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平
古詩文語言精練、意境深遠,是引領(lǐng)學生汲取傳統(tǒng)文明、積淀文化素養(yǎng)的最佳載體。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篇目占所有選篇30%,包括經(jīng)典詩詞、文言文等。那么,如何利用教材發(fā)掘古詩文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功能呢?筆者以為,可運用“1+X”的教學模式來開展古詩文教學,即以教材內(nèi)的一篇經(jīng)典古詩文為教學基點,整合一組與其特征相匹配的古詩文,引領(lǐng)學生在關(guān)聯(lián)閱讀中習得策略,從而促進其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走近一位詩人
“文章合為時而著?!惫旁娭械娜耸隆⑽锞岸純A注了詩人獨特的內(nèi)心情感,投射出的是詩人的思想。從一首詩串起這位詩人的其他作品,整合起來進行群文閱讀,實現(xiàn)與詩人的心靈對話,從而整體感受詩人的寫作風格。例如《示兒》一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之作,即便知道人死之后“萬事空”,卻依然念念不忘“九州同”。筆者先讓學生借助搜集的資料,充分了解當時金兵肆虐、南宋風雨飄搖的時代背景,讀懂詩人內(nèi)心因見不到祖國統(tǒng)一的悲愴與遺憾。再引出陸游其他的詩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qū)”“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以此回望詩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對陸游雄渾豪健的詩風形成初步的認識。
二、 感悟一種情懷
“詩言志,歌詠言。”從詩文中我們不僅能讀出詩人的人生際遇,也可以讀出其內(nèi)心涌動的情感。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雖不相同,但有些情感卻是相通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從一首詩拓展到表達同一情懷的其他詩篇,拓寬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積累。例如《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是詩人王昌齡送別好友時寫下的詩作。當時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佇立江畔,遙望遠山,離別之愁縈懷于心。筆者引領(lǐng)學生想象那迷蒙的煙雨、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透過冷清的畫面,感受詩人叮嚀之辭中對洛陽親友的一片深情。同樣是寫送別,也有著細微的不同,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王維端起酒杯,為好友壯行,雖然傷感,卻也豪邁。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李白在江邊送別摯友孟浩然,“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多么美好的一次旅行,詩人目送著遠去的風帆,心似乎也跟著飛翔起來,這樣的離別多了一些詩意的浪漫。
三、 感知一種意象
“古詩之妙,專求意象?!痹娙嗽诒磉_思想感情時,往往喜歡寄情于物,把復(fù)雜深刻的內(nèi)心情感,投射到具體的物象,即“意象”中。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感知不同詩文中的同一種意象,融入意境,感悟意象所呈現(xiàn)的不同意蘊。
例如《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詩,就有一輪特別皎潔的“月亮”。中秋佳節(jié),詩人與良友相聚,來到庭院,只見月華如水,詩人對遠方好友的思念已融進這銀月的清輝中。教師可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賞析,體會月亮在不同詩人筆下的情感內(nèi)涵,升華對這一意象的理解。在《楓橋夜泊》一詩中,月亮早已沉落,凄清的夜晚只留下了詩人的縷縷輕愁;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詩中,明月升上樹梢,清風里滿是鄉(xiāng)野的芬芳,多么恬靜自然的鄉(xiāng)村風光。
四、 明晰一種手法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古人在表情達意時特別注重文采、講究技巧,常會借助一些修辭手法,比如比喻、夸張、互文等,來增強詩文的藝術(shù)性和感染力。教學古詩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去認識古詩文中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比較其在不同詩句中的妙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例如《暮江吟》一詩,新月初升,在碧藍的天幕上像是懸掛的彎弓;夜?jié)u深沉,草葉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像是鑲嵌在上面的顆顆珍珠。新穎巧妙的比喻,讓秋夜的露珠和新月一下子變得生動可感。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烏云如墨汁一般潑下,不一會兒,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般飛濺入船,那場大雨來得又快又急。
總之,選擇與整合古詩文教學資源,構(gòu)建“1+X”古詩文教學新模式,以一篇帶多篇,實現(xiàn)由教讀到自悟、由課內(nèi)到課外的銜接,從而豐富古詩文教學的內(nèi)涵,使古詩學習從散亂走向線性,能讓學生在比較閱讀與積累運用中,提升詩文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岔河鎮(zhèn)岔河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