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寧
【摘要】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新理論、新知識層出不窮,其變化日新月異。職業(y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共同學習者,甚至職業(yè)學校的教師很多方面都沒有學生接受地快。因此,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職業(yè)學校的教師必須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討,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這時的教師角色就不僅僅是“教者”,也是一名“學生”。為此,作為職業(yè)學校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將學校和社會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通過工作與學習的結合,不斷地對自身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合格教師。
【關鍵詞】終身學習信息技術與時俱進教師角色轉換
為了推進《移動互聯(lián)網下中職學校教師角色定位研究》課題的研究,有針對性地對國內外互聯(lián)網下教師角色轉變資料進行了收集,并對課題組成員所在的兩所學校通渭縣第一中學和通渭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進行抽樣問卷調查,課題組成員共同研究確定調查問卷方案及調查步驟,設計出有效的指導語,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兩所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綜合素質現(xiàn)狀,得出當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速度及信息量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在這種信息量極其豐富、傳播速度如此快速的環(huán)境中,教師如果僅禁錮于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來傳授知識,那么顯然與這個時代是脫鉤的,教師應努力成為研究與創(chuàng)新、終身學習的踐行者,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需要,教師的知識結構需要實時更新。俗語說“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教師須轉換角色主動與互聯(lián)網+相融合,才能適應科技發(fā)展的需求、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做到與時俱進,海納百川,源源不斷地補充專業(yè)知識,提高專業(yè)技能。作為課題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結合自己所帶的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提出以下幾方面的觀點。
一、教師要在多樣化的學習中拓寬知識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當教師儲存大量知識時,就能從服務的角度,幫學生解惑。在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知識面非常貧乏,很多其他的東西都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怎么能去教學生呢?現(xiàn)在的知識講究融會貫通,知識都是緊密相連的,如中職德育課在講銀行利率當中會滲透數學知識,講真相和假象時會滲透物理的折射知識等,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的問題讓老師們有點應接不暇,每個問題老師都要認真對待,查出答案或向其他老師進行請教。所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已不再困難,關鍵是如何高效的獲取有用的信息,這需要老師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取篩選信息來源的渠道。誰掌握的信息足夠多,誰就擁有主動權。
我們提出以下幾種方法供老師們參考:
(1)媒體時代。無論是電視,報紙還是網絡,都可以讓我們獲得足夠多的信息,因此有選擇性的關注一個或幾個權威的網站,電視頻道,報紙,每天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2)書籍的閱讀。紙質還是電子的圖書,其實無所謂。但書籍不同與媒體的快餐文化,其文化承載要比媒體豐富得多,閱讀積極健康的書籍,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升華,對于提升內在涵養(yǎng)尤為重要。
(3)廣泛的朋友圈。很多信息,互相交流才會辨真?zhèn)?,擁有廣泛的人脈,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也可以讓自己的信息通過此渠道傳播開去。
(4)做大事的人要做好四件事:看足夠多的書,交足夠多的朋友,走足夠多的路,做足夠的事。因此,一個人的閱歷越豐富,對事物的把握就越準確。趁著自己年輕,走出去周游天下,在生活實踐中豐富提升知識。
(5)學習和培訓。社會是最好的大學,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人永遠是學生。永遠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永遠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去生活,獲得的東西將是不可估量的。
總之,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二、網絡時代教師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技術
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習得,能為教師的教學帶來更為豐富和有趣的輔助效果。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白板操作、課件制作、網站管理,微博進駐成為老師們的又一必備技能。因此,我們要深入學習,不僅在技能上獲得提高,還需要借助網絡進行多種形式的專業(yè)學習。這些信息技術的習得,能為教師的教學帶來更為豐富和有趣的輔助效果,在本課題的調研中發(fā)現(xiàn)其教學效果確實不錯,下面我們結合案例進行探討。
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創(chuàng)設學科學習環(huán)境,用錄像、影碟以及計算機軟件的方式呈現(xiàn)問題和現(xiàn)象,以視覺和聽覺的形式出現(xiàn)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現(xiàn)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活躍性和直觀性,進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本學科的樂趣和價值。
但需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最終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資料的來源、認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臺。
如一年級《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中《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時,我們可以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漢字的演變、古典文化、2008年奧運會上的“和”文化的畫面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學生的注意力便會全部集中于此。他們一邊“欣賞”這些畫面,一邊聆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心中自然會充滿對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神奇的遐想和自豪感,會增強他們的求知欲。同時,還可以利用“尋訪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實踐活動,通過活動的任務設計,讓學生在參與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走訪實踐中了解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在實踐活動中繼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弘揚民族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然后讓學生以幻燈片、視頻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示,這樣把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突出聲、像、圖等視聽效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從而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己學習掌握現(xiàn)代信息知識,在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給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比如,中職教材《哲學與人生》中在講自然界的規(guī)律性時,許多地理現(xiàn)象無法或很難看得到,又不適合演示,如天體運動和春夏秋冬等自然現(xiàn)象,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表現(xiàn)這些,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還可能導致學生在聽不懂的情況下,“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學效果不好。而計算機卻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設計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更直觀形象地反映這些抽象的地理現(xiàn)象,從而更易于觀察事物的變化,通過圖片、動畫化大為小,利于了解微觀事物,也可以觀察星際運動,突破時間制約,觀察動態(tài)變化,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觀察整個宇宙及天體的運動,了解地理事物宏觀的特征。解決了地球的公轉在德育案例教學中的抽象性,只用一個地球儀很難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奧妙,而利用多媒體把地球的公轉、自轉、太陽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形象地演示出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教師要學會選擇有價值的活動內容,學習好的教育方法,開拓自身的教育教學思路,獲取更多專業(yè)幫助的同時,不斷反思和調整。
今天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對個體而言是貫穿終生的過程,對社會而言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結合。傳統(tǒng)的三位一體教育,更多是通過直接的活動和交流來完成。但因時間、空間及相互協(xié)調等多種原因,互動不及時,造成協(xié)作上的矛盾和問題。有了網絡平臺,這樣的問題就可以逐步的解決。我們嘗試利用網站、QQ群、微信群、云平臺搭建有效的“教育協(xié)作網”,將多方聯(lián)動起來,起到教育的有效推進作用。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更加公開化,互動也變得直接,宏觀的管理和協(xié)作通過網絡實現(xiàn),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則通過班級群、朋友圈、專題群等平臺去推動?,F(xiàn)在敲一串文字、發(fā)布一張圖片,就能很快聯(lián)動成百上千個家庭,交流互動已經形成網絡化,達成效果顯著,互聯(lián)網的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使資源更加多元化,共享成為可能,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了多元的渠道。
通過本課題組的調研,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職業(yè)學校教師應當作超越自我的學習者,使不斷學習成為日常生活的“必修課”,知識更新的“充電寶”,增強教學能力的“強身操”。不僅僅只重視教學課件形式的“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達到教學效果的“內在美”。
首先,教師應當學習掌握現(xiàn)代技術教育的基本知識、多媒體教學的使用方法,學習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應用,熟練性文本、圖像、聲音動畫的制作方法,為提高教學效率打好基礎。
其次,教師應當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廣泛獲取最新的知識信息,充實自己的知識容量,學習借鑒國際國內最先進的教學成果和教學方法,研究改革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
第三,向同行和學生學習,在教學合作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吸取同行教師和學生的新思維,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第四,向社會和實踐學習,深入了解專業(yè)知識和社會需求的結合點,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科學地融合在教學過程中,追求學以致用。
總之,一個真正的優(yōu)秀教師必然是一個善于終身學習的教師,必然是一個善于借助各種平臺促進自己不斷提升的教師。一名有責任的教師,還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要借助于互聯(lián)網,在開放的資源中開拓教育思路,形成多元的教學風格和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改變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術,要把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課程培訓資源包.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劉篤誠.關于師生人際關系的研究[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86,(01).
本文系《移動互聯(lián)網下中職學校教師角色定位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BKZ031)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