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如俏
【摘? ?要】小學拼音作為基礎性教學版塊,首當其沖受到課程改革的沖擊,改革需求迫在眉睫。本文參考對外漢語教學理念體系,列舉從中得出的小學拼音教學活動提高舉措。
【關鍵詞】小學拼音;對外漢語;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7-0177-02
【Abstract】Elementary school Pinyin, as a basic teaching sector, bears the bru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demand for reform is imminent. This article refers to the concept syste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list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inyin teaching activ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Pinyi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
新一輪課程改革至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教育部出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導了2016年版義務教科書的編寫,其中一年級上冊語文單獨設置了一個“漢語拼音”學習版塊,一年級、二年級都以識字寫字為主,近年課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據(jù)新版課程標準,漢語拼音教學目標轉(zhuǎn)變?yōu)椤白R字工具,學習普通話的工具”,課時占比下降,這給漢語語音教學帶來極大挑戰(zhàn),如何在縮減的教學時長中達到“事半功倍”?如何在日常課堂上穿插語音練習學習?如何讓學生借助漢語拼音熟練認讀漢字?本文以一定研究成果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和原則為參照,探尋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拼音教學的實效舉措:
一、有重有輕,主次分配
按1958年頒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系統(tǒng)涵蓋字母、聲母、韻母、音節(jié)、聲調(diào)。在小學拼音教學活動中,上述五者不需面面俱到或過分學術化、專業(yè)化講授,除字母外,其余四者屬于拼音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但又切忌平均用力,在不同的教學層次、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課堂中要有所側重,主次分明,最終達到工具性應用的目的。教師面對不同學情的學生,課堂重點教授與稍微帶過的內(nèi)容選擇也不同。剛進入學校系統(tǒng)學習的低年級學生的語言大部分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或帶有鄉(xiāng)音,或習慣講方言,使學生在進行語文拼音學習的時候不能適應。
教師拼音教學活動設計要從全面的觀點出發(fā),既遵從教材進度由韻母到聲母再到前后鼻韻母教學,照顧大部分學生的基礎,又在主線知識間穿插梯度任務,例如:聲母b,新學的學生可以練習bā? bá? bǎ? bà,有基礎的學生則類推至bō? bó? bǒ? bò等,主學聲母又連貫前面韻母的知識。當然,主次抓取不僅在于課堂知識選擇,還有講授與練習的控制。漢語拼音的教學要求特別彰顯其工具性,那么關于理論的講授不必過于冗長贅述,更何況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簡且全”成為教師講授的新標準。將更多的時間交還課堂主體——學生進行學習、練習、交流,話越說越順,拼音也越用越明、越用越熟,量變是質(zhì)變的必要準備,練習量的積累會促成學生拼音熟悉度、熟練度的提高,促進其拼音水平質(zhì)的飛躍。
二、有聽有發(fā),模仿練習
可見,練習是拼音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具體怎樣練習呢?左右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即聽音辨音和發(fā)音有機結合,這其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練習。
1.示范法,教師自身或課件多媒體示范朗讀正確、清晰的拼音讀音,注意要展示口型的開口度、唇形圓展、嘴唇收攏前突度等,提示關注發(fā)音難點和習慣性錯誤。
2.觀察法,學生對發(fā)音示范者(包括自己和他人)唇形變化等方面進行觀察,直觀看出目標拼音的發(fā)音方式。
3.模仿法,在有了一定聲音、發(fā)音概念基礎上,學生對目標拼音進行模仿發(fā)音,教師糾正點撥。
4.對比發(fā)音法,用于相似的一對拼音里面,通過比對兩者的不同辨別再加以夸大(為了凸顯區(qū)別)發(fā)音讀出。比較典型的是聲母b和聲母p氣流強弱造成的差別。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分項教學,由易到難慢慢難度加碼;注意對比教學,不同韻母、聲母又或三兩組合拼音的形近與區(qū)別,達到能聽懂、能拼讀的工具性目的。
三、有音有字,長期規(guī)劃
漢語拼音作為識字工具,切實協(xié)助識字、辨字、認字。在教學中就不可將兩者過分切割,即語音教學與詞匯語法教學有機結合,拼音拼讀詞匯,詞匯體現(xiàn)語法,這樣一來,就如何達成三者和諧需要六年統(tǒng)整規(guī)劃設計:地方性拼讀易錯點糾正、拼音銜接詞匯過渡等。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困于拼音基礎不牢或拼音與字詞難以對應、拼音版塊缺損難補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入拼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素讀出音節(jié)、從音節(jié)拼讀出生字的環(huán)節(jié),既拼拼音又識字,再用邊寫字邊讀音練習鞏固,達到一舉三得的效果。
四、有拼有讀,實操應用
經(jīng)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掌握韻母、聲母和音節(jié)拼讀,僅單純地拼讀音節(jié)已不能滿足學習需求,必然將拼音與其他語文教學版塊結合,最契合的便是語音教學與口語教學有機結合和發(fā)音訓練與朗讀訓練有機結合。
五、有學有玩,趣味學習
某對外漢語機構列舉了語音站隊歌的例子:拿著a? o? i? u? ü卡片的學生站前方,教師念u,剩下的學生都要站到u同學后面,反應慢或者站錯隊的學生換下拿卡片的學生,然后繼續(xù)這個活動,直到所有的韻母都得到充分的練習。
總的來說,在課堂上,教師播放多樣式的多媒體影音或者生動的課件,又或者創(chuàng)設有趣的對話情景等教學課材料,充分利用部編本新教材,讓學生愛上拼音,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激情得以迸發(fā),課上認真聽講做筆記,課后將課上所學運用到言語活動和生活實際中。
小學語文拼音的學習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后續(xù)才能有更好的提高。拼音不像圖畫,是抽象且乏味的符號,“同課異構”和“教教材”的新要求也滲透課堂,教師要在教學活動前做好教學設計、課堂上活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課后作業(yè)簡單可行有實效,讓學習拼音變得有趣,讓學生得到充分鍛煉,各項思維得到開發(fā),既掌握拼音知識,又能有效運用,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與人進行溝通,為今后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開端。
參考文獻:
[1]金靜英.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分析[J].新課程,2018(10).
(責編? 楊 菲)