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蕓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響著中小學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初見端倪。加強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道德與法治課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載體,本文旨在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與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中華傳統(tǒng)美德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種信息的來源渠道不斷增多,隨之而來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響著中小學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初見端倪。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一項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大事,中小學如何利用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以下是我對道德與法治課滲透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方法研究拙見。
一、借助經典詩詞、名言警句,強化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經典的名言、名人故事流傳下來,且富有寓意。我根據(jù)課標要求以及中華文化特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進行情景重現(xiàn),將這些具有趣味性的名人事跡作為教學素材,融入課堂中,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提升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例如我在講解《以禮待人》這一課時,如果僅僅強調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可能大部分學生既不重視也會覺得枯燥乏味,我通過一些名言、諺語、小故事等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比如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諺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程門立雪,楊時擔心驚擾老師,雪天在門口靜等,良久,手腳凍僵,冷得發(fā)抖,但依然恭敬侍立等名言故事,從這些名言、故事中,提煉出以禮待人的概念,并能很好地讓學生認識到以禮待人的重要性,對其有充分的認知,從而達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教育自然而然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
二、深挖鄉(xiāng)土文化資源,促進學生傳統(tǒng)美德觀念的形成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思想品德課程實施者應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積極開發(fā)本地教學資源,加強與本地教學資源的有機聯(lián)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利用本地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促進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進一步發(fā)展。例如在達成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目標時,我結合本地教育資源,融入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帶領學生去參觀劉老莊82烈士陵園,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觀:參觀劉老莊82烈士,你有什么收獲?學生的收獲頗多,可以概括為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情感,有的同學將滿腔愛國熱情內化為努力學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力等等。這樣深挖身邊教學資源,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既避免說教的枯燥,又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既達到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目標,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它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優(yōu)化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美德形成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資源,教師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體布局,把握教材具體內容在單元和整個教材中的地位、任務,根據(jù)本標準,設定鮮明而集中的教學目標。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結構,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不斷地對自己教學方法進行調整,不斷地結合傳統(tǒng)美德進行探討,例如我在講解集體中成長時,我先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在集體中生活需要大家怎么做?怎么和別人去相處?大家在集體生活中都是怎么做的?我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大家的共同點是待人禮貌、尊重他人、謙讓、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和尊老愛幼等。針對這些特點我通過一些小故事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比如我通過請同學講《狼來了》的故事、請同學們觀看視頻《立木為信》的小故事來說明要誠實守信;通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學生從中獲得謙讓的美德,然后讓學生參與三兄妹分蛋糕,相互之間討論怎樣分蛋糕才可以使每個人最后都得到。這是生活化的場景,融入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上,能夠讓學生產生共鳴和親切感,更加平易近人,中華傳統(tǒng)美德與初中道德教育自然融合起來,進一步踐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
四、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提高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
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如在學習《少年當自強》一課時,首先請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少年中國說》,讓學生在情境中了解少年與國家的關系。然后觀看視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涌現(xiàn)的《逆行的天使》,設置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思考:從“逆行的天使”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優(yōu)秀品質?從中你有何感悟?因為疫情期還沒過去,學生感受更深,由每一位逆行的天使都為國家社會做出了貢獻,從而引出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的關系,然后結合毛澤東說的“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鄧小平說的“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yè)必定要興旺發(fā)達的希望所在”,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少年當自強。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tǒng)美德教育是中華民族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傳統(tǒng)文化需要他們去繼承與發(fā)揚,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它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既能夠幫助中學生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又可以幫助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得到全面增強;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又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不斷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