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燕
【摘要】:小學英語教學有其特殊性,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根據少年兒童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安排教學活動。要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形式應以形成性為主。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學類型;教學途徑;評價體系
英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根據教育部的要求,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從小學三年級開設英語課。隨著小學英語課的逐步推廣,關于小學英語教學方面的討論和研究正在不斷地深入。本文依據教育部新制訂的英語課程標準,結合對當地小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就小學英語教學策略方面的有關問題作一探討。
一、對小學英語教學類型的認識
一個時期以來,關于“小學英語課怎么開”的討論,不弄清這兩種教學類型的區(qū)別,將會給英語課程標準的制定、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師的培養(yǎng)等一系列工作帶來混亂,使我們的英語教學走彎路。英語作為二語教學是指在有語言環(huán)境的條件下學習英語,所以,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習的。
直接法從口語入手,聽說領先,注重模仿、朗讀和熟記等實踐練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習慣和聽說能力。聽說法、視聽法、交際法都源于直接法,這些教法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以直接法為主的教學,要求有語言環(huán)境、高水平的師資和班額小等條件,由于目前我國多數小學還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影響了英語教學的成效。
認知法認為,學生學習外語時,母語的知識、概念和規(guī)則必然會遷移到外語學習中去,從而促進外語學習,因此,教學中利用母語是理所當然的。認知法還認為口語和書面語同等重要,教學中不必聽說領先,而是聽說讀寫齊頭并進,全面訓練。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發(fā)展智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語言能力。由于認知法有不少優(yōu)點,加之我國的英語教學缺乏直接法教學的語言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因此,認知法在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中使用較為普遍。
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借鑒幼兒習得母語的經驗,運用直接法。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使用直觀教具,盡量創(chuàng)造英語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重視語音、語調和口語教學,注重模仿、朗讀和熟記等實踐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習慣,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對實施英語課程標準的認識
如何貫徹執(zhí)行《標準》,保證教學質量,是廣大小學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下面遵照《標準》的要求,結合小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加以探討。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初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對英語學習的好奇和興趣是他們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因此,小學英語教學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根據少年兒童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安排教學活動,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huán)境,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稑藴省烦珜А叭蝿招汀钡慕虒W途徑,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方式設定教學目標要求,教師應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要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要情景化、交際化,教師要盡可能利用各種直觀手段,如實物、模型、圖畫、錄音、錄像、動作、手勢、表情等進行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有助于幫助學生直接理解所學內容。要盡量多給學生提供參加語言交際的機會,只有交際化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有趣。課堂活動既要適合學生的年齡、能力、興趣,又要使他們感到一定的挑戰(zhàn),滿足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成就感,維持學習的興奮點。要盡量采用“玩、演、視、聽、唱、畫”等活動形式,讓學生通過參與、感知、實踐、體驗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目標,感受成功,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二)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
形成性評價就是采用與平時教學活動相近的方式,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觀察以及與學生交流等方式,考查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這樣的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的持續(xù)評價,它伴隨著學習過程進行,目的是向師生提供學習狀態(tài)和過程的反饋信息,從而調節(jié)教與學的活動。形成性評價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tǒng)一。建立學習檔案。學習檔案是展示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進步,以及反映學習成果的一個集合體。在學習檔案里,收藏著每個學生具有代表性的學習成果(作業(yè)、作品)和反思報告。讓學生自主選出比較滿意的作品,可以督促學生經常檢查他們所完成的作業(yè),反思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2、問卷調查。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向師生提供反饋信息,以便調節(jié)教與學的活動,因此,在期中和期末,可以設計一些問卷調查表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如設計出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方面的問題。
3、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每個單元結束后,對學習成績進行自評、互評和師評,并記入檔案。這種方式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實現(xiàn)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yōu)樵u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
結束語:教師關注對話教學,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與思維能力,才是小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師需不斷改變對話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進行對話,開展交際活動
參考文獻:
[1]宋曉夢.“是二語教學,還是外語教學?”[N].光明日報,2001-03-29.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