13]。英語本族人大多數(shù)(93.5%)對時間的排列都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橫向),而從上往下或從前往后的排列比例要低得多,分別只占到了2.5%和3.9%。相較而言,漢語本族人從左到右橫向和從上到下縱向排列時間的人數(shù)比例相差無幾,分別為46.8%和43.6%,而只有9.6%的人是從前往后排列時間的。不難看出,盡管前-后排法在英、漢語本族人中都不常見,但上-下排法卻在漢語本族人中使用得相對頻繁。

      雖說漢語本族人會系統(tǒng)和頻繁地使用縱向的時空隱喻(如“上個世紀(jì)”、“下個月”),而英語本族人縱向地表征時間的例子卻寥寥無幾,甚至不存在[14]。但我們卻仍然能找到英語中就有關(guān)“上-下”的時空隱喻表達(dá),如“we are coming up on Christmas”、“pass down the value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up until now”等等。盡管如此,這些用法仍然相當(dāng)罕見。那么是否這是因為英語中的“up”的空間概念不能與漢語的“上”劃等號呢? “Up”在牛津?qū)W習(xí)字典里的意思是:1)to the place where somebody/something is(去到某人/某物的位置)。試想你看到一位乘客在等出租車,車往乘客的方向開去停下,乘客上車。這個場景用英文描述就是“A taxi drove up to him and he got in” ??斓侥康牡貢r,乘客要求司機靠路邊停,這時的英文表達(dá)是“Please pull the car up to the curb”。兩個句子中的“up”都表示一種空間上的橫向關(guān)系;2)appearing in front of somebody in authority for a judgement to be made about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done(為自己所做所為當(dāng)面受到官員審判)。比如“turn up”、“come up” 等在空間上也都是橫向的,而像“He came up before the magistrate for speeding”這種俗語很有可能已將橫向空間圖式“嫁接”到了時間域中。Evans[15]指出像“We’re coming up on the deadline”這樣的英語表達(dá),最自然的推斷就是英語本族人是用在一個縱向的空間軸上向上移動的圖示來表征時間。因此,英語本族人也可能具有在心智中縱向表征時間的能力。

      四、英語和漢語本族人使用時空隱喻的共性和理據(jù)

      (一) 時間在橫軸上移動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和漢語本族人都傾向于將時間置于一條水平面上,橫向地看待時間,并且都有背對過去,面朝未來的情況,如漢語中“前途”、“回望”和英語中的“l(fā)ooking ahead into the future”和“l(fā)ooking back on the past”。這不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受到我們在空間中移動方式的影響。我們通常不會像螃蟹一樣橫著走路,或是說發(fā)生在我們右手邊事要晚于發(fā)生在我們左手邊的事,而是因為我們在讀寫的時候會系統(tǒng)性地感受時空的橫向前行。對于英語本族人和其他用羅馬字母語言的民族來說,都是從左邊開始閱讀文本的每一行字,然后再逐漸將手或眼移向右邊,之后停在書本或是電腦屏幕上某頁的右邊。由此可見,通過讀寫的經(jīng)驗,以說英語為代表的說印歐語系語言的人在時空橫向移動上的感受和在縱軸上自然運動的感受是相同的。這一點對當(dāng)代漢語也適用。除了讀寫方式對時空隱喻選軸的影響,Tversky 等[16]還發(fā)現(xiàn)無論是往右讀寫還是往左讀寫的文化,他們在日歷和時間記錄方面對時間的空間化毫無差別,可以說這些非語言的文化慣例也對人們腦中形成的時間橫向流動圖式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不僅如此,一些對實際操作、身體運動、和幫助記憶(助記)的考慮也可視為英、漢語本族人尤為偏好橫向映射的原因[17]。例如,我們在使用手勢時,傾向于橫向比劃,因為這樣做所產(chǎn)生的信息價值會更大。在面對面交談時,比起縱向地描述改變,談話雙方更容易捕捉到橫向上同等范圍內(nèi)表述的改變。橫向上的運動會優(yōu)化手勢的可見度,用等量的身體運動傳達(dá)更多的信息[18]179。此外,手的橫向運動會在兩個方面進一步鼓勵使用橫向手勢。首先,人在橫軸上的伸展范圍是縱軸上的幾乎兩倍之多。這就使得時間上的許多節(jié)點能夠更好地得以表現(xiàn)出來。其次,盡管身體可以被分成左/右橫向和前/后各兩個極端。橫向的兩端可以靈活使用,但縱向只有一端(前端)可以。例如,當(dāng)比劃兩個過去的時間點時,如果使用橫向操作,說話者則可以向左指向某一過去的時間點,然后再向左指向更早的時間點。試想一下同樣的時間描述,如果在縱軸上表示,以身體作為劃分過去和未來的中點,那么只有把手伸到身體背后表示過去的某一點,再往后伸以表示更早。這不僅難以想象,實際操作也是相當(dāng)不現(xiàn)實的。

      (二) 未來在前,過去在后

      漢語中的自我朝向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有學(xué)者認(rèn)為漢語和英語的朝向是相反的,另有學(xué)者認(rèn)為漢語和英語的朝向是一致的,還有學(xué)者則認(rèn)為漢語既有朝向未來的時候(如“前程”)也有朝向過去的時候(如“前天”)。綜合前人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來看,漢語在朝向方面確實存在雙向性,但這種看似的矛盾可以用人類普世的生理體驗、生活經(jīng)驗和歷史文化因素等予以解釋。首先,漢語(包括英語)本族人朝向未來和面對過去是源于我們身體前后的不對稱,我們在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一般來說是向前的[3]。無論我們是步行跑步,還是騎車滑冰,我們在時間上將要抵達(dá)的目的地在空間上是實實在在位于我們前方的,而我們已經(jīng)經(jīng)過的地方也的確身處后方。由此推斷,縱軸空間上時空的推移就為語言和思維層面上的時空映射形成了基礎(chǔ)。這種身體運動的體驗可說是人類的共性,獨立于不同人種和語言。盡管如此,摩洛哥的Darija 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認(rèn)為過去在前而未來在后。他們對時間“前后”的映射既不源于他們的語言,也不源于自然環(huán)境中的身體體驗,而是出于他們崇尚過去的文化偏向[19]。概而言之,人類普遍的身理構(gòu)造和體驗是人們將時間空間化為未來在前,過去在后的主導(dǎo)性因素,但個別的文化會因其民族特性而給予“過去”更高“權(quán)重”,從而選擇過去在前,未來在后的映射。

      五、漢語本族人使用時空隱喻的個性與理據(jù)

      從左往右的讀寫習(xí)慣同樣影響漢語本族人的時空概念,但這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靠后的發(fā)展?,F(xiàn)在的漢子書寫順序和英語一樣是從左往右,除了一些毛筆書法和字畫等作品以外,但畢竟那占少數(shù)。但和英語等語言不同的是,在中國,從古代到二十世紀(jì)50 年代中期,標(biāo)準(zhǔn)的書寫體是從上往下豎著寫的,當(dāng)時的報紙文章還采用從右往左的順序,歷史傳統(tǒng)無疑也對漢語本族人的時空概念造成影響,從而部分解釋了我們?yōu)槭裁磿v向地談?wù)摃r空隱喻。此外,還有不少學(xué)者將漢語本族人縱向思考的原因歸因于漢語文化是典型的河流文明[20]。我們傾向于把時間比作是一條飛流直下,奔流傾瀉的長河,當(dāng)我們頭腦里形成的心理圖景是河流從高處往低處流,從上游留到下游,這樣的想象植入語言就成了“上”為“過去”,“下”為“未來”。這種“河流說”[21]和“太陽說”殊途同歸,太陽東升西落就意味著時間從過去(空中)走向了未來(落山)的。除此之外,和Darija 方言一樣,漢語同樣有著尊古卑今,重古輕今的文化偏向。中國文化源遠(yuǎn)流長,與西方人“變動”、“進步”的歷史觀不同,中國人看歷史是“轉(zhuǎn)化”“綿延”的[22]。我們歷來十分強調(diào)對傳統(tǒng)的傳承和對歷史的借鑒,比如中國古代有祭祖的習(xí)俗,人們會把祖宗的牌位放到高臺上,自己下跪?qū)ζ涑?。因此在我們的語言中有“上祖”、“下輩”等文化痕跡。簡言之,縱軸上的時空隱喻根植于漢語本族人尊古卑今的民族心理和集體認(rèn)知。

      六、結(jié)語

      隱喻根本不存在于語言中,而是存在于我們用一種心理域概念化另一種心理域的方式中[4]。時空隱喻就是空間域和運動域?qū)r間域的概念投射。本文通過回顧和評析國內(nèi)外學(xué)者在時空隱喻方面得出的理論和實證結(jié)果,總結(jié)出英語和漢語本族人在思考和談?wù)摃r間中存在的共性和個性。時空隱喻表征的不同表明人們對時間的概念化部分是取決于來自空間的映射,而對于空間映射中出現(xiàn)的朝向和方向問題,則需要借助語言外的途徑方能解答。換言之,除了語言和具身體驗的影響以外,文化價值和習(xí)俗慣例也對塑造人們心智中的時間表征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文化和族群的差異使得漢語本族人較英語本族人更傾向于使用“時間移動”隱喻和縱向的時空表征,且現(xiàn)有研究表明人們概念化時間的方式會產(chǎn)生重要的情感和行為后果[23]。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看,“后”續(xù)的研究可圍繞時間隱喻的選擇偏好對不同文化和族群造成的心理影響展開。具體而言,偏好“時間移動”隱喻的文化和族群可能會因“自我”的靜止?fàn)顟B(tài)而感到無能為力,因而顯示出更高的狀態(tài)-特質(zhì)焦慮水平[24];與此同時,他們相對于直偏好“自我移動”隱喻的文化和族群來說會又更不可能拖延且更具責(zé)任心,因為他們感到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才能跟上不停流逝的時間[25]。結(jié)合兩條研究路徑,將來的實證研究可以考察:傾向于選擇“時間移動”隱喻的漢語本族人是否會因為“自我”的靜止,只能被動等著未來的到臨,從而比傾向于選擇“自我移動”隱喻的英語本族人更具危機意識?

      猜你喜歡
      參照物族人巴士
      不受歡迎的人
      不受歡迎的人
      思維與智慧(2023年7期)2023-02-28 09:26:10
      永不堵車的巴士
      利用參照物計算
      運動還是靜止 參照物說了算
      希望巴士
      中國慈善家(2021年5期)2021-11-19 18:38:58
      寒夜巴士上,兩本并排的書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14
      奇客巴士·驛
      宋人的秘方
      參照物和我們的宇宙
      肃宁县| 西宁市| 东至县| 武安市| 会昌县| 锡林浩特市| 同仁县| 河北区| 柞水县| 三门县| 蒙阴县| 通辽市| 常山县| 广东省| 吉安县| 阿城市| 黄山市| 广宁县| 凤冈县| 金坛市| 和龙市| 彭水| 随州市| 洛南县| 曲阜市| 英德市| 津市市| 沂水县| 岳阳市| 百色市| 罗定市| 贵港市| 尼木县| 买车| 泰安市| 玛沁县| 滨海县| 申扎县| 临猗县| 若羌县| 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