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棟
摘 要小古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小古文的課堂教學不枯燥乏味,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兒童的心理特點。用有趣的活動、圖畫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用對比閱讀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眼光更加深邃,見解更加獨特,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字源字理;對比閱讀;高階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3-0195-01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古文,選自《世說新語·雅量》。古文共49個字,語言淺顯,以極其凝練的筆觸,刻畫了一位聰慧機靈的神童形象。文中一群小兒與王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諸兒競走取之”與“唯戎不動”,寥寥數(shù)語,卻是截然不同的畫面,在對比中凸顯了王戎的聰慧。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為復述課文,怎樣把短小精悍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成為教師教學中要突破的難點。那么,教師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中就要多花心思,既要提高學生學習小古文的熱情,又要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維的品質。
一、從字源字理入手,讓古今異義詞活起來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單進行自主學習,解決文中如“道旁”“游”等重點字詞的意思。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往往可以使用單字組詞的方法來解決。有一些字詞,課文旁邊的注釋已經(jīng)給出了解釋,學習時只要“搬搬家”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字如“走”“折枝”等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在所理解的含義大不相同,這就是古今異義詞。這樣的詞往往成為古文學習中的重點詞,理解清楚它們的含義,對讀懂整篇文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小組討論交流中,有學生提出“走”這個字,在古文中是“跑”的含意,為什么“走”在古文就是“跑”的意思呢?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他們發(fā)現(xiàn)“行”這個字在古文中是“走”的意思,如“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中“欲行不行”就是欲走還留的意思,“行”就是“走”的意思,所以“走”在古文中就成了“跑”的意思了。學生能從古詩文中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思考,這種概括、總結的能力是難能可貴的。
為了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深入思考,筆者隨手在黑板上寫出了“走”的古體字 。學生們發(fā)現(xiàn)金文字“走”上面是擺動雙臂跑步的人,下面是人走路留下的腳印,合起來表示人在奔跑,所以“走”字的本意就是“跑”。學生饒有興趣地看著,畫著,真切地感受到漢字文化的淵源流長,感受著中國漢字的無窮魅力。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畫,一首詩,從字源字理上去講解古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從表演互動入手,讓語言表達活起來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復述故事。對于這篇小古文的情節(jié)復述,怎樣讓學生跳出以翻譯課文來代替復述故事這一怪圈,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筆者設計了表演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小演員們不說話,僅以表情、動作來表達自己想表述的內(nèi)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他們的表演設計,最終以“默劇”的形式呈現(xiàn)了他們的作品。
學生經(jīng)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能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把故事講得更加具體、生動,很好地突破了教學內(nèi)容中的難點。教學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自我感悟、自我學習、自我提高,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而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把方法教給了學生,就是給他們指明了學習的有效路徑。這樣,他們才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三、從對比閱讀入手,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行為一定與高階思維相伴相生。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以言語為媒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和靈活性,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比閱讀,從不同的文本中剖析異同,在反復比較中提高學生思維的品質?;谶@一學習目標,在拓展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同是主人公王戎的另一篇小古文《觀虎》。在學生自學了解文章大體意思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觀虎》與《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兩篇文章從人物形象到表現(xiàn)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問題的設置試圖打破兩篇文章的壁壘,從文章內(nèi)容、寫作方法兩個方面來梳理文中的人物形象,異中求同,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觀虎》一文中表現(xiàn)了王戎的勇敢、鎮(zhèn)定;《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表現(xiàn)了王戎的聰慧、機靈。不同的人物特點,作者卻使用了相同的表現(xiàn)手法,用其它人的表現(xiàn)加以襯托,使人物個性得以凸顯。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通過比較閱讀,使學生的眼光更加深邃,見解更加獨特,思維得以拓展和深化,能力得以提升。當然,教師在指導比較閱讀時,一定要深研文本,對文本的語言、表達方法,要有較為深入到位的認識,指導要清晰明白,能夠及時點撥,這就需要教師“胸中有丘壑”。
小古文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課堂上一味地深究字、詞、句的意思,未免過于枯燥。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課堂設計,巧妙地把知識融入到多彩的活動中,一定能讓課堂教學鮮活起來,讓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有味道。
參考文獻:
[1]張慶.小學語文備課手冊[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