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運平
摘 要:建筑,作為一種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產物,記載著各個時期,不同地域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站在時空的坐標軸上,以科學的眼光審視之,會發(fā)現(xiàn)它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化涵義,本文試淺析其一二。
關鍵詞:中西方建筑;建筑文化;比較
長期以來,東西方建筑在各自的文化大環(huán)境下發(fā)展,受人文意識,地理環(huán)境等不同的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其區(qū)別和特性是很大的,只有聯(lián)系到各自的政治,經濟,自然等方面因素才能完整地找出兩大體系的特征,并加以比較。
一、順應自然與征服自然
順應自然與征服自然是東西方文化的基本差異.中國文化相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中國古人認為天地間的日出日落,四季循環(huán)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xiàn)象,自有其獨特的規(guī)律。荀子在《天論》中說“唯圣人為不求知天”,意味著天地的運行自有其規(guī)律和周期,沒有什么可懷疑的,人只有順應,服從它。古人還認為人與自然具有同質性,是可以相互感應的?!吨杏埂分杏羞@樣一段話:“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奔慈丝梢酝ㄟ^調整自己的行為和生活環(huán)境,形成天地人和諧共生的關系,從而使自己處于健吉祥的狀態(tài),凸顯出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中國古典園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贝颂幍淖匀唬礊椤氨救蝗绱恕敝?。使人的理念情趣超脫于社會而回歸自然,使內心在自然中重新求得片刻的松懈、寧靜與歡娛。中國古典園林在總體布局上靈活多變,曲折有致。園林空間處處以“曲”為上,因為曲線正是自然萬物的典型外觀特征,曲折的長廊,林間小路等,無不曲折多姿,這其中當然有造景方面的原因,“曲”可以加強景深,以避免一覽無余,但其中折射出的“道”之自由可見一斑;中國古典園林造園“借造結合,以借為主,造為輔”,因勢利導,利用原有地形、景物。在原有景觀基礎上酌情添建觀賞游憩點。計成在《園治》中總結治園要“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即園雖經人為,看上去卻如同是沒有經過“人為”的自然界一般,這正是"道"之境界,即自由無為。
西方文化強調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注重自己欲望的滿足,想像與理想的表達.歐洲古典園林顯示出對自然的一種反抗,征服之勢。以凡爾賽宮的園林為例,布局對稱、規(guī)則嚴謹,花草樹木被修剪得方方正正,建筑平面也是規(guī)則的幾何體,無不顯示出人工的幾何的美。
二、追求意境與追求形式完美
還以中國等東方古典園林為例,中國古典園林常運用象征與比擬的手法來體現(xiàn)意境“一池三島”的造園手法就是運用象征的手法來獲得神島仙境的的意境。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之“枯山水”園林,其造園手法與中國同出一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廣闊的大自然中概括出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象,并貫注以個人的感情,令人產生共鳴,從而產生出一種情景之外的意境,即所謂“意在境外”了。日本庭園藝術主觀意念強,如將庭石組成山岳,用立石代表瀑布,白沙代表流水等。崇尚自然,將自然風景在狹小的庭園內再現(xiàn),在對比上注重動,靜結合,如瀑布的動與水池的靜,小溪的動與大潭的靜,水中游魚的動與水邊踏步石的靜,飛架石橋的動勢與園內石燈的靜態(tài)等。
追求意境,表現(xiàn)在建筑上就是,建筑本身與奇特的空間、場所、境象相結合,并不單強調建筑本身,故宮天安門與太和殿之間存在的一系列抑揚頓挫的空間序列—通過空間序列透出威嚴之感,震撼著人心,顯示了泱泱大國的大氣與尊嚴。
西方文化強調形式之美,注重物的形式以及給人的快感愉悅。西方的建筑在滿足功能后,建筑有了美的分化,建筑是按美的藝術的尺度,手法去建造,使得建筑在滿足使用后還有空間的震撼,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無論形式,空間,都是令人贊美的。在時間跨度上,從羅馬時期的斗獸場到文藝復新時期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立面,“三段式柱式,劵拱,帕拉第奧母題”等經過多年推敲而形成的精致典雅,型制嚴謹的建筑構圖形式,被精彩應用著,柱式貫穿立面,劵拱穿插其間,盡管它們的建筑性質截然不同。
三、臆念化與精神性
在中國人的概念中,空間中存在一種視而不見,觸而不覺都無所不在的東西,這東西就是貫穿中國文化多種層面的“氣”。這個“氣”絕非指簡單意義上的空氣。氣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藝術上講氣韻,文筆上講氣脈,形象上講氣勢,氣貫通古今,幾乎是無所不在的。中國人用“氣”來理解并創(chuàng)造建筑空間,空間的要義,不在其神圣,高敞深邃,在以“氣”為基本的空間內涵的基礎上,建筑空間在形體,結構諸方面的規(guī)定性上,就必須順應這一特性:1.建筑的尺度不宜過大,以防止室內陰氣淤滯。(室大多陰……多陰則蹶—《呂氏春秋》)2.建筑不宜建造的過分封閉,以便于陰陽之氣大溝通和合。(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周易.系辭上》)3.建筑宜在平面上展開,由一系列尺度適宜的單體及其圍合而成的庭院,使氣在建筑組群中流通自如(“庭院深深深幾許……”--宋詞)4.建筑應當注意方位的布置,主要方向宜南向,正面宜開敞,以納來風,后部宜遮擋(風水意義,組群意義及單體意義上的遮擋),以防氣泄。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道德經》)中國古人將木柱支撐的室內空間,比喻作一個樹林,上為云氣,下為林木,陰氣沿柱子上升,陽氣沿柱子下降,只有內外與上下的陰陽之氣交匯和合,才能達成室內空間的最佳狀態(tài)。中國古人的建筑空間,似乎并不尋求封閉的四壁圍合。公玉帶所獻明堂圖中四柱支撐,四面無壁的太室太廟,具有某種普遍的象征意義。即使是四壁的建筑,其四周或前后兩側,往往做成幾乎可以完整啟閉的木格柵。需要時,打開格柵觀四方景色,接八面來風;關閉格柵,則又是一個舒適宜人的小室。顯然,古代中國人所追求的,是陰陽的和合,是氣的流通.徽州民居的布局就是依“風水”說而造就的,村基為“陽基”,講究“氣形”關系,前有朝山,后依來龍山、獅象、龜蛇把守口、河流、溪水似金帶環(huán)抱,形成依山環(huán)水的村落布局方式.
西方文化中認為建筑的發(fā)展是物質與精神兩者之間此消彼長的過程,是兩者的統(tǒng)一。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把建筑按發(fā)展階段分為三類型:一種是象征型建筑,在這種建筑中,物質的重壓,使精神壓抑、束縛,建筑表現(xiàn)為厚重、沉悶、單調和充分的物質性。這一類建筑的典型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與神廟。一種是理想型建筑,在這種建筑中,物質與精神達到高度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建筑表現(xiàn)為莊重、典雅與明朗的效果。這一類建筑的典型是古希臘建筑。另一種是浪漫型建筑,在這種建筑中,精神流溢于物質之外,建筑運用精雕細刻的細部與豐富多彩的外輪廓,表現(xiàn)為歡騰、雀躍的精神性效果。這一類建筑的典型是西歐中世紀哥特建筑。西方人認為建筑空間中的“精神性”不具泛指性,一般指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的空間特定部分。這類建筑空間,是容器型的。厚重的四壁,環(huán)繞著或狹小暗淡。室內與室外,有著嚴格的區(qū)劃。內部空間與外界的溝通,主要是通過一個相對不很大的洞口--門來聯(lián)系的。在中世紀哥特教堂中,雖然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了大面積開窗的可能,但這些窗子,都以細密的宗教題材的玻璃鑲嵌畫,使室內感覺光影變幻、撲朔迷離,這窗子不象是為了溝通內外的空間,倒象是為了使內部空間與彼岸世界—天國”取得更為密切的關聯(lián)而設的。
四壁圍合的封閉性空間,是相稱的,便于采用穹頂和尖十字拱結構,西方建筑多取磚石結構,用厚重的四壁,凸顯的入口將內外空間,截然的分開。而四柱支撐,四壁或前后壁可以啟閉的,甚至完全開敞的空間,內外空間有相互的穿插,也便于氣的交流通達,故中國建筑多取木構架梁柱結構的形式。
四、政治色彩與市俗色彩
中國人歷史上“重道輕器”,士大夫等知識階層研究的是四書五經之類,對于自然科學技術不甚重視。即使有《園治》、《營造法式》之類御用建筑規(guī)范,但其服務對象也只局限于統(tǒng)治階層:皇宮禁院競相筑壘,多是借其產華麗威嚴之外表,以顯威示富,昭示于眾。一班文人雅士傾心于山水之間,或樓臺亭閣,以寄情明志。統(tǒng)治階層借建筑與園林來凸顯自己的超凡脫俗,高人一等,以表現(xiàn)政治統(tǒng)治次序。而廣泛性、大量性的,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建筑—地方民族建筑則處于自發(fā)發(fā)展之態(tài),沒有官方機構對此給予專門記載研究,似乎“蠻夷”之物在中央王朝統(tǒng)治階層眼中不屑一顧。形式格局沿傳至今的各地民居完全是經歷了千百年的試敗、積累、調整后的建筑結晶.
西方自古希臘市民共和國時期以來的一段時期,盛行雄辯之風,推崇思想交流,強調各階層的對話,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出了一大堆的思想家,哲學家,并對以后文藝復興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種思想文化影響的建筑因而走向了市民化的發(fā)展方向:縱觀西方建筑,處于中心地位的是教堂,修道院,市民廣場等反映市民大眾思想意識,審美價值取向的建筑類別;哥特式教堂看似是為教會修建的,實際上在工匠手中變成了對世俗生活的贊美的工具;與中國古代不同的是,無論貴族豪宅,或是市民所在的街巷,其布局是以教堂等神圣空間為中心展開的。
通過以上中西建筑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兩大建筑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優(yōu)缺點,將這兩者互補,互相融合、吸收,定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東西方文化既有交流,也有沖突,這種客觀形式要求我們加強文化比較,擇優(yōu)汰劣,培育出適合中國建筑發(fā)展的新的文化。
參考文獻:
[1]金元浦 .《中國文化概論》.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石健和. 《中西建筑文化》. 湖北科技出版社
[3]沙少海. 《老子全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4]張耿光. 《莊子全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5]羅哲文. 《中國古園林》. 中國建筑出版社
[6]王錫銘. 《建筑空間的文化含義》.中國建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